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有缺陷?可能是你造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做父母的人也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有時候卻分不清楚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在家裡有沒有溺愛孩子。

這是一種沒有很好掌握教育孩子方法的現象。

適度的愛像水一樣,溫和卻能滋潤萬物。

而溺愛卻如垃圾食品一般,看似好吃,卻一點點地腐蝕我們的身體,直接摧殘兒童的身心健康。

下面,跨世紀的小編就以以下幾種比較典型的溺愛形式實例,帶大家看你的家庭里是否也有類似問題。

1、包辦替代——懶散。

孩子穿衣,穿鞋,簡單收拾家務等,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長都給孩子包辦了。

家長們認為時間很緊張,沒時間讓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我們動手可以節省或多時間。

從表面和眼前看,包辦代替似乎對孩子有好處,節省了父母等候的時間,但從長遠看卻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使孩子的身心都得不到鍛鍊,即使孩子長大一點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不願意自己親自去做,更不願意嘗試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使其形成懶散的性格。

2、特殊待遇——自私。

在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會辛苦工作,有時候捨不得給自己買東西,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孩子要什麼都照給不誤,也不太會教孩子節省。

不管是物質上還是態度上,孩子接受的都是「特殊待遇」,處處受到照顧。

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全家人送禮物。

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從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總結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結論,並容易變得自私,不懂得關心他人。

3、過分保護——適應力差。

中國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經常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為的是讓孩子能聽自己的話。

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媽媽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會對孩子說狠心的話,但事後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和內疚。

許多父母不自覺地做了焦慮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專注,通俗地講,就是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有問題時又抱怨孩子,讓孩子無所適從。

4、過分控制——依賴。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

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小尾巴,時刻都不能離開家長。

更有一些家長對孩子是絕對權威,強調孩子要聽話,要服從,用各種清規戒律約束孩子,干預孩子的個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獨立行動。

家長對孩子頻繁地發布指令和禁令,如不許調皮、不許鬧、不許跑等。

讓他們不要動這不要動那,應該怎樣怎樣,這樣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跨世紀教育提醒廣大孩子家長要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時注重孩子在家庭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孩子樹立榜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看了這些你還應該溺愛孩子嗎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你想要毀了孩子,那你就什麼都順著他。」愛子之情,人皆有之,愛孩子是普天下的父母心。由於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許多做父母的便對孩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溺愛。從字面上看,溺愛...

認真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五大觀點有嗎

溺愛孩子的五大表現,看看你們中招了沒?1、給孩子特殊待遇 很多家庭會以孩子為中心,尤其是老一輩人,會把所有好吃的都給孩子,時間長孩子會覺得這就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孩子也會變得自私,不懂得感恩。家長...

家長溺愛孩子的6大「典型」,你家占幾種?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以下6種溺愛的形式,你家有嗎?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

這些溺愛的做法,易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以下7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每個家庭可能都會遇到一些,...

七種溺愛做法,易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以下7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每個家庭可能都會遇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