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是否需要統一戰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教育專家認為,如果父母雙方的目標一致,就應學會合作,互相尊重,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老好人和「獨裁者」

爸爸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媽媽則全職在家照顧孩子。

每當媽媽批評孩子做錯的地方時,偶爾在家的爸爸總是打圓場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建議:當爸爸在家時,媽媽要多給他機會來管教孩子,如果發現爸爸的管教方式與自己不同,可以在孩子睡著後進行探討。

力求掌握一個原則:「誰先說話,就讓他把話說完。

」其實,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都能讓孩子學到不同的東西,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識到,對於同一種情況,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案。

提示:任何時候都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的管教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尊重父母的意見。

二:嚇唬還是順從

寶寶(5歲)遊戲完後從來不收拾玩具,家裡總是攤得亂七八糟的。

媽媽認為,當孩子遊戲結束,自己可以幫她一起收拾玩具,這樣,能讓孩子玩得更盡心;爸爸則從來不會這樣縱容女兒,如果女兒拒絕收拾玩具,他就會威脅女兒說要把玩具都扔掉。

建議:這麼大的孩子確實應該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了。

媽媽可以適時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她產生做事情的動機和理由,例如,「把玩具收拾好了,你就可以下樓去玩一會兒。

」讓孩子明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不但自己有成就感,還能讓全家人開心。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

如果孩子偶爾忘記收拾玩具,爸爸媽媽應該平靜地告訴她,接下來的幾天,她就不能再玩這些玩具了。

提示:如果父母已經確定用獎懲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收拾玩具,那麼一定不要食言。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覺地遵守約定,持之以恆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三:懲罰還是不理

如果事情並沒有按寶寶的想法進行,他準會大喊大叫或者大哭大鬧一番,以示不滿。

每到此時,媽媽會認為孩子的情緒太激動了,該給他點「面壁思過」的溫柔懲罰;可爸爸卻不這麼想,認為媽媽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安靜不了10分鐘,最好的辦法是不搭理他。

建議:因為孩子的行為不夠好而懲罰他,不但不能教會他什麼才是正確的,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使孩子覺得自己眾叛親離,無法得到父母更多的重視和關愛。

所以讓孩子「面壁思過」、任其哭鬧,還不如採用給孩子一個熱情的擁抱的方法,不用擔心擁抱會助長孩子的壞行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好起來,當他安靜下來後,再告訴他哪種做法更好。

提示:通常情況下,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採取溫和的態度,採用擁抱和慢慢聊天的方法,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就會安靜下來。

四:引導還是體罰

寶寶(2歲)經常亂發脾氣,無論是不想吃東西還是不願穿褲子,他都會大吵大鬧。

爸爸認為,採用體罰才能讓寶寶改掉這個毛病,讓他聽話,自己就是從小被打出來的;可媽媽反對爸爸的觀點,但她的溫柔方式也並沒有讓蒙蒙發生任何改變。

建議:寶寶這樣的年齡,有這些行為是正常的,這種「挑釁」行為完全來自成長的力量。

當他揮舞著小手說「不」的時候,他感到了自己的力量。

當爸爸媽媽了解了這一點後,還必須接受一個觀點:堅決不能打孩子!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相反,要想改掉寶寶的壞脾氣,爸爸媽媽應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並讓他多注意那些「大孩子」的行為,例如,自己吃東西、唱歌,自己做遊戲等。

提示:孩子發脾氣時,轉移他的注意力有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當他不願穿褲子時,給他講他最喜愛聽的故事,孩子就會被故事所吸引,情緒安靜下來後,一切會變得簡單起來。

總之,教育孩子產生分歧時,家長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實施。

............

育兒信息微信公眾號(微笑母嬰)。

關注寶寶成長,讓寶寶健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