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小夥伴發生衝突,如何讓壞事變好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與同伴交往是使其社會性得到發展的重要途徑,許多父母也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都積極地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交往。

但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及對事物認知能力的不成熟,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矛盾。

這時,父母怎樣應對就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兩個孩子發生衝突,雙方家長互不理讓,結果一毀容一重傷!

重慶某幼兒家長會結束後,一群小朋友走出幼兒園時,兩名小男孩因為小打小鬧發生了衝突。

一名小男孩叫小羽,另一名小男孩叫小新,都只有3歲多。

小羽的爸爸媽媽都來開了家長會,而小新是媽媽來開的家長會。

小羽被推搡之後哭起來,小羽爸爸楊強便和小新的媽媽付琴爭執起來。

楊強的妻子站在衝突的兩人之間,一直試圖勸住丈夫。

但打架的兩人都很激動,付琴手裡拿著小刀,楊強便到小賣部拿了一瓶啤酒。

衝突升級後,楊強用啤酒瓶砸中了付琴的頭部。

監控可以看到,一瓶啤酒當場砸碎,啤酒在付琴頭上傾瀉而下。

付琴隨後又追上楊強,用刀刺中對方。

隨後,衝突雙方被幼兒園職工及其他家長拉開,兩人先後被送到沙區某醫院。

楊強被送進了急救室,而付琴被送進了整形科。

楊強左手和背部被刺傷,付琴的面部、額頭、鼻子被酒瓶劃傷,傷口長約9厘米。

據醫生介紹,雙方傷勢都不輕,都需要手術縫合傷口。

有些父母難免存在「護子心切」行為,過分參與干涉,這樣就很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混淆孩子的是非觀。

小孩之間的嬉戲打鬧,發生小衝突小摩擦,是常有的事情。

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都應從小教育小朋友如何正確處理摩擦糾紛。

教育小孩從小遵守禮儀規範,做了錯事,家長和小孩要勇於道歉負責,同時也應學會寬容和諒解。

而作為家長,應本著不參與的原則,小朋友之間的衝突,讓小朋友自己處理。

如果家長直接參與衝突,性質就發生了變化,不僅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惡劣後果,還有可能上升到觸碰法律的層面。

本案中,雙方家長出於為各自小孩出一口氣的想法,不僅兩敗俱傷,而且還有可能給雙方小孩的成長留下了不好的影響,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輔仁淑凡心理教育專家婁驥指出:很多父母認識到應該讓孩子自行解決問題,但一味置之不理,似乎錯失了一次培養孩子交往規則的教育契機,孩子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可能依然不知該如何處理。

那麼,作為父母,怎樣能夠巧妙地應對小夥伴間的衝突,讓「壞事變好事」呢?

1.家長要做有心的旁觀者

當你發現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而他們並沒有跑來向你「告狀」時,你大可不必上前調解,也不要讓他們知道你已經注意到了他們。

很多時候,父母憑經驗可以知道有些小矛盾不用干預和調解,孩子自己就能平息和處理衝突。

這時,你只要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進一步觀察就好。

因為孩子只有在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的過程中,才會慢慢地真正體會到父母所說的人際交往中的一些道理。

晚上給孩子講故事或和孩子聊天時,父母可以根據白天觀察到的孩子的表現,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對孩子表現好的地方給予稱讚,對表現欠妥的地方及時糾正。

可以把道理融入到故事中,例如:小熊想玩小兔子的玩具,應該禮貌地提出請求,而不是直接搶過來玩……因為是孩子白天經歷過的事情,所以這樣的道理是非常容易接受和明白的。

2.家長要做冷靜的傾聽者和引導者

當孩子跑來向你「告狀」時,你首先要做的是避免任何情緒的波動,平和地讓孩子如實把事情的經過敘述清楚。

如果發現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有撒謊的成分,一定要及時糾正,並告訴孩子:「你只有告訴爸爸媽媽事情的真相,爸爸媽媽才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其實,敘述過程中的撒謊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孩子對是非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為了掩蓋錯誤才撒謊的。

因此,父母通過孩子對事情經過的敘述,會了解到孩子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動。

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例如,你為什麼要推他呢?因為他搶了你的玩具?如果你把玩具和小夥伴一起分享,小夥伴是不是就不會搶你的玩具了呢……在這樣一步步地引導中,孩子也會掌握一些與同伴交往的基本規則。

3.家長做身體力行的好榜樣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如果事後雙方父母能誠懇地交談,彼此諒解,友好地解決問題,對孩子的影響要比言傳的教育效果好很多。

因為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父母或承擔責任或寬容大度的態度都會感染到孩子。

因此,家長自身與人交往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同樣深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搶玩具引家長群毆:暴力護犢子的結果是?

最近網絡熱議的話題除了鮮肉明星公布戀情之外,還有這樣一則新聞:國慶假期,在深圳一個商場裡,兩個小朋友爭搶玩具發生矛盾,引起雙方媽媽爭吵,接著雙方爸爸動手打架,最後陪同親屬也加入混戰大打出手,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