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公德培養教育,我們做對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天上下班的時候,總會在公交車上或者地鐵上碰到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們。

整輛車上的人滿是疲憊的神情。

只有三兩個小孩子在車上打鬧著,語調漸漸升高、打跳的行為愈演愈烈,反觀一旁的家長卻在默默的玩手機。

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

讓小孩子在公共場合下保持斯文安靜,真的做不到嗎?

當然不是。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在公共場合下孩子的教養問題。

近日,台灣一女子帶2歲孩子參加歐洲跟團游,小孩全程哭鬧引發團員大罵「不會抓起來打死?」該母親覺得委屈,將此事視頻上傳網絡,希望獲得體諒,但網友的評論出乎她的意料。

原來團員破口大罵是因為一路上對這位母親講了很久讓她安撫一下孩子,是這位媽媽無動於衷的態度惹怒了同行的團員。

也不禁讓我想到之前在微博上被熱議的女大學生在餐館踢小孩子、與孩子母親大打出手的事件。

網友們對此類事情的態度都褒貶不一。

有人說:孩子活蹦亂跳、打跳哭鬧是天性,你一大人跟小孩子計較什麼呀。

也有人說:這樣的孩子就是沒有教養,父母沒教好,雖然旁人的語言或行為過激,但是忍不住干涉也情有可原。

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打鬧亂跑、搞破壞...孩子小、不懂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可是面對這些情況不管不顧的家長就令人費解了。

帶孩子出門確實狀況百出,做家長的也很尷尬,但不是沒辦法化解。

建立規則意識,出門前給孩子講好規則

中國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介紹過他的一次經歷:他和幾個朋友在瑞士的公園散步,上廁所時,聽到隔壁「砰砰」地響,他有點納悶。

出來後,一個女士著急地說,兒子進廁所十多分鐘了還沒有出來,麻煩他幫忙看一下。

龍永圖折回洗手間,打開那個「砰砰」響的隔位,他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馬桶,怎麼弄都沖不出水來,急得滿頭大汗。

原來,小孩覺得上廁所不沖水是犯了規則。

為此龍永圖很感慨:上廁所要衝水,這是一種社會最基本的規則,一個孩子都能自覺按照規則去做,瑞士國民的規則意識可見一斑。

在公共場合要斯文安靜,保持文明這也是一種社會最基本的規則。

這種規則在家裡就應該提前教育

像沖廁所的瑞士男孩,想必在家裡養成了這種習慣,出門才會按規則去做。

我們出門前也應提前給小孩子講清楚今天我們要去哪兒,要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遵循怎樣的規則,否則會帶來什麼後果。

長此以往,孩子養成出門前聽家長講規則的習慣,出門後總會想起家長的教導,便會自覺遵守規則。

當然小孩子的規則意識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出門後還是會不安分怎麼辦?

分析孩子不安分、不文明行為的理由,對症下藥

一般在外不安分,打鬧、喧譁的孩子,身邊的父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裡,偶爾轉身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要鬧了,好好玩。

這種孩子的喧鬧其實不過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只要多關心一下孩子,或者讓孩子參與到你做的事情中,讓孩子覺得你關心他、愛護他,他不孤獨就不會出現不安分的行為了。

又或者有孩子是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適應某個環境才會發生一些不尋常的行為。

這時家長要耐心詢問孩子,然後做出相應的措施。

累了睏了就歇歇,疼了痛了就揉揉,不舒服了就帶去看醫生。

當然也有孩子打鬧、活蹦亂跳是不分場合的,這種孩子一般就是因為天性好動、精力旺盛,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一方面要轉移他的注意力並耐心教導他在公共場所這麼做會打擾到其他的人,教會他換位思考。

一方面也需要理解他的好奇心,鼓勵和支持他的合理行為。

發生不文明行為時立即制止,並講明為什麼

有三個人曾在成都地鐵三號線上「火了一把」,兩個孩子、一個家長。


這兩個孩子在車廂里脫鞋、爬扶手、用吊環表演起雜耍來,旁人不時提醒他們別做危險的動作、注意安全,他們不但不聽勸反而很開心,更令人驚訝的是旁邊的家長不但不阻止還拿起手機拍起照來,一副自以為傲的表情。

於是他們就被網友爆料「被火了一把」。

看到這種情景,先不說孩子們的行為文不文明、給旁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就說做這些危險動作,萬一把自己傷著了怎麼辦。

同樣是家長,在另一節車廂也有孩子站在座位上玩耍。

這時媽媽親聲說:「如果車子沒停穩,你也沒扶好,一下子摔出去了就會很疼哦。

而且你這樣站著,把座位弄髒了,別人怎麼辦?讓你在一個乾淨的和一個髒髒的座位中做選擇,你選什麼?現在你還要站著嗎?」

孩子慢慢的端正了自己的姿勢坐了下來。

這位媽媽僅用溫柔的三言兩語就讓孩子認識了錯誤還學會了換位思考,不得不令人讚嘆。

孩子好動是正常的,但是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不合理行為時,應當立即制止,並講明這種行為的不良後果,不能只是單純說不能這麼做,要講明原因,多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而不是「不允許這麼做」。

繼續不合理行為就帶離現場進行教育

肯定也有孩子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仍然不悔改,或者規矩一小段時間後又變得不安分。

這時就要帶著孩子遠離現場,一是避免影響其他人;二是讓孩子冷靜下來,好給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錯誤後再回去繼續剛才的事情。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孩子時不時大聲地跟媽媽講起話來...

孩子第一次和第二次講話的時候,媽媽噓聲示意他不要大聲講話,並讓孩子向我們道歉,表示打擾到我們了。

孩子第三次講話時,媽媽捂住了他的嘴抱起他走出了影院。

過了好一會兒才重新回來,原以為孩子這下總會安分了,沒想到孩子還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想跟媽媽討論,但是這次孩子是貼著媽媽的耳朵降低音調說的。

電影結束後,我們跟媽媽簡單的聊了兩句:「小孩子誰都不會安分的呆著看兩個小時的電影,其實你也不必帶他出去的。

媽媽說:「出門前我就跟他講看電影時不能大聲喧譁,可他還是犯了錯,還不止一次,當然要帶他出去,讓他認識到影響了別人,自己做錯了。

你們現在能理解他的行為,不代表長大之後還會有人理解他類似的行為。

必須要及時糾正他

的確,絕大多數人會因為孩子小,所以願意體諒孩子的無理行為,也願意體諒被孩子折騰的手足無措的父母,他們不願原諒的是不管孩子,給別人添了麻煩還理所應當、毫無歉意的父母。

就像開篇提到的帶2歲孩子跟團游的媽媽,令團員生氣的不是孩子的哭鬧,而是無所作為的媽媽。

所以,為了孩子免受不必要的傷害,請教會孩子在公共場合下保持文明,尊重他人。


本文為稚薈生活原創,未經授權轉載,將做舉報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面子受損,憑什麼讓孩子買單

無論作為寶媽還是寶爸,應該都會有帶娃出門的恐怖經歷,無論購物旅遊還是辦事就餐,各種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上,只要帶著小娃,不亞於帶上一顆不知何時就會炸響的重磅小炸彈,甚至比炸彈更加麻煩——也許是因為...

整治熊孩子須從「熊父母」開始

昨天坐45路公交去碧沙崗公園,不知道從哪一站上來了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嬰兒自上車之後就開始一直哭,特別大聲的那種,而且是從上車哭到下車的那種,中間沒有停歇過。由於擔心嬰兒的持續哭鬧影響車上的乘客...

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要及時制止

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熊孩子」數量不斷增多。而且,「熊孩子」的破壞力也不容小視,很多「熊孩子」的家長都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麼,怎麼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呢?當孩子出現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