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長說,孩子小的時候,跟我們相處得多,那上學了之後是不是就是學校負主要責任了呢?實際上,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家庭教育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學校里接受一樣的教育,但是結果會不一樣,因為父母自身的狀況、家庭教育的狀況,都會影響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效果。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學校教育不一致,那麼學校5天教育的成果,在孩子回到家後,經過一個周末就蕩然無存了,即「5+2=0」。

比如,學校說要減負,儘量減少布置的作業,但是家長說不行,覺得學校作業太少了,所以要加負,要布置家庭作業。

比如,學校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鼓勵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說:你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我們幫你做。

再比如,學校里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不要怕犯錯,父母的做法卻是打擊孩子,訓斥孩子:「你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這些矛盾都會導致學校教育的很多措施無法徹底落實,反過來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另外,中國這幾年來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長對學校開展的活動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

比如,很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利的活動,家長認為會占用孩子的時間,影響孩子上補習班。

但這些補習班一方面會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倦,另一方面,還會讓孩子覺得在學校里聽不聽講都無所謂,因為還有其他渠道去聽,這會影響學校的教育。

所以,無論是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節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父母做好自己,為孩子發展助力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資源才能越來越多。

— 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績單 —

有這樣一項很有意思也很簡單的研究,研究人員詢問中國的父母和美國的父母,你認為孩子是你的「成績單」嗎?這個「成績單」不是孩子學習的成績單,而是說孩子的表現是不是你的面子,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成果的證明。

如果孩子表現好,你就會覺得臉上有光。

在中國和美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顯著差距的。

中國父母基本上接近了「非常認同」的值,而美國父母的認同度卻低很多。

也就是說相比於美國的父母,中國的父母更覺得孩子是自身的面子,是我的一張「成績單」,所以孩子是不是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有沒有實現家長沒能實現的那些夢想,這些對於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很重要。

家長應該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減少過度的控制。

這個中美對比研究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中國的父母之所以會覺得孩子是成績單,就是因為中國的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

比如,很多中國家長通常會說:「我是你爸/你媽,你必須聽我的,你將來就會明白,我這是對你好」。

這其實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才會過度地控制孩子。

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她把孩子分成兩組,並給他們布置任務,其中一組孩子完成所有的任務,另一組孩子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結果發現,完成所有任務的孩子對這個任務的記憶不那麼深刻,而那些只做了一半的孩子,反而對這個任務會念念不忘。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自圓心理」,一件事情只有圓滿了,我們才會覺得放下了,如果不能圓滿,就會變成心中的遺憾,假如以後有機會了,就一定要彌補這個遺憾。

所以很多的孩子成年以後,都想去彌補青少年時候的遺憾。

如果家長過度控制孩子,不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的話,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有研究證明,當孩子被過度控制的時候,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就容易逃避問題,喪失完成目標的信心,這也會削弱孩子的自立能力。

所以孩子的人生屬於他自己,父母不能夠包辦代替。

也有很多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當目標包括各種各樣的小目標,也包括人生的大目標,是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的時候,孩子才更願意去努力付出,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過度控制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心理自圓。

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家長會非常頭痛,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在這一時期不斷發展,因此孩子需要自我探索。

實際上,恰當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體現,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意義的。

當然叛逆有好的開始,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束,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做工作。

但是如果阻止孩子進行自我探索,就可能會導致很多行為和情緒問題。

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還要重走青春路,就是要重新去探索自己。

— 父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 —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

我們總會看到父母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要求,但自己卻做不到。

比如讓孩子別躺著看書,自己卻在躺著看書。

孩子玩電腦的時候要求他們去睡覺,但自己卻在看手機。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這個結論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原理在哪裡?

有一個關於分享的實驗,實驗者把小學三到五年級孩子隨意分成四組。

第一組,成人勸說孩子好的東西自己要留著,成人也沒有分享自己的好東西。

第二組,成人勸說孩子要學會分享,成人也帶頭分享。

第三組,成人只勸孩子分享,但是自己沒有分享。

第四組,成人勸孩子好東西自己留著,成人自己卻分享了。

這個實驗里存在兩個條件,一個是言語的勸說,一個是行為的榜樣作用。

結果第二組的效果是最好的,成人不但勸說孩子要學會分享,而且成人也帶頭分享了。

第四組的效果也要好於第一組和第三組,因為第四組雖然言語上勸說不要分享,但實際上有行為榜樣的作用。

也就是說,口頭勸說對兒童沒有明顯的影響,實際行為的影響力更加重要。

攻擊性行為形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父母的言行。

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孩子分成兩組,讓第一組孩子觀看成人對充氣塑料娃娃進行攻擊的情形,包括行為上的拳打腳踢和語言上的辱罵。

第二組孩子觀看的則是成人平靜的玩塑料娃娃的行為。

最後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

當兩組孩子隨後被帶到充氣娃娃面前時,觀看暴力模式的孩子們更傾向對娃娃使用暴力,且行為暴力多於語言暴力。

其實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觀察學習,模仿學習等。

孩子天天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父母是他最直接的榜樣,最直接的觀察和模仿學習的對象。

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

如果要求孩子彬彬有禮的話,那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不亂發脾氣,父母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求孩子有良好作息和行為習慣,父母自己得先做到。

—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對幾萬個家庭和孩子的大數據調查顯示,親子關係每增加10%,孩子的積極行為會隨即增加,包括對學校的歸宿感、良好品德行為、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等。

同時,孩子的負面行為會消減,比如沉迷網絡。

這說明了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處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中,孩子會覺得更自信,有更積極的人際關係,也會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分離的過程

親子關係和其他任何關係不同的地方,就是親子關係會越來越遠。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非常依賴父母,當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獨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遠。

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標誌,恰恰是孩子是不是可以離開你,以及你是不是可以離開孩子。

有很多的孩子,甚至是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孩子,還在家裡啃老,哪裡都不肯去。

這其實是我們家庭教育失敗的標誌。

可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會擔心,孩子怎麼跟我越來越遠了,其實這種遠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父母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學齡前,孩子非常依賴父母,父母起主導作用,親子的依戀關係就特別重要。

但在孩子跟父母逐漸變得平等過程中,親子的溝通就變得更加重要。

有效的親子溝通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無效的親子溝通實際上是親子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親子衝突的催化劑,而有效的親子溝通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解決親子衝突的開端。

當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會要求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父母要慢慢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

不但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理解他們的期待和渴望,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他們往往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是這樣的。

這就需要父母去找依據,去跟孩子溝通。

比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情緒會比較多變,這實際上跟他們大腦的發育是有關係的。

主宰人們情緒的腦區是杏仁核,這個杏仁核在青春期的時候開始飛速發展,但是控制情緒的腦區要到青春後期甚至二十幾歲才能夠慢慢發育成熟。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是急需溝通的,他們的大腦更加容易衝動,父母要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

同時,父母還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講明要求、不要嘮叨。

比如說孩子的房間亂了,父母要求孩子把房間整理好就行了,不要延伸到他長大之後該怎麼辦之類的。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生態系統中,其中最重要的系統是家庭,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父母的素質和自身的成長、父母的婚姻關係、家庭的學習資源、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總而言之,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讀懂孩子,讀懂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優秀平台推薦:

黃土地民俗觀光園:Huangtudi555

蘭花教育:lanhuajiaoyu2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叛逆期的網癮少年該如何去正確引導呢?

今天微信突然加了一個來自河南安陽的家長,他說他兒子16歲,是個網癮少年,特別叛逆,成績普遍比較差,已經退學了,他是小兒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她問我核心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心裡逐漸構起了防禦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