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一個可怕的熊孩子變成一個可教高情商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是前幾天朋友給我看的一個視頻,標題是《這是我看過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毆打育兒師》。
不知道你們看完是什麼感受?朋友當時和我說,「這個淘氣椅還蠻有用的啊,這麼可怕的熊孩子都乖乖被制服了」,但我看完卻是截然不同的反應。
育兒管教本來就沒有絕對正確,但今天想把我的感想分享給大家,也歡迎大家留言給我,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可怕的孩子其實在求救
視頻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真的非常「暴力」,扔東西打人大叫哭鬧,無所不用其極。
我同意育兒師所說的,「這個孩子缺乏是非觀」,這和長久以來家庭教育中缺乏規則有關。
但如果大家仔細看孩子發脾氣時的情緒,隔著螢幕我也能感受到那種「洪荒之力」無處發泄的感覺,整個過程中孩子都只能西斯底里地大叫。
這是孩子「欠管教」嗎?對我來說,這恰恰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這也許對於大部分大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都這麼「無法無天」的孩子,還是「求救」信號?是的,如果你曾經有過任何一次氣到發抖的經歷,請閉著眼睛去回想當時自己的狀態,越具體越好。
這時,你就能理解,發火生氣看似是對他人,但其實對自己內心的衝擊卻更大,這種感受對孩子來說只多不少。
真正可怕的是缺失的情緒教育
我在紐約這邊上早期兒童教育課程教授曾說過,「憤怒等這些大情緒,對於小小孩子們來說是可怕的。
情緒讓他們身體失控,失控感是孩子最不喜歡的,這會讓他們感到沒安全感。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孩子壓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不理解自己的情緒)」。
我猜測這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是缺少情緒教育的,每一次孩子發火了,媽媽估計就是像視頻里那樣說,「發什麼脾氣」。
嗯,也許小的時候哄一下,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不發脾氣了,那下一次呢?於是接下來的每一次,不知道如何疏導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只能用自己最習慣的本能方式來發泄,那就是大哭打人扔東西。
而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他的認知對於自己「失控」的感受會越來越真切,就會越來越害怕,於是他的表現越來越激烈,也就是我們眼中所謂的越來越「熊」。
真正可怕的是斷裂的親子聯結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錯誤行為要麼就輕易妥協,要麼就刻意嚴厲到近乎冷漠,就像視頻里的那個母親,整個孩子發火的過程中,她似乎就是個局外人在一旁冷眼旁觀。
已經被大情緒控制住的孩子,這時如果他還感受到的是,自己最親密的父母不在乎他,嫌棄他,出於害怕本能,他就會更加變本加厲,來試探父母到底是否愛我。
在最後坐淘氣椅那段,孩子脫掉襪子、抓自己頭髮,我們可以解讀孩子在試圖控制大人,但這也說明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結失去了,他心虛,他真的不知道媽媽是否還愛他。
不是說不能管孩子,從此放縱溺愛孩子,但任何教育從來都是以關係為基礎的,而親子聯結的關鍵就是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媽媽都是愛你的,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區分人和行為,這是我們管教中的界限。
真正可怕的是大人們的標籤
整個視頻里我看到母親的眼裡已經很清楚地寫著絕望,「這個孩子就是這樣了,我是管不好了」。
心理學裡有個「比馬龍效應」,就是自我驗證的意思,我們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行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育兒就是這樣,如果你認定了孩子就是不行,孩子就是壞,那麼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幫我們驗證這件事。
育兒的一大忌諱就是在孩子面前談論(數落)孩子的問題,因為這些話語真的會最終變成孩子內心的語言。
雖然我理解也許是節目效果需要,但我真的不贊成,育兒師當著孩子的面對媽媽說,「我今天要讓你們看看,這個6歲的孩子心思可以有多縝密來控制你們大人的行為」。
我們越這麼做,孩子就越會這麼做,從而一個「自我驗證」的怪圈就會實現。
我曾經在紐約一個早教班裡做過助教,很巧的是那個班裡就有一個和今天視頻很像的可怕孩子,我想結合當時老師做了什麼,來分享給大家我們可以怎麼做。
陪伴孩子冷靜
我記得第一次那個小男孩大叫咬人扔東西時,老師第一時間制止並且隔離了他。
還在情緒上的孩子依然又踢又叫,這時老師第一時間擁抱了這個男孩。
這個擁抱對我來說意味深長,一方面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愛,同時也從肢體上控制了孩子的壞行為。
然後老師抱著孩子來到角落裡,陪伴孩子冷靜。
那個角落有點像視頻里的「淘氣椅」,但是這裡的老師稱為「冷靜角」。
名字的不同也說明了理念的天壤之別,「淘氣椅」是懲罰,「冷靜角」是幫助;「淘氣椅」是讓孩子自己呆著,「冷靜角」是老師陪伴著。
當小小的人被大大的情緒吞噬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分享自己的平靜,而不是加入他們的混亂中。
掌握介入時機
很明顯,我們都知道這個男孩缺乏情緒管理,但是老師並沒有第一時間教,而就是這樣抱著孩子,時不時輕拍他一下。
慢慢地,這個孩子不再強烈掙扎,開始有了一個「偷看」的行為,哭喊幾下,停一下,抬頭看老師和孩子。
這時,老師就知道介入的時機到來了。
於是,老師繼續抱著孩子,然後溫柔地和他說,「這是憤怒,你現在很憤怒,這種感覺很嚇人是吧。
憤怒的時候我們身體也會不舒服,這時我們需要幫助我們自己恢復,比如我們可以使勁攥拳,1、2、3,然後鬆開;再使勁攥拳,1、2、3,然後鬆開,抖抖手,把憤怒甩掉。
比如我們可以深呼吸,吸氣,很長一口氣,然後吐氣,把憤怒吐出來。
啊,這些都會讓我們感覺好多了」。
老師邊示範邊嘗試引導孩子一起跟著做,第一次接觸這些的孩子顯然做不到,但伴隨著老師的話,我慢慢看到那個孩子從「戰鬥著的公雞」狀態放鬆了下來。
父母的秘密使命:讓你的孩子看到當你開始對他憤怒時,你會深呼吸來讓自己平靜下來。
功夫花在平時
之後,老師就會留意最經常讓這個小男孩發飆的觸發點是什麼。
然後在平時自由活動時間,孩子情緒平靜的狀態下,老師會適時引入繪本,通過故事和孩子講解「規則」,然後結合之前的一些情況,和孩子進行討論。
老師會用一些啟發性的提問,「如果接下來你再遇到這個情況,你還是很生氣很生氣,你還是想打人,我們怎麼做呢?」,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控制自己的小方法。
之後在課堂上,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老師就會提醒孩子之前的小方法。
當然一開始都是無效的,孩子根本記不得。
但老師仍然一如既往地使用這三步。
而且平時和孩子談論這些話題時,永遠會去發現和認可孩子進步的地方,「我看到你今天發火前,拚命想忍住的,這很不容易的」;「儘管我們沒記住提醒的暗號,但你後來很快用我教你的方法讓自己冷靜下來了,這個太厲害了」。
不斷地去強化孩子努力進步的行為,給予孩子正面反饋。
當然,老師也把這些方法和理念都分享給了孩子家長,家庭和學校共同的努力下,大概大半年,我親眼見證了一個可怕的孩子變成了可教的孩子。
沒有壞孩子,只有敏感的被情緒和衝動困擾的年輕人,用他們唯一知道的方式試圖在表達他們的感情和需求。
當時這段經歷一直讓我很感動,它總會反覆提醒我這樣一句話,「我們總是高估管教的手段,卻低估了愛的力量」。
真正地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就不該控制,更加不該因為他不符合我們的標準而控制。
允許他犯錯,更要陪伴著他犯錯,這才是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如果我們真心認為沒有熊孩子,那孩子任何「搗蛋」行為我們都會視作是一種表達,一種求救信號,那我們才能真正接納。
任何育兒方法只是橋樑,進入孩子心靈那扇大門後,記得要用愛和心。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
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管教
-
聽不懂,打不得,這三招專治1歲以內熊孩子
-
溫柔四招,給哭鬧的熊孩子立規矩
2、說話之道
-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
愛一個人就是先學會好好說話|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愛是需要學習的|你知道孩子說的是哪種「愛的語言」嗎?
3、情緒管理
-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其實換個姿勢就行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
沒忍住,跟寶寶發火了怎麼辦?
有孩子之前,你腦海中常常幻想的畫面一定是,母慈子孝,兒女承歡膝下。但是,落地到現實的畫風,時常是醬嬸兒滴:你前腳才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條,他後腳就給你搞的翻天覆地,每天N輪兒。
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管理能力
近日朋友發給我一個視頻,標題是《這是我看過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毆打育兒師》。這個孩子真的非常「暴力」,扔東西打人大叫哭鬧,而在孩子歇斯底里發脾氣的整個過程中,母親竟然在玩手機。我同意育兒師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