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博士說,與孩子相處時,積極傾聽的方式最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0

在上一篇讀後感中,我們談了自己所理解的PET中的幾個觀點,如「父母是人不是神」,「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問題歸屬」等,了解到PET通過對孩子行為及問題歸屬的劃分,從而提出了一個認知孩子的途徑。

我們知道遇到問題時,應先去判斷問題是歸屬孩子的,還是父母的。

今天我們來分享下,當問題歸屬於孩子時,應該怎麼去做。

01

當孩子做出我不能接受的行為時——比如晚上遲遲不睡覺——通常的做法,先去試著說服孩子早點休息,嗯,多半失敗,這時就忍不住動用家長的權威,拿出威逼利誘的手段,迫使孩子睡覺。

看到她老子這幅嘴臉,我們家孩子偶爾乖乖的去睡覺,這是咱運氣好;有時也會提出要求,同意了才去睡;有時會搞抗議,大哭一場才睡。

總之,和諧的解決這個問題幾乎不可能。

But,在戈登博士看來,這種做法需要放棄。

父母在孩子身上具有天然的權力,以及可以隨意使用這種權力的想法,是錯的。

02

孩子,我懂你!

場景一:家裡來了魯莽的客人,穿著鞋子走進客廳,你看著剛收拾過的地面上一個個的鞋印,感覺有點忍受不了——但你還是忍了,因為面子。

你考慮到要照顧這位魯莽客人的自尊心,所以你可能會說:穿著鞋子很累吧,換雙拖鞋舒服一些。

客人知趣的換了鞋子,可能還會表示下歉意。

場景二:孩子在外瘋玩了一天,回到家,無視收拾的發亮的地面,鞋子不換直接進屋倒在沙發上,你忍住內心的不滿,跟孩子說,玩累了吧,去換雙拖鞋。

好吧,如果你是這樣做的,你可以對孩子說:孩子,我懂你!下面的文字,就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可以不用看了。

如果做不到,那麼咱們就接茬再貿易貿易吧

03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包括言語)背後都包涵著額外的訴求信息,諸如情緒訴求、難言的訴求、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的一些訴求——有些容易被他人感知,有些則不能。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需要溝通、交流,就是因為存在著隱藏於表象下的訴求。

通常來說,當我們有了某種需求後,先經過一個編碼過程,接著輸出編碼結果,另一方獲取這個編碼後,開始解碼,並根據自己的解碼結果進行反饋。

這是完整的溝通鏈條,下圖便是一次簡單的溝通。

你會說,看起來這沒什麼新奇的,本來就是這樣嘛!錯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天底下就不存在誤會、誤解,也不存在由此帶來的各種矛盾,更不會存在處理各式矛盾時積累下來的死疙瘩!

如上圖,對於孩子給出的編碼,一旦父母解讀錯了,且又是帶著情緒(似乎很普遍),那本來一點點不起眼的小事情,常常會演化成一次「懂不懂我」的論爭。

可怕的是孩子悶在心裡和你爭,卻不說出來!

04

我讀《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時的一個感受是,生活中處處埋著雷,炸與不炸,就看會不會踩上去。

這太嚇人了,與孩子相處本是開心快樂的,怎麼突然間如戰場上的捉對廝殺?好吧,是時候拿出戈登博士的藥方了——積極傾聽。

圖中紅色部分,是一次確認「理解」是否準確的反饋,孩子得到「是否想出去玩」的反饋後,明白父親誤會,於是說「不,爸爸,我真的餓了」。

到此為止,一次有效的「積極傾聽」便告結束。

05

是的,看起來確實蠻簡單的。

事實上,在生活中堅持使用「積極傾聽」真的不簡單!我摸索著試過,嗯,還會堅持試下去。

首先,你要判斷,問題是否歸屬於孩子。

只有問題歸屬於孩子時,「積極傾聽」才會有效果。

其次,你要正確的使用「積極傾聽」。

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不但要探測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更要感知到孩子的情緒。

試著概括一下:問題歸屬孩子時,最理想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解決,父母只通過「積極傾聽」去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問題,以及在孩子無能為力時,給出適當的建議。

注1:父母不能低估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的建議未必好過孩子的;適當的疏通孩子的情緒。

注2: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便遇到了問題。

當問題不影響父母自身需求時,問題歸屬於孩子,當問題影響到父母的需求時,問題歸屬於父母。

06

我已確定問題歸屬於孩子,我也準備好理解孩子需求,並且顧及他的情緒,那麼告訴我,應該怎樣「積極傾聽」?

戈登博士是通過案例來說明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的,並列明了12種溝通障礙(見下圖,已經淚奔了),以及使用「積極傾聽」時的一些錯誤做法,諸如用「指導」操縱孩子、「鸚鵡學舌的做法」等等。

坦率的講,書中並未明確列出「積極傾聽」具體做法,下面的內容,多屬於自己的閱讀理解,僅供客官參考。

A.最好多用接受性語言,而且表達到位;

B.非語言方式也可以表示接受,如招招手、微笑等;

C.不干涉孩子的活動,也意味著接受;

D.通過「反饋」來探尋孩子的真實需求(參考上文關於「編碼」的內容);

E.父母的態度要坦誠、不作假、只追尋事實,並信任孩子;

F.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個體,而非父母的附庸。

07

千人千模樣,萬人萬思想。

生活之妙在於個體之不同,溝通之難也在於個體之不同。

尊重這種差異,就為與孩子和睦相處預留了可能性。

「積極傾聽」,說白了是父母用自己的坦誠,來感染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訴說他的內心。

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明白父母其實「懂我」。

至於需求的滿足與否,因為客觀因素的制約,未必一定如願。

但至少,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正向的。

大人之間的關係,不也就在一個「懂」字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喬巨勇白領-與逆反期孩子溝通七技巧

尊重孩子平等對待父母喬巨勇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

作為家長 你能把孩子的話聽完嗎

今天一進家門,婆婆就跟我說,妞妞今天一天都在重複問一個問題:「奶奶,我今天上學嗎?」婆婆擔心是不是因為妞妞太小,而我給她報了三個興趣班,會不會弄巧成拙的成為孩子的思想負擔?我趕緊抱起妞妞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