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正確與否。

孩子講不聽、教不會?

每個寶寶都具備不同的特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性格也會有所轉變,當父母因孩子的舉動氣得火冒三丈時,不如先靜下心來想想,孩子是否正在提出需求?關於這場永不停止的教養戰爭,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接招,才能在響應寶貝的同時,達到正確管教的目的。

理解寶貝發展特質

孩子在不同時期會展現不同發展特質,我們不會要求剛出生的寶寶自己吃飯、上廁所,也不會放任3歲寶寶自己過馬路。

透過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有助於父母接納其各種行為發生的原因。

0~1歲,與陌生世界問好

剛出生的孩子每天吃吃睡睡,卻也造成父母不少困擾,大部分家長會為寶寶沒來由的哭鬧感到心力憔悴,事實上,0歲寶寶正努力建立與環境間的信任感,必須透過父母與照顧者們引導,習慣嶄新環境。

有些成人過度擔心寶寶哭鬧,反而對其產生懼怕心態,不敢輕易靠近,使孩子缺乏與父母親之間的連結。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響應寶寶的需求,讓他產生對外在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

剛出生的寶寶視力發展尚未完全,對於自己的動作也無法精準掌控,若父母能多陪伴孩子與外界互動,能協助寶寶更迅速建構出世界雛形。

1~2歲,錯誤中學習

1歲後,寶寶漸漸開始能掌握自己的身體,例如爬行、走路等,雖然控制得還不夠精準,但對於方向、動作等大動作已能隨心所欲,「此時期的寶寶能用手抓取有興趣的物品,還能以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搖搖手代表不要、撇頭表示拒絕等,不少家長會開始發現寶寶的意見似乎變多了。

對於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比起強烈要求孩子遵守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如試著學習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過,蜜姐提醒,1~2歲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按耐不住想探索的慾望,雖然讓孩子恣意探索有助發展,還能引導寶寶從錯誤中學習,建構正確的概念,不過由於孩子尚未理解各種事物的「可以與不可以」,因此安全問題父母應多留意,例如孩子可能去觸摸熱水、插座等危險物品。

2~3歲,貓狗都嫌

2歲以後,寶寶說話技巧已漸漸變得純熟,此時期能經常聽見孩子的口頭禪為「不要」、「為什麼」,既愛唱反調又意見一大堆,讓家長頭疼極了,因此更有人笑稱2歲為「Terrible two」,連貓狗見了2歲寶寶,都會哀叫連連。

然而,當孩子開始學會反抗,其實正代表著他們在思考、懂得爭取自己想要的事物,家長應該感到開心,只不過此階段所帶來的考驗重重,舉凡如廁訓練、練習自己吃飯、學習跟他人一起遊戲等,由於欠缺足夠的經驗與規範,經常表現出父母不認同、認為「不乖」的行為。

另一方面,2歲寶寶正值強烈自我中心思考時期,無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因此在教養過程中,若父母能提供較多體驗式引導,便能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

因此,在這個父母及孩子皆感到有些混亂、對於大幅度改變措手不及的時期,若家長能設身處地的思量孩子現階段發展,彼此都能更順利度過。

3~4歲,愛挑戰的小大人

經過不斷的挫折與嘗試,3、4歲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通常皆能獨自進行穩妥,再加上此時期孩子更懂得用語言表達、力氣更大、更能精準控制自己的身體、小腦袋也發展出無限想像力,使孩子開始產生想「獨當一面」的想法。

然而,身為父母總有許多不放心,面對孩子凡事想自己來,成人反而無法自在的放手,因而導致親子間產生摩擦與爭執。

Why?孩子不服管教

根據父母特質不同,對孩子管較難易度的定義也會有所差別,例如權威式父母希望孩子「一個指令一個動作」,若家中寶貝剛好屬於較有自主想法的類型,家中勢必引發一連串爭執。

而一般來說,家長開始真正面臨教養困難的時期約在孩子2歲以後,究竟造成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是否又有因父母疏忽而導致的結果?

大聲抗議不服氣

「其實寶寶就像是個小大人,父母可以試著思考,成人在哪些情況下會產生反彈?大部分發生『不公平』、『不合理』等,讓人感覺『不服氣』的狀況發生時,成人會都會為捍衛自己的權益發聲,寶寶也是如此。

舉例來說,當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與他人有雙重標準時,通常會產生反抗心態,譬如哥哥可以騎踏車,弟弟卻不行,「大人容易只記得下指令要孩子遵守,卻忘了向孩子釐清指令背後的意義。

」如上述例子所言,孩子僅注意到哥哥可以享受玩樂,卻沒意識到自己身高不足,恐有安全問題,遇到此狀況,父母應提出解釋:「因為你腳踩不到地上,會跌倒、受傷,我們可以去玩其它適合你的遊戲。

另外,會造成不服氣的原因還有許多,例如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權益被剝奪或想爭取表達意見的空間時,也容易出現與父母僵持不下的局面。

由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還不及成人般能精確表達,因此只能透過行為來反應自己的情緒及想法,藉此讓爸爸媽媽知道自己的感受,比如「已經到了就寢時間,孩子被要求收拾玩具準備上床睡覺,但寶寶還想繼續玩,因此哭鬧著拒絕配合父母的指令,此時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認為寶寶不聽話、愛哭、愛生氣,因而忽略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多花5分鐘緩衝,與其心愛的玩具道別。

挑戰成人底線

通常,一名幼兒會由數字成人一同提供照護,但根據不同照顧者的特性,其教養方式也會略有出入,例如吃飯吃不完,父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把飯菜吃光,但祖父母卻讓他們得過且過,孩子便能感覺到哪一方可接受討價還價。

另一種情況,孩子對父母的管教語言提出質疑與反抗,可能是想測試父母的底線,「1~4歲的孩子較不會有意識的測試父母,即使有想挑戰成人底線的想法,大多只是基於好奇心態,試探反抗命令後,父母的反應為何。

而年紀再更大一點的孩子,則有可能故意與父母作對。

孩子透過行為,反應出情緒及想法。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

當不服從管教的後果能替孩子帶來好處時,與父母僵持不下便成為孩子的手段之一,例如家長帶著寶貝到百貨公司逛街,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爸爸媽媽生氣的拒絕後,孩子開始倒在地上大哭大鬧。

有些家長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這種情況很沒面子,為了儘快讓孩子停止哭鬧,只好硬著頭皮買單。

但當您對玩具買單,也意謂著對孩子這樣的行為買單,提醒父母,如果持續耍賴能讓孩子達到目的,日後孩子僅會變本加厲。

6大錯誤方式,孩子越管越壞

家長在進行管教時,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採取高壓式的管教法,或許孩子年幼,鎮得了一時,但當孩子長大後,步入國、高中階段,卻難以用同樣的管教手法與之抗衡。

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正確,若不慎誤踩管教地雷,又會帶來哪些後果?

1.採取命令口吻

當寶寶年紀還小,家長的命令語氣也許可以在管教寶寶行為時,展現不錯的效果,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漸漸開始質疑父母指令背後的原因,因此若家長僅提出命令,卻未附帶解釋,可能造成孩子拒絕服從。

蜜姐提醒:「更值得注意的是,寶寶主要是向父母學習與他人說話的方式,因此若家長經常採取命令口吻,當寶寶口語能力進步、變得比較會說話時,可能會以同樣的命令語氣對家長頤指氣使,甚至吵架、頂嘴。

2.威脅無限增加

「如果你不睡覺,等一下虎姑婆就會來抓你」、「再繼續哭,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媽媽就叫醫生幫你打針」,以上的句子聽來是否覺得耳熟?許多家長在孩子拒絕配合的時候,會採取威脅方式。

起初,這類方法成效相當不錯,但隨著日子一久,孩子會發現父母的威脅只是空穴來風,並不會真的發生,因此當寶寶下次再聽到父母說類似的話語,也不一定會配合。

久而久之,為了達到威嚇的效果,家長只好無限加碼威脅的內容,「一開始,孩子只是聽到『警察』兩個字,就會乖乖聽話,接著漸漸無感,於是父母開始假裝打電話到警察局,甚至故意將孩子帶到警察局門口,花費如此多心力,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孩子之所以不服從管教的原因為何?威脅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管教方式。

同樣的,威脅口吻也會成為孩子日後學習到的說話方式之一,「在同儕中,經常能聽到某些孩子說出『你不跟我玩,我就不分你吃糖果』等話語,由此可見,父母不正確的管教語言,可能導致孩子潛移默化學習,間接使其人際關係遇到瓶頸。

3.打罵手段不可取

傳統管教觀念認為「不打不成器」,實際上打罵不一定能真正改變行為,「打罵之所以能快速令孩子屈服、求饒,是因為孩子要逃避懲罰,表面上看起來,問題行為似乎獲得改善,但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自己為何被處罰。

進一步舉例,當孩子在玩弄桌上的水杯時,不慎將水灑出,被父母打了小手,孩子只學到「不能將水灑出來」,卻未理解「桌上的水是要給客人喝的,不能拿來玩,如果想玩水,可以趁洗澡的時候在浴室玩。

利用打罵方式教育,或許可以達成心生畏懼的效果,但若家長未提供另一項可用來取代錯誤行為的選項,那麼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繼續犯錯而被處罰,永遠學不到哪些是應表現的正確行為。

4.過度管教&過度溺愛

面對年幼的孩子,父母總無法放心,但若凡事替孩子做決定、凡事替他們打理妥當,會因此使寶貝變得自主性不夠高、缺乏自我想法、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不敢自己作決定。

相對的,過度放任與溺愛,對孩子而言也絕非最佳管教方式,雖然放任、溺愛比起依照孩子特質改變教養技巧來得容易且省事,但可能造成親子間失去界線。

因此在面對管教的天秤時,父母務必要拿捏好分寸,以免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界線與價值觀,舉例來說,被過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難,生活自主方面也難以獨立進行;而過度溺愛則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認為他人應滿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

5.冷漠與忽略的一線之隔

「許多家長會將冷漠與忽略搞混。

」一般來說,「忽略」是時常被使用的行為技巧,當孩子出現故意引人注意、不適切、干擾等行為時,家長可以選擇忽略孩子行為的方式;而「冷漠」較常被用來作為情感、態度的形容,例如:孩子不論高興、難過、憤怒,父母都以冷漠的方式響應,而未以對應或是理解方式,針對孩子情緒原因進行處理與響應。

若父母以冷漠態度進行管教,無論孩子做出任何反應,都獲得相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冷漠的情感反應會使寶寶無所適從,更影響其自我概念。

長期被忽視的孩子,會想嘗試更多行為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此時家長的判斷力很重要,應留心寶寶的哪些舉動屬於故意為之。

例如:1歲寶寶正在練習走路,不小心跌倒後,引起成人關注,此時寶寶意識到「只要跌倒,大家就會把關注力放在我身上」,因而故意摔跤。

此時,父母可試著漸漸減弱太強烈的反應,從慌張的情緒調整為語氣平和的關心。

「面對想改變的特定行為時,家長可以降低自己的反應程度,藉以削弱小朋友的特定行為,等孩子出現其他正向行為時再給予關注。

」如上述例子來說,當寶寶持續行走一陣子沒有跌倒時,爸爸媽媽就可以給予較強烈的鼓勵:「哇!寶寶好棒,走得真穩。

」如此一來便能達到增強孩子正確行為的效果。

6.利誘非長久之計

「你把飯吃完,等一下爸爸帶你去買巧克力」,這類的對話不時出現在我們周遭。

有時候成人為了讓孩子配合,會使出各種威脅利誘賄賂的手段,但利誘一定有效嗎?以前述例子來說,如果孩子今天突然不想吃巧克力,這樣的條件是否就失效?甚至使孩子本末倒置認為「反正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所以飯菜不用吃完也沒關係。

部分家長易將賄賂與獎勵混為一談,其實賄賂與獎勵的差別在於哪一方擁有主控權,「利誘」是由孩子來決定是否配合家長,而「獎勵」則是由家長來決定孩子的表現是否達到獎賞的標準。

許多家長在孩子拒絕配合時,會採取威脅方式。

對於進行一項行為,孩子會存在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自己想做」是內在動機,「有好處才做」則為外在動機,利誘的管教方式會增加孩子的外在動機,使其變得較為功利主義。

舉例來說,當父母希望孩子多閱讀繪本時,應加強其內在動機,可向孩子說:「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如果我們一起念,一定會很好玩。

」讓孩子主動對閱讀產生動機;而非「你把這本書讀完,才可以看電視。

」若孩子僅為了看電視而敷衍了事,著實失去了父母想讓孩子體會閱讀樂趣的美意。

走進孩子的世界,教養更有效

教養過程中,父母經常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事情對錯,「事出必有因,家長若只注意到行為的結果,會因此忽略行為中間發生的過程。

例如當孩子打人時,爸爸媽媽可能急於修正孩子粗暴的行為,而非了解打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或其他緣由,雖說「打人」是錯誤的行為,但比起強烈指責,透過父母引導,讓孩子學到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事情,才是管教真正的意義。

處理孩子的感覺

父母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孩子學習難過、憤怒、悲傷等感覺,有些家長會抑制孩子展現負面情緒,「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就像成人在某些情況下也會覺得生氣、失望。

」因此,父母首先應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並給予同理,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堆的積木不小心被推倒了,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也會覺得好討厭,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對嗎?」

承接、同理孩子的情緒後,父母可再進一步協助孩子處理事情──「可是你因為太生氣,就不跟妹妹玩,這樣妹妹也會覺得很傷心,不如我們一起加油,再把積木堆起來好嗎?」

父母停看聽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行為或是反應,家長的情緒容易快過思考,導致忽略管教真正的本質,因此,在處理管教問題時,家長可把握「停、看、聽」口訣:

1.對情緒喊「停」:

情緒容易掩蓋理智,使父母忽略了其實有更好的管教方法。

父母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或是出現某些行為時,會令家長有如此大的反應,試著自我覺察。

2.試「看」前因後果:

情緒暫緩之後,父母可以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結果、看看孩子的反應、表情、情緒,同時也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

3.細「聽」孩子怎麼說:

當家長了解大致狀況,也比較能理性看待孩子行為表現時,接著就可以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這樣做、感覺是什麼,讓孩子的說法協助成人找出最適合的問題解決與管教方法。

找出合理處罰方式

廣義的處罰種類很多,舉例來說: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增加孩子不喜歡的活動,都可以作為修正孩子行為的手段,但不論使用何種方法,都必須讓孩子明確清楚自己「被處罰的原因、被處罰多久、該表現的正確行為」。

尤其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容易失衡,例如當孩子忘記帶作業回家,父母便罰他不能看電視;當孩子打人,父母仍使用一樣的處罰方式,如此一來,孩子便無法分辨錯誤行為的輕重比例。

蜜姐提醒:「處罰應符合比例原則,而處罰方式最好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孩子也同意之後再進行。

譬如孩子如果沒把玩具收拾乾淨,就不能去公園玩,讓孩子自己承受錯誤行為帶來的結果。

另外,對於年紀較大一點的孩子,家長也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補救方式,像是寶寶習慣性賴床,則可與其討論要以哪種方式叫他起床?孩子參與其中,會更容易達成想執行的目標。

具體給予讚美

透過成功經驗學習自我肯定,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當寶貝出現優良行為時,父母可在合適的時機給予鼓勵及讚美。

蜜姐提醒,在讚美寶寶時,要留意避免空泛的讚美,例如孩子無論任何行為,父母都急著說「好棒喔!」,容易因此讓孩子感到迷思。

「讚美的核心原則為具體陳述。

」例如孩子正在畫畫,家長可以稱讚:「你畫的彩虹好美,真厲害呢!」藉此幫助孩子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我很會畫畫。

」除此之外,具體的鼓勵與讚美還能產生遞歸性,經常接收到正向語言的孩子,也會不吝嗇將誇獎他人的話語放在嘴邊。

5Tips,必知說話技巧

雖然每位寶寶、每個家庭都有個別差異,一樣的管教方式不見得人人適用,但在教養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原則可參考,只要把握基本的核心概念與說話原則,並針對孩子氣質稍微調整,無論是親子溝通或是教養戰爭,爸爸媽媽皆能獲得新發現與體驗。

Tip1採取重點式說法

不同年紀的孩子認知發展狀況與注意力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給予指令時應儘量簡短,因為寶寶沒辦法一次處理、記得過於繁複的訊息,建議採取重點式的說法,例如:「回家之後1.先吃飯2.洗澡3.才能玩玩具」,交代完事情後,換孩子說說看,父母也可藉機檢視寶寶到底吸收了多少。

Tip2指令具體明確

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經常告訴孩子「不允許做的事情」而非「允許做的事」,「父母提醒寶寶不能站到椅子上,孩子便鑽到桌子底下,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吃飯要好好坐好,吃完才能起來』。

有些孩子會故意挑父母語病,舉例來說,家長要求寶寶上床睡覺前「把車車收起來」,結果孩子竟把玩具車收到床鋪上,因此下達明確的指令很重要,正確的說法應為「把車車收進玩具箱」,如此一來能減少孩子與父母討價還價的機會。

Tip3堅持原則不曖昧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父母的原則不容許孩子挑戰,像是關乎寶寶的安全問題時,家長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譬如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成人應避免對孩子說「你乖乖坐這邊好不好?」,一定要孩子配合的時候,切忌出現「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這類型的曖昧詞語,以免讓孩子認為有可協調的空間。

Tip4釐清模糊概念

對於有些抽象的概念,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用實際的例子去區辨,例如孩子想跟哥哥姐姐進入同一個泳池,家長告訴孩子「不行,你太矮了!」孩子可能會反駁,認為自己已經「夠高了」,此時家長可直接引領孩子到泳池邊的身高標示,引導孩子「你看,身高要超過這條紅色的線,才能進入泳池。

」或以各種不同的例子,讓孩子理解模糊、遲疑的定義。

Tip5父母以身作則

「家是孩子最早開始學習的場所,因此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曾有家長帶著孩子來諮詢,煩惱孩子愛講髒話,一問之下,原來家中成員平時都將髒話掛在嘴邊。

」尤其還沒上學的孩子,每天的生活環境、活動場所、他人互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教室,因此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單方面的管教,父母也別忘了陪伴孩子以及與其共同成長的重要性。

避免曖昧詞語,以免讓孩子認為有協調空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趕緊的,一起拯救家中暴力小霸王

「哇嗚…媽媽〜」又有人哭啦!孩子聚在一塊就是這樣,每隔一陣子就有人哭著跑出來找媽媽,通常不是被打就是玩具被搶。或許以往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但如果有天你搖身一變成為了「加害者...

家有情緒爆炸小暴龍!怎麼辦?

「寶寶常常動不動就生氣,一生氣就大鬧公共場合、摔東西或是用頭撞牆壁,甚至還會搥打身旁的大人。越是制止他,他就鬧得更厲害,但是順著他,下次就會拿翹,又用同一招,真是令人束手無策!」您家的寶貝是否也...

如何不通過打罵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做父母,是一個欣喜與抓狂交織的過程。你需要通過各種「工具」才能教育好孩子。除了打罵之外,你還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教育孩子。下面將介紹幾種教育的方法,你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相信它們會幫...

Check您的教養風格,決定孩子性格

因此,如果父母以嚴厲凶暴的態度要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和平相處,孩子學到的是父母的破壞性情緒,而非父母的言語所表達的內容。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出具有成功特質及良好性格的孩子呢?

兩歲孩子愛唱反調怎麼教?其實很簡單

寶寶一歲時可愛又討喜,可是越接近兩歲就越有自己的想法,若不順他的意,立刻大哭大鬧「番」不停,令大人很難不動氣……面對難纏的兩歲孩子,爸媽除了用耐心和智慧陪他成長,也可參考今天的教養技巧,讓親子互...

爸媽分扮紅臉、白臉,孩子該聽誰?

教養孩子時,有些父母習慣在家扮紅臉,採取嚴厲管教;有些父母則是扮白臉,以討好方式來勸哄孩子。但當爸爸媽媽兩人的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對孩子的成長或價值觀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教養孩子的六項原則

花了很多心力教養孩子,卻發現他好像沒有聽懂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用哭泣或耍賴來達到目的,像個小霸王似 的呢?在您生起寶寶的氣時,是否想過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呢?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小心:6大錯誤育兒方式,孩子越管越壞 !

家長在進行管教時,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採取高壓式的管教法,或許孩子年幼,鎮得了一時,但當孩子長大後,步入國、高中階段,卻難以用同樣的管教手法與之抗衡。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