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不合群」,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三歲以後,如果較長時間不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經常獨處、以及被別的小朋友孤立等等,都可以稱為「不合群」。

兒童心理學中所講的「不合群」是指兒童在與同齡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孤獨、寂寞或懶於交際的一種特殊心態。

孩子如果總是不合群,就會因為缺乏與同伴的交往,而產生孤獨、執拗、任性等不良心理,這對智力發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

因此,引導孩子喜歡交往、順利交往,使他們願意參加群體活動,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

一、不合群的成因

1.家庭氛圍不良

比如父母關係不和、爭吵不斷,或父母長期不在家,缺少親子交流等。

這樣的家庭環境極易導致幼兒產生心理壓抑。

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與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絕,長此以往極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極的內向性格。

2.養育方式不正確

不良的養育方式包括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幼兒「有求必應」;總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兒「虛高」的自我評價;隨意訓斥、打罵幼兒,給幼兒的生活帶來陰影。

溺愛和「虛高」的自我評價極易使幼兒形成過分的自我中心、過度依賴、倔強、適應能力差等不良品質或習慣,從而使幼兒缺乏交往動機,直至不願交往。

「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養主動交往的幼兒,相反很可能給幼兒的交往造成終生障礙。

3.交往環境單一

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齡夥伴抓咬,就禁止孩子與其他同伴交往,導致幼兒交往的機會被剝奪。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環境,就會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會商量,不會謙讓,不會主動爭取朋友,從而直接影響幼兒交往態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家庭成員間關係

全家人應和睦相處,互相體諒,給孩子一個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環境。

儘量不在孩子跟前過多地暴露父母雙方的分歧甚至爭執,避免給孩子的心理帶來陰影。

2.轉變養育觀念,改進養育方式

要尊重孩子作為主體的人格和權利,避免包辦代替。

家長應注重培養幼兒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擺脫依賴思想;引導幼兒學會關心自己的親人,注重親人的感受,防止過分的「自我中心」;家長不必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獨立遊戲的機會,讓孩子在獨自遊戲中獨立探索、解決問題,逐漸形成堅實的自信心。

3.營造真實的交往環境

家長應儘可能多地讓孩子與他人交往,讓他們享有接觸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自由;積極引導幼兒主動與同伴交往,幫助幼兒分析和解決同伴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孩子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努力結交好朋友,發展初步的友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合群與父母有關

有些小孩喜歡獨來獨往,和別家的孩子就是玩不到一起去,孩子不合群該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讓孩子合群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溺愛孩子,會有這些危害,你知道嗎?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都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掌上明珠,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尤其是現在80,90的年輕父母,沒有什麼經驗,就過度溺愛孩子。覺得孩子想要的都儘量滿足,其實這種...

隔代教育真的就那麼難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獨一代」逐漸為人父母,而生二孩的家庭也越來越多,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已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演變成隔代教育家庭。隔代教育,一方面有天然的優勢,祖輩對孩子有愛心,養育孩子有經驗,關鍵是更...

孩子,不要再變得默默無聞了!

你的孩子是否是這樣的:在熟悉的人面前很活潑開朗,話也特別多。但一到學校或是有許多陌生人的場合,孩子就變得默默無聞,怎麼都不愛說話。作為家長的你,重視過這個問題嗎?孩子性格內向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