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 你能把孩子的話聽完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一進家門,婆婆就跟我說,妞妞今天一天都在重複問一個問題:「奶奶,我今天上學嗎?」婆婆擔心是不是因為妞妞太小,而我給她報了三個興趣班,會不會弄巧成拙的成為孩子的思想負擔?我趕緊抱起妞妞問:「寶寶,你想不想上學啊,不想上的話咱就不去了?」妞妞眨巴眨巴眼睛看著我說:「想啊,為什麼不想?(這是妞妞最近學會的新句式)」看著妞妞那無所謂的樣子,我知道婆婆和我都想多了,妞妞真的就是那麼隨便一問。

但如果今天妞妞真的說不願意去上興趣班,或者不願意去上幼兒園,我也一定會先尊重她的選擇的。

在這裡我想問問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也跟你說,他不想去上學,你會怎麼處理呢?

會跟我一樣嗎?可能很大一部分家長是另外一種狀態:「不行,絕對不行!」然後或苦口婆心,或聲嚴色厲,甚至拳打腳踢的「教育」孩子,嘴裡不斷的細數著上學如何如何重要,如何如何必要。

有幾個家長會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坐下來好好的談談,問他一句「為什麼」。

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是表象,如果我們能多問孩子一個問題,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所採取的行動,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幼兒時期就得到過充分理解的孩子,更容易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大部分時候,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情緒語言,他們只是在表達而已。

孩子不想去上學,通常只是表象,背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比如,他在學習過程中受挫了,或者他在學校里遇到了社交難題,甚至有可能他只是單純地覺得「累了」。

其實吧,孩子有這些情緒再正常不過了,即便是身為成年人的你,在遇到難題時,難道就從沒有產生過想要逃跑的念頭嗎?

但父母能否理解孩子的這些感受,以及如何應對,才真正決定了「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最後是否會演變成真正的問題」。

換句話說,當你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總是急著要一個解決方案。

與其苦心尋找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該怎麼解決,不如花點時間和心思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不過,這也恰恰是難點所在。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但大部分成年人已經在不自覺中喪失了這種能力。

因為理解孩子,首先得有傾聽他的耐心。

有時候工作忙,回到家也要處理一些單位的事情,每每看到我坐在電腦前,妞妞總會想方設法的靠近我,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配合她做各種遊戲,大部分時間我不會讓妞妞掃興,可有一次因為要給領導發一個特別重要的數據,當妞妞拉著我說:「媽媽媽媽,快看快看,這是什麼。

」我用餘光掃了一下,只見妞妞的衣服,頭髮都濕透了,手裡還拿著我的一件衣服。

二話沒說我就在妞妞的屁股上拍了兩下,「又玩水,昨天把誰滑了一跤?越來越不聽話了……」可能是被我突如其來的反常行為嚇到了,她哭著說:「媽媽,我把你的衣服洗乾淨了,媽媽腰疼。

」我這時候才想起來,早上我跟妞妞她爸說今天腰疼的厲害,還堆了一堆衣服要洗,沒想到被妞妞聽了去。

看著眼淚汪汪的妞妞,我無比自責。

相信家長都感同身受,類似這樣的情況太多太多了,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希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愛爸爸媽媽,但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卻總是自以為是的不給孩子留任何機會,哪怕只是把話說完的機會。

現實中,很多「叛逆」的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的種種感受無法表達,不被理解。

可是,大多數父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層,每當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時,就急著給孩子貼標籤,然後採取一切可能的行動來消除孩子的這些不良表現。

比如,孩子表達了不想上學的意思,父母就開始焦慮,孩子是不是「厭學」了,然後,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強塞進學校。

孩子活潑好動、很難在」戒律森嚴「的課堂里安靜地坐上一整天,就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然後將孩子送到醫院,甚至採取藥物的方式來矯正他的「多動」行為。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卻忽略了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哪怕只是向孩子多問一個問題,以及再更深入一層地了解他。

而我們所忽略的,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單純只是看到了孩子的行為,認為他在製造麻煩,就一直想辦法要消滅這些行為,我們很有可能就此阻礙了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

有朋友說,我經常向孩子提問啊,可是他從來都不回答,我也沒辦法了。

其實,提問之所以會無效,就在於很多父母並不是真的在向孩子提問,而是審問。

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提問是一種以平等姿態進行主動溝通的方式,而審問通常都是居高臨下的,前者的目的在於溝通,後者的」奇效「卻是阻礙溝通。

那麼,我們究竟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向孩子提問呢?

首先,審視我們自己提問的姿態,避免居高臨下的」審問「。

在這裡,平等的視角、溝通的心態很重要。

其次,提問要以傾聽為目的。

我們不是為了問而問,而是希望藉由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

這個時候,提問只是為了向孩子表達一個態度——我已經做好準備聽你說了。

在「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之前,父母的傾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如果缺了這一步,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孩子內心的情緒就會被深埋。

也許,孩子那些不符合父母預期的行為,暫時得到了控制,但早晚有一天,這顆情緒地雷會以更嚴重的方式爆炸。

最後,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

無論孩子給予你的答案是什麼,他的感受和情緒都需要得到你的理解。

很多時候,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除非你把自己當作他。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得到了理解,他才有可能說得更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們對他的感情做出回應,而不僅僅是行為。

當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些我們曾經擔心的問題和麻煩,其實,也不再是問題和麻煩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啃老族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徵

你是否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經常因為下面這些狀況頭痛?孩子哭鬧、強求、無理取鬧;孩子與小夥伴打架;孩子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寫作業或者做其他事情。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不乖在外邊闖了禍,除...

個案整理|《我的兒子比我會溝通!》

我的來訪朋友說:他的13歲的孩子和她一起在我這邊溝通過3次後,現在面對問題的溝通能力非常強。她跟我溝通了孩子面對幾件事的評價和行為模式,我非常佩服又在預料中。比如,孩子被老師不知情的批評後,孩...

孩子自己犯錯還鬧脾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令人頭疼的情況: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可你要是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鬧脾氣,更有甚者對父母拳打腳踢。有的父母脾氣上來了,只能揍孩子一頓,揍完也許又會覺得心疼、內疚,而且這不僅不能...

孩子不聽話?錯的可能不是孩子,是你!

路路媽最近特別發愁兒子不聽話:△ 不好好吃飯,大人批評一兩句,兒子直接把碗筷往地上扔;△ 馬上到去幼兒園的時間了,非要在家玩積木,怎麼說都不走;△ 說了很多遍不要在公共場所大呼小叫,可孩子好幾次...

「不聽話」的父母,親子關係最差

央視曾推出的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在《鏡子》里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其中交流的缺失、溝通的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