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與別人交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無群。

」意思是說,人要通過交往、通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過社會生活。

故事一: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個名叫安娜的小女孩,因為是個私生子,她祖父就一直把她藏在閣樓上,不許她見人,也沒有什麼朋友。

安娜只能得到最起碼的生活上的照顧,根本就沒有機會參加什麼社會交往活動。

後來,總算有人發現這件事,但是已經太晚了,安娜已經度過6年這樣的生活,她既不會講話,又不會自己吃東西,而且情感麻木,表情呆滯,對人毫無興趣。

人們作了相當多的努力來讓安娜回歸社會,但是由於幼兒時期的社會隔離給安娜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儘管她已經懂得了一些單詞和短語,但是從沒說出過一句完整的句子。

她還學著擺積木、穿珠子、洗手刷牙等等,而且很喜歡洋娃娃。

當她在將近11歲離開人世的時候,心智成熟的程度只達到兩三歲的水平。

孤獨的安娜

故事二: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的一個小城附近,一位牧師救下了兩個由狼撫養長大的女孩兒。

這兩個女孩,大的約七八歲,起名為卡瑪娜,活到了17歲;小的不到兩歲,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兒院裡。

卡瑪娜不喜歡穿衣服,給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來。

她用四肢爬行,喜歡白天縮在黑暗的角落裡睡覺,夜裡則像狼一樣嚎叫,四處遊蕩,想逃回叢林。

她有許多特徵都和狼一樣,嗅覺特別靈敏,用鼻子四處嗅聞尋找食物。

喜歡吃生肉,而且吃的時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

牙齒特別尖利,耳朵還能抖動。

她15歲時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三歲半的兒童。

印度狼孩

故事三:

巴西有一個名叫魯查努的三歲的小孩兒,出生後一直被關在一個竹籠子裡,每天和三條狗做伴。

這個孩子臉色蒼白,不能睜眼,不會站立,不會講話,只會爬,發出汪汪的狗叫聲,還像狗一樣耷拉著舌頭。

流浪狗與兒童

一些從小很有才華的孩子,就因為「不合群」,長大以後,一直「懷才不遇」,自感「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僅才華得不到發揮,而且一生總是「不順」;一些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反而受到大家的歡迎,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為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教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技巧

方法一:給孩子做好榜樣

喜歡模仿是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是他們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生活中,家長是幼兒進行模仿的主要對象,家長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幼兒。

如果家長個性開朗、喜歡交往、與他人友好相處,幼兒耳濡目染,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家長的交往行為。

相反如果家長個性孤僻、生活閉塞,與別人很少交流,幼兒也就很容易去模仿這樣的待人方式。

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做好榜樣

方法二:為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

交往能力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形成和發展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兒童的交往概念就很難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難發展。

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條件、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交往,感受交往的快樂。

如可以帶孩子到社區去,讓他們結識更多的人;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朋友聚會,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提供交往機會

方法三:及時鼓勵孩子的交往行為

幼兒都喜歡被表揚。

家長對於不合群的幼兒偶然表現出的良好交往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肯定,並經常與幼兒交流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使幼兒體會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樹立交往的信心。

鼓勵孩子交往

方法四:通過遊戲培養孩子的交往興趣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中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與能力也是一條重要途徑。

如在角色遊戲中,幼兒可以扮演「醫生」、「教師」、「售貨員」等角色,而這些角色在遊戲中必然要和「病人」、「學生」、「顧客」進行交往,在這種愉快的遊戲中,幼兒的交往興趣自然而然被激發出來。

此外,通過角色扮演,不但強化了幼兒的交往意識,也會使其交往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

角色扮演遊戲

方法五: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

一般來說,幼兒都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但往往由於交往的方式方法不當,使交往無法繼續,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等不良行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幼兒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係」、「您好」、「……行嗎?(好嗎?)」、「可以嗎?」、「我們一起玩」等,這些神奇的話在與人交往時很有效,其次教幼兒學會等待、輪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遇到困難、矛盾試著自己解決等,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

家長引導

社會交往也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一大來源。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我們也了解社會的規則,懂得什麼樣的行為是受讚賞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受批判的。

通過參與社會互動和人際交往,我們知道每一種角色應當有什麼樣的舉動,能夠理解和預知他人的行為舉止,對自己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也很熟悉,在處理各種人際交往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和有把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提高寶貝耐挫力

寶貝在幼兒園的小夥伴突然有了新朋友,有點不愛理她了;今天在一個戶外遊戲小競賽中寶貝沒有得到第一名;寶貝上課和別人說話,老師對他進行了點名提醒。……於是這些寶貝們的反應為:淚腺崩塌型;悶悶不樂型;...

遊戲點亮快樂童年!

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日趨豐富的時代;智力、人才、科技競爭的時代。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已是家長們共同的心愿。讓孩子早些成才,快些成才,這是所有家長心態的真實寫照。但是,如果教育不重視幼兒年齡特點,忽...

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和環境

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與同輩進行天然社會性交往的機會和環境,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到多參與到兒童社會中去。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是必須在他們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才能發生的。兒童的良好行為是從「模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