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這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孩子被「欺負」,媽媽們的問題大多類似:我應不應該干預?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我應不應該和對方的家長聊聊?我應不應該讓孩子換一個玩伴?如果不干預,孩子會不會總是「吃虧」,永遠不知道反抗?我要是干預,會不會讓其他家長心裡有意見?……

但是,我卻沒有辦法給所有的媽媽們一個統一的適合所有孩子的回答,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個性特徵、成長環境和經歷、他們的支持系統等等都不一樣,所以,一個方法適合一個孩子,卻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孩子。

所以,我們只能根據每個孩子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找出適合他的個體化的應對方式。

首先,你家的寶貝多大?他的小夥伴多大?

如果雙方都是2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還沒有明確的物權界限意識,他們看到喜歡的物體就會直接伸手去拿,在他們情緒激動(無論是高興還是生氣)的時候,都容易通過拍打推攘來表達情緒,所以,不要將這種情況定義為「欺負」或者被「欺負」,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示範。

如 果孩子玩具被搶,孩子哭了,我們可以抱抱孩子安慰他,然後試著拿其他的玩具讓孩子去「交換」他想要的玩具,通常在對方父母的配合下,可以平靜解決「爭 端」。

而且,通常比較有趣的時,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在拿到新的玩具以後,注意力就被轉移了,不再哭著要拿回之前的玩具了(O(∩_∩)O)

如 果孩子被推到,或者被打到,孩子哭了,上前抱抱他,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傷心(情感支持和情緒命名的過程),然後可以用比較小孩子化的語氣對另一個孩子說: 「哥哥,打人是不對的哦! 弟弟很痛呢!」點到即止,不要過於嚴肅,以免嚇哭另一個娃,也避免引起家長之間的衝突,但同時也向你的孩子示範了,下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具被搶和被打以後,反應平靜,不哭不鬧,自己爬起來玩其他玩具,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介入,繼續旁觀就好。

如果你的孩子和他的小夥伴都是2歲以上,建議密切觀察,在孩子打起來以前不做任何干預,看他們如何就玩具或者其他衝突進行爭論、和好、談判以及協商。

如果孩子有打起來的趨勢,建議介入。

另外,成人是否介入還需要徵求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我們再看看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位媽媽的問題:

我 家寶寶很喜歡和小區的一個小男孩在一起玩,問題是那個小男孩攻擊性很強,玩的過程中時不時就推一下我家寶寶,或者看到好玩的東西就一定要搶過去先玩,我有 時覺得特別生氣,他媽媽也不說說自己的孩子,只是在一旁看著。

我就不想讓我兒子和他玩,可是我兒子總是喜歡和他一起玩,在家裡也總是念叨著那個男孩的名 字,我真是搞不懂。

在這個問題中,為什麼被「欺負」的寶寶反而喜歡和「欺負」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對他念念不忘呢?

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被「欺負」的孩子不認為推搡和搶玩具是攻擊性的,反而把他認為是夥伴之間遊戲的一種方式和互動方式

這類孩子通常在夥伴關係中也會用拍打、推搡來作為夥伴關係中的溝通方法,也容易被誤解為是在「打人」。

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去讀我的另一篇文章(《寶寶打人系列(2)》)。

第二種可能性是孩子的玩伴太少,選擇少,而那個小夥伴雖然時不時「欺負」一下自己,但是他會很多有趣的遊戲,和他在一起的樂趣遠遠大於被「欺負」的委屈。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被「欺負」的孩子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和自己的孩子聊一聊,在被「欺負」時他的感受如何?為什麼喜歡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想不想要交一些新朋友?

如 果孩子自己不覺得是個問題,我覺得父母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孩子有能力在爭鬥中學習夥伴相處的方式和技巧,無論是退讓還是協商,還是爭吵,孩子都會有自己的 思考過程,他們能夠通多調整讓自己仍然處於情感的「舒適區」,這個時候父母的介入,反而有些越俎代庖了。

有些家長指責孩子「沒有用」、「不知道還擊」、 「膽小」等,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如果孩子說他們不喜歡被推和被搶玩具,但是很喜歡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父母可以像上面文中那位小女孩的媽媽一樣,向孩子示範如何在下一次被「欺負」時,很認真地告訴他的小夥伴:「不要推我,我不喜歡這樣」,或者在家中通過繪本故事來向孩子示範應該怎麼辦。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在聽到小夥伴的抗議後,很多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減少的。

如同腦神經科學家以及兒童發展專家Deniel J. Siegel所說:孩子的大腦是「正在施工的兩層小樓」,主管身體運轉、生命的本能反應以及強烈情感衝動的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成熟了,而主管思考、規劃等能力的上層大腦還在建設中。

很多孩子在夥伴關係中的「攻擊性行為」是由於「下層大腦」的本能作用,他們還不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所以,在適當的提醒下,換位思考能力還不成熟的孩子能直接通過對方的語言來明白自己的行為讓對方不開心了,從而對他們的行為有矯正作用。

同時,如果孩子的這些抗議無效,建議擴大孩子的玩伴範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玩伴選擇,當然,家長只是擴大孩子的夥伴範圍,給他們更多選擇的機會,但是最後的決定還是應該孩子自己來做。

然後,我們還需要考慮孩子的氣質性格特徵。

在做出干預或者旁觀的決定前,先問問自己:孩子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的行為模式如何?是適應很快還是適應緩慢?孩子面對衝突時是否以迴避為主?還是直面衝突,「英勇向前」?

如果是對環境適應很快,也願意直面夥伴衝突的孩子,父母可以更多地放手,更多地旁觀,只在需要時(比如肢體衝突發生時)介入。

相 反,如果孩子是適應緩慢和退縮型,他們在玩具被搶時、被小夥伴打時,一般不會積極去把玩具搶回來,也不會「打回去」,更不會嚴肅表明自己的態度,更多的時 候,他們會哭泣,會手足無措,會退縮,有些孩子甚至會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這類孩子則需要父母更多的支持和示範,以及更多的鼓勵,而不是完全的旁觀。

同時,我雖然不贊成父母過於強迫這樣的孩子去快速適應環境(因為有可能讓孩子更加的排斥夥伴交往或出現社交恐懼),但是在示範和逐漸鼓勵孩子自己對夥伴衝突說「不」還是需要的。

比如,你一開始可以蹲下來,一邊摟著孩子,一邊對另一個孩子說:「姍姍不喜歡被推(你也喜歡這個玩具呀?可是那是姍姍的玩具哦,請你還給她好嗎?)」

我覺得對於有社交恐懼或者退縮型的孩子,媽媽表明立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出支持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向孩子示範了如果自己玩具被搶,或者被其他小朋友打的時候,需要捍衛自己的利益。

然後,逐漸讓孩子來接過掌控權, 比如在示範幾次後,你可以摟著孩子,蹲在她旁邊,鼓勵孩子自己說「這是我的!」或者「不要打人!」這樣簡單的語句,也可以先在家中練習,再用同樣的方式進 行實踐演練。

在實踐演練的過程中,父母要堅定的支持孩子,無論他是否表達得很好,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你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真棒!真勇敢!」

未完待續。

作者介紹:徐桂鳳 住院醫師·兒童心理科,就職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正常兒童生長發育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媽咪知道平台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

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在線免費解答,發布最新孕育資訊~

(關注「媽咪知道問醫版」微信公眾號,即刻向醫生諮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

我家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隨著寶貝的成長,家長會有意擴大孩子的社交圈,他們與外界接觸機會也越來越多。逐步適應從家庭到小集體,再到更大集體的社交環境,在這個進程中,寶貝身上顯現出的「問題」,常常讓家長覺得困惑和焦慮。其中,...

孩子玩具被搶,媽媽們該怎麼做?

前幾天,在工作室跟有娃的媽媽們閒聊,一個同事說了一件事兒,讓我覺得挺有必要跟大家一起聊聊的。她說,她家孩子在小區樓下玩玩具,被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小朋友把玩具搶去了,打那兒以後,孩子就不願意跟別的小...

家長動動心思,讓寶寶的假想夥伴幫大忙

記得有段時間,昕媽發現了個好玩的事情:每次吃飯的時候,昕寶總是要叫上小熊和小公主,一口口的輪流吃;每天睡覺的時候,昕寶都會很有規律的對小公主道一聲「晚安」;每次洗澡的時候,昕寶都嚷著要和小公主一...

幼師經驗分享:如何消除寶寶的攻擊性

攻擊行為是指寶寶有意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傷害他人、損壞或搶奪他人物品的行為。攻擊行為的發展狀況既影響寶寶人格、品德和良好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同時也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那麼,如果要消除寶...

寶寶打人咬人太恐怖,這兒有幾招教你輕鬆應對

「寶寶之前是個可愛的寶寶,可是最近他像個小野獸,動不動就打人,不高興打人,高興也打人……」「過年期間,帶著寶寶去走親戚,寶寶和其他的小夥伴本來玩得好好的,一轉眼寶寶就抬手打了人家」很多家長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