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孩子愛打人?爸爸媽媽們,你們捕捉到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些天有媽媽在我的微信公號等燈兒聊育兒(zizaimum)留言,他家兩歲的孩子愛打人,他們平時都很注意這方面的教育,糾正了無數次,有的時候看他笑眯眯朝小朋友走過去,突然就出手打人了。

這讓爸爸媽媽很頭疼,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兩三歲的孩子正處於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會說:我不!不要!不好!隨著語言動作能力的發展,他們的心理發育也會來到一個新的時期,自我、自主意識也會快速飛躍。

因此,他們可能個個都是高需求寶寶。

而社交技能又十分匱乏,所以有時候難免「簡單粗暴」。

面對第一反抗期,家長不用過分焦慮,但必要的引導不可缺失。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愛打人的寶寶可能更需要父母的關注,要讓他們刷足存在感。

一般來講,遇到這種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父母對孩子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會不會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

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稱,家人十分注意這方面的行為,所以不存在這種情況。

那麼第二步,就要看父母是怎樣面對孩子這種打人的行為了。

這位媽媽說,他們也會嚴厲懲罰孩子的打人行為,罰站、沒收玩具、關房間。

這也是許多家長的做法吧,懲罰孩子的打人行為。

初衷是好的,但可能在這個時期,懲罰並不是個好方法。

那麼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自己的行為吧。

首先,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

然而,懲罰和糾正之間可以劃等號嗎?從剛才那位媽媽的描述看,懲罰方式多樣,似乎也並未奏效。

所以,我想提出接下來的問題:孩子打人之後,你傾聽過孩子的感受嗎?了解過孩子的訴求嗎?孩子打人,是為了得到什麼?獲得玩具,還是對方「侵犯」了他的某種利益?他打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還是情緒的發泄?

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

1. 親密的親子關係是王道個人覺得,孩子嬰兒期親子關係的意義甚至要超出什麼輔食的搭配、花樣、有沒有學會新的運動技能這些身體生長發育需求。

2. 鼓勵孩子通過語言描述問題、解決問題、表達感受。

當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時,家長要幫助孩子描述孩子的感受,這時候先不談對錯,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感受。

是不是因為憤怒、失望、難過去打人。

打人之後,自己高興嗎?難過嗎?

3. 不要以暴制暴。

我記得跟自在一起看《大衛不可以》這個繪本里,其中一頁是大衛嘴裡咬著一塊肥皂,耷拉著腦袋坐在地上,旁邊的文字寫著:爸爸也罵人了。

顯然,這是因為孩子罵人,家長用嘴裡咬肥皂的方式懲罰孩子。

這種方式我個人不贊成。

在給自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也會跟他解釋,肥皂不是用來放進嘴裡的。

我們應該告訴大衛的爸爸媽媽,大衛罵人不對,但肥皂放進嘴裡肚子會疼的。

以暴制暴的結果可能導致,加深孩子對暴力解決問題的印象,從而進一步映射到他們的行為中去。

4. 如果孩子主動攻擊別人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那麼就不要讓他「得逞」。

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通常對目的非常執著。

不讓他因此而得逞,就是讓他知道,攻擊別人並不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好處,孩子可能就會放棄這種方式。

5. 一旦孩子主動攻擊別人,那麼家長要給予被攻擊一方的孩子更多關注。

家長要通過自身的行為,比如揉一揉被攻擊的小孩被打到的地方、用語言關心對方等等,這種畫面感會帶給主動攻擊別人的孩子一定的「刺激」,同時,家長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讓他知道,打別人,別人會痛。

也可以用孩子記憶深刻的一次過往經歷,比如摔倒磕到腦袋啊腿啊,這種疼痛深刻的經歷進行類比,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6. 幫助孩子的情緒找到適合的發泄出口,學會情緒管理。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當你難過、憤怒、生氣的時候,可以跑步、可以唱歌、跺腳、甚至可以給他一個枕頭,任他來「處置」。

還有一種情形需要注意,有的孩子可能會為了引起對方小朋友的注意,比如像跟對方一起玩,但他沒有學會正確的「打招呼」的方式,所以,選擇了「打人」的方式,這個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對其他人的友好,幫助孩子學會一些社交規則。

總之,育兒這件事,慢工出細活,急不得。

所以家長們還是要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關注,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歲寶寶愛打人,找出原因是關鍵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許多媽媽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