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的六項原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花了很多心力教養孩子,卻發現他好像沒有聽懂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用哭泣或耍賴來達到目的,像個小霸王似 的呢?在您生起寶寶的氣時,是否想過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呢?

談到教養孩子,不少爸媽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怎麼能了解大人說的話呢?這句話有錯有對,孩子的思考邏輯確實與大人不同,不過這並不代表孩子教不得,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學習之旅,出生後,自然也不會停止。

所以教養孩子永遠都不嫌早,重點在於,要如何教孩子!

寶寶從互動中學習

在談論如何教孩子之前,父母們應該了解照顧者對於寶寶的行為的影響。

寶寶通過與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來學習,並養成某些慣性行為。

也就是說,寶寶從與父母的互動中,捕捉到父母對不同行為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不反應),再根據這些反應調整下一次的行為。

如果父母對於寶寶的特定行為總是有一致的反應,那麼寶寶會逐漸培養出某些慣性行為,建立習慣。

如果大

人對寶寶的行為沒有特別的反應時,或是對寶寶特定行為的反應每一次都不一一致時,寶寶就會再以新的行為模式來摸索大人的新反應。

在《愛孩子更要教孩子》這本書中,法國心理分析家克里斯廷.奧莉薇提到,如果父母親總是順著孩子的任何要求,久而久之,他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久而久之後就會變本加厲地要求父母滿足他的需求。

因此,父母必須有技巧地拒絕孩子的某些要求。

父母不必擔心拒絕孩子的要求或是處物他會傷害親子關係,因為親子關係已在父母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建立起來了,孩子對父母的愛與依賴並

不會因此而受影響。

想要成功地管教孩子,父母們必須掌握幾個基本原則,如果能要求自己遵守下列原則,教養孩子可以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一致性

既然大人的反應會影響孩子的行為,那麼與孩子互動的大人或是所有的大人,就必須要有一致的反應。

例如,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要求大人買玩具,大人的反應可能是不理會孩子,以免他日後再用同樣的方式遂行其他要求。

一旦決定

這樣做,大人就必須堅持這個原則,如果有時候不理會孩子,有時候卻又心軟讓孩子買玩具,那麼,孩子還是會用哭鬧的方式要求買 拾玩玩具。

不詢

除了父母之外,孩子可能還 電禮會有好幾個照顧者,例如保姆、爺 做白爺奶奶、外公外婆等。

這些大人都必須對孩子以哭鬧方式要求作出 則同樣的反應,否則孩子會明白,不同的人做法不同,他很可能發展出在父母面前做一套,在爺爺奶奶面前做一套的行為模式,或是只要在會順應他要求的大人面前,就採用哭鬧的方式達到他的目的。

因此,大人之間彼此應先溝通討論,對孩子的行為有一致的反應與態度。

當大人對孩子的行為反應具有一致性時,不僅能幫助孩子培養好的行為模式,也可避免孩子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

小提示:孩子通過與父母的互動過程學習,並建立其行為模式。

2建立原則

原則,就是規矩,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吃飯前不能吃糖,吃飯時不許四處亂跑,一天可以看多 久的電視等,允許孩子以及不允許孩子做的事。

那麼父母該建立什麼樣的原則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建立的標準在於適齡適性。

所謂的適齡適性,就是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如果要求孩子完成超乎其發展階段能做到的目標,雙方都會面臨挫敗感,孩子也不容易建立自信心;反過來,如果孩子已有能力達到某個目標,卻不要求他,很可能導致他有依賴的個性,無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變成生活白痴。

以收玩具這件事來說,們些父母眾在開始就要求孩 f獨立收拾所有的玩具,但是卻沒發現孩了一次玩的玩以過多,一個人根本收不完。

這時候父國可以限制孩子玩玩具的件數,例如,2-3個玩具,這樣孩子收拾起來才不會費力,或是先陪著他一起收玩具,而後再讓他自行收拾玩具。

不過,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太多的限制與要求,因為規矩過多父母與孩子都會記不起來,那麼這個原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可以測試父母建立的某個原則是否在孩子能完成的範圍之內,如果這個目標孩子有能力完成,他應該是愉快的、能勝任的、有自信的;相反,如果孩子經常有挫折、痛苦、無法達到目標的情況出現,那麼,就要考慮這個原則對孩子而言,是否過度嚴苛。

提醒爸媽:一旦定出原則,就要徹底執行,否則,就不容易要求孩子遵守,甚至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

小提示:如果父母建立的原則是孩子有能力完成的,雙方都會感到愉快。

創造對孩子友善的學習環境

要幫助孩子養成某些習慣 寶時,必須在符合孩子發展與需求的環境下來行。

例如,讓孩子學會自行收玩具的前提之,是放玩具的地方必須在孩子伸手可及之處,如果放的地方很高,孩子還是要靠大人的協助才能收拾玩具;學習自

己拿湯匙吃飯,就應該使用孩子雙手能夠握住的器具,否則孩子的學習意願就會降低。

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

一些爸媽可能會想:「我不是沒有教孩子啊,他打翻牛奶或是搶別人玩具時,我會罵他啊,但是卻一點效果也沒有!實在讓人很生氣!」

通常,寶寶會從父母的反應中搜尋出有趣的部分,假使某些反應引起他的興趣,

他可能會一再重這些行為,*引發父母作出他認為有趣的反應。



對寶寶而言,生氣、責罵、成脅,或是鼓勵與贊關,都能使他感到有趣,因而一再地重複

會引發大人特殊反應的行為。

例如,打翻牛奶、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說勝話等,

大人如果不能了解寶寶這個狀況,情緒很可能反被寶會控制而不自知。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與親職教育專家湯姆斯費朗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在著作《我數到三》一書中指出,小孩子也喜歡享受自己很不起的感覺,但在大人面前,他們總是居於弱勢,包括個子小、無法自己做主等。

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可以激怒父母,那可是十分有成就感的,為了享受這種權力的滋味,他們很可能一再重複這些行為。

所以,負面的情緒只會讓爸

媽的管教效果打折扣!

這一點也是父母最常犯的錯誤!

教導孩子的時候,必須要保特心平氣和的態度,假使父母的態度很強硬或是凶暴力達到這樣的要求,即便孩子有能他可能也會不願意照著父母的要求做。

另外,父母的態度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經由潛移家化學習到父母的態度,也會運用同樣的力因此粗暴的教養態度會成為負面教材,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

避免說理

湯姆斯"費朗指出,大人往社會有「小大人假設」的錯誤觀念這種觀念假定孩子能像大人一樣的理性,只要告訴他們做人處世的道理,他們就會改正自己不當的行為。

但湯姆斯認為,孩子具有不講理且自私的天性,父母不能期望涌過說理的方式來更正孩子的行為,而說理太多也會使孩子心煩氣躁,不容易專心與父母合作。

父母應該運用一套不需太多言語的訓練方式來教導孩子,並反覆地進行,直到孩子達到大人的要求

以身作則

這個原則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恆久不變的事實,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覺中默默地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有說一套、做一套的情形,孩子也會看在眼裡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