2到7歲的孩子要立規矩,有這4種毛病千萬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自私》 一寶媽說:「昨天帶2歲女兒去遊樂場玩,女兒正在玩蹦蹦床,有個大點的男孩上來了,指著我女兒要她下去,他奶奶就吵小男孩,說這也不是你家的,小男孩就哭了。

這一哭,奶奶就哄他,拿著扇子佯裝打我女兒,還說:『這妹妹壞,打她,咱打她,不哭哈……』」。

看到這種教育方式,孩子有這種行為你就不覺得奇怪了。

孩子小,並沒有明確的對錯、是非之分,嬌慣、縱容孩子只會扭曲孩子的思維意識,尤其是公眾場所出現這種自私的行為。

第二、《摔東西》 孩子生氣摔東西,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受生活環境的影響。

而問題的根源大多與父母的行為相關,父母爭吵時摔東西,或者生活的環境中存在這樣的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潛意識,而孩子就會成為自己的鏡子。


生活中,一生氣就摔東西的孩子並不少,有些父母也會打,但是一次打,兩次也打,孩子被打疲了,毛病倒是沒有改掉。

打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一次得起一次的效果,不疼不癢的打幾下,根本沒用。

打了就得讓他知道下次再有這些事出現害怕挨打,努力改正。

第三、《說謊》 其實孩子說謊大多是無意識的,最怕的是父母的不察覺和漠視處理態度。

父母對孩子說謊的處理態度和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認知和行為。

剛開始孩子可能只是想要一個玩具或者媽媽的表揚等等,一旦發現這樣做能夠得到好處,就會繼續,而孩子說謊必須要及時糾正。

而立規矩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情就應該受到懲罰,這樣孩子才會長記性,還有更有擔當!

第四、《得不到就動手》 見過太多逛超市想要玩具,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不買,孩子直接動手打人的行為。

還有,看中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直接動手搶過來,家長還稱讚「真厲害……」。

這種性格和行為的孩子你不教育,遲早會被別人教育,早改早受益。

動手打父母絕對是溺愛、縱容的結果,這種行為不教育孩子改正,上了幼兒園也不會受老師歡迎。

立規矩的時候,該打還是要打,但是打過之後要找孩子談,為啥打他,錯在哪?讓他明白為什麼要打他,對這個錯誤長記性。

而且,要讓孩子知道就算打了他,爸爸媽媽還是非常愛他的。

想要更多了解和關心自己孩子,推薦使用這款智能兒童防水電話手錶,遠程監聽,多重定位,語音聊天,寶貝外出更放心!

資料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3歲前,這3個規矩必須給立起來

我們總說3歲是孩子成長重要的一個分水嶺。3歲前的寶寶還沒有完整的行為意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以引導為主。但是3歲後,孩子的行為和獨立意識都得到發展,孩子要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個時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