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對方家長無動於衷,怎麼辦?美國圖書館實例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工作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與障礙中心,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諮詢及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諮詢及治療、家庭親子關係諮詢及指導。


前面兩篇文章我們聊到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的過度介入和完全袖手旁觀都各有利弊,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錯過文章推送的朋友可以點擊這裡:《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介入還是旁觀——被「欺負」系列(1)》;《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這麼做!——被「欺負」系列(2)》。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一下具體的應對方法,不願意將內容再做細分了,所以這篇文章會有點長,謝謝大家的耐心。

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兒童教育學家Hartup認為兒童的世界存在和長輩之間的垂直關係以及同齡人之間的水平關係。

我個人認為,垂直關係可以對水平關係給予示範和指導,但不能過度干預。

孩子說話、走路、吃飯等基本技能的學習和獲得,需要父母的示範和指導,人際關係的處理也一樣,除了孩子自己的實踐以外,父母的有效示範能讓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關鍵技能。

但是你只能是示範和指導,就如同你不能代替孩子用語言表達他的意思,不能代替孩子走路,也不能一直給孩子餵飯,同樣,你也不能代替孩子來處理他的夥伴關係,否則就會導致孩子水平關係的紊亂。

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我贊成父母在孩子水平關係出現問題時,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適度的示範和引導。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樣才算是恰當的時機?怎麼樣才算是適度的指導和恰當的示範呢?接下來我們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來和大家一起討論。

請設想一下下面的場景:

你家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遊樂場玩(場地安全性很好,地面沒有尖銳物體),有個小朋友過來搶你娃手中的玩具車,這個玩具車是你家娃最喜歡的,所以他也不願意撒手,於是兩個孩子開始爭奪。

你看到那個小朋友推了你家娃一下,但是你家娃仍然抓著玩具車不撒手,然後你看到那個小朋友沖你家娃揚起了手,然後你家娃被打倒在地,玩具也被搶走,你家娃哭得厲害,大叫「媽媽」。

問題一、這裡有幾個時間點,你會在哪個時間開始介入和干預呢?

A. 小朋友來搶你家娃玩具的時候

B. 兩個孩子開始爭奪的時候

C. 小朋友推了你家娃的時候

D. 小朋友沖你家娃揚起手的時候

E. 你家娃被打倒在地的時候

F. 你家娃哭著找媽媽的時候

我覺得這個沒有絕對的所謂正確的答案,相信每個做出選擇的家長都有他們做出自己選擇的理由,就像我前文所說,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成長環境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家長在決定是否干預、什麼時候干預時都會有自己的理由。

我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如果場景中是我家妹妹(小糰子),我會選擇在C(她被其他娃推開的時候)進行干預,無論對方小朋友年齡多大。

因為她才一歲三個月,不會多少語言,目前看起來是個安靜的小姑娘(以後的情況暫且不知),她還小,還比較容易受傷,我也不希望她因為這次受傷而對夥伴遊戲出現恐懼。

但是我不會選擇在A或者B(搶玩具或者爭奪玩具的時候)進行干預,因為小糰子雖然安靜,但不是個退縮性很強的娃,所以我覺得適度地讓她暴露於夥伴衝突也是必要的,因為她遲早要面對這些。

如果場景中是我家哥哥(小包子),我會選在在D(其他小朋友沖他揚起手的時候)進行干預。

因為小包子和妹妹不一樣的是,他已經三歲,也很外向活躍,也比較皮實,所以我覺得即使被推應該也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受傷或者夥伴交往的退縮。

但是,我總體來說還是無法旁觀別的孩子一巴掌拍到他的臉上,我更希望他在不受傷(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的基礎上,學會夥伴交往和應對夥伴衝突的技能。

就如我前面所說,我個人覺得這是個沒有絕對正確答案的選擇題,我的選擇未必就是正確的,做這個選擇和我自己的育兒觀、個人經歷、我對孩子的判斷等等有關係。

比如,我也就這個問題問過我幾個朋友,有個朋友的娃也是一個三歲男娃,她就會選擇在F的時候進行干預,她的理由是:她希望她的兒子去經歷一切的可能,然後在這種經歷中去體會和思考,但是孩子受傷的時候,她會提供安慰。

問題二、如果你選擇在軀體攻擊尚未開始時進行介入,第一步你會選擇怎麼做?

A. 你大叫:「「某某(小夥伴的名字),不要打某某(你家娃的名字)!」

B. 你一邊快步走向兩個孩子,希望能儘早隔開他們,同時略微提高聲調,用堅定而非斥責的語氣說:「不能打人!」

C. 你大叫:「某某(你家娃),他打你你也打他!狠狠地打!」

D. 你對另一個小孩的媽媽說:「你家某某要打人啦,你快制止他!」

其實我很好奇這個問題的答案(O(∩_∩)O),不知道大家會怎麼選?我相信肯定很多人還是會選擇B,但是我也相信很多選B的人在實際場景中會做A或者D(O(∩_∩)O)。

這並不是說選擇B的人在撒謊,而是「知」和「行」有時候真的很難以統一。

為什麼呢?英語有個詞叫「lizardbrain」,直接翻譯是「爬行動物大腦」,一般是指在某種情況下,本能反應占據了上風,很多人把它用來形容媽媽保護孩子的本能反應。

在看到孩子即將被打的時候,相信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想第一時間制止,所以我們非常容易出現A或者D的反應。

但是,沒關係,隨著孩子的成長,夥伴衝突總是難以避免的,我們有很多的機會練習。

問題三、如果你介入的時候,孩子已經被打了,哭了,第一步你會怎麼做?

A. 告訴打人的小朋友:「你怎麼可以打人呢?打人是不對的!」

B. 告訴那個小朋友的媽媽:「你家娃打了我兒子,你也不管管!」

C. 告訴你的孩子:「哭什麼哭,他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呀!」

D. 抱著你的孩子,問他哪裡痛

把這個問題放在這裡,是想要強調一下,整個過程中,感覺到委屈的是你的孩子,所以作為媽媽,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責備別人的孩子,也不是找他媽媽要一個說法而是第一時間給你的孩子安慰。

那麼,在第一時間安撫了自己的孩子後,你會接著做些什麼呢?

這個時候就取決於對方父母怎麼做了。

如果對方父母有意圖來制止那個小朋友(即使可能不那麼及時),和那個小朋友說打人是不對的,讓他道歉,或者使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我們就可以到此為止,無需進一步行動了,抱你的孩子走開一會,把空間留給其他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

嚴格來說,我們只有教育自己孩子的權利,沒有對別人怎麼教育孩子指手畫腳的權利,但是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自己孩子受傷,對方家長卻沒有任何表示,或者在數次類似情況下,對方家長也只是說「沒有辦法呀,男孩子嘛」、「他不是故意的」之類,我們通常很可能就會被對方家長的做法和態度給惹惱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做出各種進一步反應。

比如,有的媽媽直接走到那個孩子面前,說:「是你剛才打了某某(自己娃)嗎?打人是不對的哦,你媽媽沒教你嗎?」

有的媽媽則會直接找到對方家長,說:「你家娃總是喜歡打人,我覺得你是不是需要管一管?」

我想,如果真的這麼做了以後,絕大部分媽媽會發現,對方家長要麼態度強硬惱火,要麼在尷尬以後會讓他的孩子遠離你的孩子。

舉個具體的例子,是我所遇到的真實故事:

我帶娃在圖書館玩的時候,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經過一個小姑娘的時候,踢了她一腳,小姑娘當時就哭了,但是小男孩的媽媽在一旁看著,無動於衷。

這位女孩的媽媽就抱著小姑娘走到小男孩媽媽的面前,問到:「你兒子剛踢了我女兒一腳,你看到了嗎?」

那個小男孩的媽媽這個時候才說:「噢,看到了,對不起」。

然後這個小女孩的媽媽說:「我覺得你完全不需要對我說對不起,但是我覺得你應該讓你的兒子對我女兒說對不起,他應該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那位男孩的媽媽翻了個白眼,走開了,然後那個女孩的媽媽對她說:「寶貝,他踢你是不對的,他應該要對你說對不起。

他可能現在還不知道,所以你能不能過去告訴他,他踢得你很痛,這樣是不對的呢?」(Honey,it is not right for him to kick you. He should say sorry to you。

He might not know this yet, so could you please go and tellhim that you got hurt when he kicked? )

小姑娘點點頭,走到小男孩面前,聲音不大,說之前還看看媽媽,但還是很堅定地說:「hey,it is not right to kick! It hurts!」(嘿,踢人是不對的,會讓人很痛的!) 然後,那個小男孩看看小女孩,停頓了一下,說了一聲「對不起」。

小女孩答:「OK,I accept that. Have a nice day! 」(好的,我接受你的道歉,祝你玩得愉快!)

當小女孩回到媽媽旁邊的時候,她媽媽給了她一個大的擁抱,並說:「Youdid it! I am so proud of you! I like that when you were saying you accept hisapology and wishing him a nice day.」(你做到了!媽媽為你感到驕傲!我非常喜歡你和他說接受道歉,並祝他愉快時的樣子!)

我覺得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總體上是很好的,她第一時間安慰了自己的孩子,也避免了自己去「教育」別人的孩子,而是她鼓勵自己的女兒去向小男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那段。

我覺得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讓小男孩說對不起,而是這位媽媽用實際的行動教會自己的女兒,在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不是躲開,不是「打回去」,而是對「欺負」她的小夥伴說「不」。

這種示範和指導是非常恰當而實用的。

而最讓恨不得拍手叫好的是最後她給予女兒的肯定,那個擁抱和那些話語肯定會給那個小姑娘極大的鼓舞和肯定。

但是,我個人覺得那位媽媽有一點做法值得商榷,就是和對方媽媽說的那段話,直接將對方媽媽置於了尷尬和防備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對方媽媽的回應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我想有的家長在這種狀態下甚至可能會直接炸毛,大吵起來。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家長達成共識,孩子也能學習到應該學習的內容,並不是大人也因為孩子的衝突吵起來,所以我們考慮試試下面這個方法:

絕大部分家長在自己娃「欺負」了其他娃的時候,其實都是抱歉、尷尬、緊張、防備性的心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事情,但是要抱著「0」期望。

你可以抱著孩子走到那個家長面前,告訴他:「你可能沒有看到,剛才你家娃打了我家娃,我就是想告訴你一聲,謝謝!」(如果有受傷,就要涉及傷口展示了)。

然後,你不需要站在旁邊,等待那個家長給你任何「交待」,抱著孩子走遠一點就好,給這個家長留下空間來反應,來教育他自己的孩子,也將處理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家長。

有的家長當時就會道歉,並詢問你家娃的情況,有的家長可能會找自己娃詢問情況並在稍後帶著娃來找你道歉,這時不用「得理不饒人」,接受道歉,然後簡單表明你的態度:「這個孩子確實還需要時間和機會來學習如果恰當地進行夥伴相處」。

另外,要注意,儘量直接和對方家長對話,避免「教育」別人的孩子,因為在對方家長眼裡,雖然他們的孩子不對,但是你如果去「教育」,就是以大欺小,同樣也會激起對方強烈的保護本能,只能讓事情惡化。

那麼,如果在你和對方家長說了那些話以後,他們的反應很負面,怎麼辦呢?

很簡單,停止往來就好,相比於家長拉鋸鬧矛盾,或者教孩子「打回去」,告訴孩子:「我們不需要和總是打人的孩子一起玩」,也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應對方法。

最後,雖然在這篇文章不具體再鋪開討論,但還是要提醒一句:學齡期的孩子家長要注意,孩子有沒有被「bullying」(欺凌弱小者)的跡象,(具體介紹見上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定要及時干預,不要害怕「社交壓力」,堅決站在孩子一邊,對「bullying」要「零容忍」。

文:徐桂鳳

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

【版權聲明】

  • 歡迎個人分享、轉發朋友圈

  • 媒體或機構轉載請聯繫授權[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的豆子你該怎麼加?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名,能出人頭地,甚至有的父母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希望孩子能夠實現,站在父母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番呢。希望孩子自己做到的,父母做到了嗎...

小男孩的「打人期」,家長怎麼辦?

養育男孩,每天都有著那麼多的驚喜和刺激。他們精力旺盛,好勝心強,好鬥,又花樣百出。你會為他們的各種可愛有趣感到欣慰,卻又為他們不斷闖禍感到頭疼。尤其在好鬥這個問題上,幾乎每個男孩都在某個階段,頻...

孩子被欺負不知道還手,你會怎麼做?

導語:「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也不知道還手,該怎麼辦?」「要是我孩子被人打了,我就簡單的一句話:打回去!可是好像育兒專家都反對這種做法,那到底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啊,我也有。我的性格比較內向...

孩子有暴力行為,那就是家長的問題

換位思考,無論是多麼寬宏大度的媽媽,都無法忍受自己幼小的孩子被人從身上踩踏過去,雖然對方只是個孩子;更不可忍受的是,想到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因為踩踏受到重傷,對方只是不痛不癢的說著「我一直在教育她,...

孩子被欺負該鼓勵他還手嗎?

小朋友之間的打鬧是一種遊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打架。在這個過程中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中,小朋友會學會很多與人相處、體驗被打的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所以,沒有必要把孩子的打鬧看得那麼嚴重。

孩子在幼兒園打人和被打,家長怎樣做?

3-6歲的孩子在幼兒園打其他小朋友或者被小朋友打,都是幼兒園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還沒被文明馴化的小動物,用打架的方式來應對衝突實在太正常不過了。作為打人的一方,家長有時會收到...

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這麼做!

對於孩子被「欺負」,媽媽們的問題大多類似:我應不應該干預?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我應不應該和對方的家長聊聊?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換一個玩伴?如果不干預,孩子會不會總是「吃虧」,永遠不知道反抗?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