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管理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朋友發給我一個視頻,標題是《這是我看過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毆打育兒師》。

這個孩子真的非常「暴力」,扔東西打人大叫哭鬧,而在孩子歇斯底里發脾氣的整個過程中,母親竟然在玩手機。

我同意育兒師所說的,「這個孩子缺乏是非觀」,這和長久以來家庭教育中缺乏規則有關。

如何讓孩子少發脾氣,即使發了脾氣也能在父母引導下慢慢冷靜下來?這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痛卻又找不到解決方法的問題。

孩子缺失的情緒教育

憤怒等這些大情緒,對於小小的孩子們來說是可怕的。

情緒讓他們身體失控,失控感是孩子最不喜歡的,這會讓他們感到沒安全感。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孩子壓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不理解自己的情緒)。

可以說,這個孩子從小到大是缺少情緒教育的,每一次孩子發火了,媽媽估計就像視頻里那樣說:「發什麼脾氣」。

也許孩子小的時候哄一下,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不發脾氣了,那下一次呢?於是接下來的每一次,不知道如何疏導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只能用自己最習慣的本能方式來發泄,那就是大哭、打人、扔東西。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認知對於自己「失控」的感受會越來越真切,就會越來越害怕,於是他的表現越來越激烈,也就是我們眼中所謂的越來越「熊」。

親子聯結斷裂讓孩子恐懼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錯誤行為要麼輕易妥協,要麼刻意嚴厲到近乎冷漠,就像視頻里的那個母親,整個孩子發火的過程中,她似乎就是個局外人在一旁冷眼旁觀。

已經被大情緒控制住的孩子,如果這時他感受到的還是,自己最親密的父母不在乎他、嫌棄他,出於害怕本能,他就會變本加厲,來試探父母到底是否愛我。

在最後坐淘氣椅時,孩子脫掉襪子、抓自己頭髮,我們可以解讀為孩子在試圖控制大人,但這也說明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結失去了,他心虛,他真的不知道媽媽是否還愛他。

任何教育從來都是以關係為基礎的,而親子聯結的關鍵就是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媽媽都是愛你的,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區分人和行為,這是我們管教中的界限。

大人們的標籤有害無益

整個視頻里,母親很絕望,「這個孩子就是這樣,我是管不好了」。

心理學裡有個「比馬龍效應」,即自我驗證的意思,我們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行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育兒也是這樣,如果你認定了孩子就是不行,孩子就是壞,那麼,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幫我們驗證這件事。

育兒的一大忌諱是在孩子面前談論或數落孩子的問題,因為這些話語真的會最終變成孩子內心的語言。

我曾經在紐約一個早教班裡做過助教,那個班裡就有一個和視頻很像的可怕孩子,我想結合當時老師的做法,來分享我們可以怎麼做。

陪伴孩子冷靜 當那個小男孩第一次大叫咬人扔東西時,老師立即制止並且隔離了他。

孩子依然又踢又叫,這時老師擁抱了這個男孩。

這個擁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被愛,同時也從肢體上控制了孩子的壞行為。

然後,老師抱著孩子來到角落裡,陪伴孩子冷靜。

那個角落有點像視頻里的「淘氣椅」,但是這裡的老師稱為「冷靜角」。

名字的不同也說明了理念的天壤之別,「淘氣椅」是懲罰,「冷靜角」是幫助;「淘氣椅」是讓孩子自己待著,「冷靜角」是老師陪伴著。

當小小的人被大大的情緒吞噬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分享自己的平靜,而不是加入他們的混亂中。

掌握介入時機 這個男孩缺乏情緒管理,但老師並沒有馬上教育他,而只是抱著孩子,時不時輕拍他一下。

慢慢地,這個孩子不再強烈掙扎,開始有了一個「偷看」的行為,哭喊幾下,停一下,抬頭看老師和其他孩子。

於是,老師繼續抱著孩子,然後溫柔地和他說:「這是憤怒,你現在很憤怒,這種感覺很嚇人是吧。

憤怒的時候我們身體也會不舒服,這時我們需要幫助自己恢復,比如我們可以使勁攥拳,1、2、3,然後鬆開;再使勁攥拳,1、2、3,然後鬆開,抖抖手,把憤怒甩掉。

比如我們可以深呼吸,吸氣,很長一口氣,然後吐氣,把憤怒吐出來。

啊,這些都會讓我們感覺好多了」。

老師邊示範邊嘗試引導孩子一起跟著做,第一次接觸這些的孩子顯然做不到,但伴隨著老師的話,那個孩子逐漸從「戰鬥著的公雞」狀態放鬆了下來。

父母的秘密使命在於,讓孩子看到當你開始對他憤怒時,你會通過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工夫花在平時 之後,老師就會留意最經常讓這個小男孩發飆的觸發點是什麼,並在平時自由活動時間,孩子情緒平靜的狀態下,老師適時引入繪本,通過故事和孩子講解「規則」,然後結合之前的一些情況,和孩子討論。

老師用一些啟發性的提問,「如果你再遇到這種情況,很生氣很生氣,你還是想打人,我們怎麼做呢?」隨即,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控制自己的小方法。

在課堂上,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老師就會提醒孩子之前的小方法。

當然一開始都是無效的,孩子根本記不得。

但老師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

老師平時和孩子談論這些話題時,總能發現和認可孩子進步的地方——「我看到你今天發火前,拚命想忍住,這很不容易的」「儘管我們沒記住提醒的暗號,但你後來很快用我教你的方法讓自己冷靜下來了,這個太厲害了」。

老師不斷地去強化孩子努力進步的行為,給予孩子正面反饋。

當然,老師也把這些方法和理念分享給了孩子家長,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用了大半年時間,我親眼見證了一個可怕的孩子變成了可教的孩子。

我們應該相信,沒有壞孩子,只有敏感的被情緒和衝動困擾的兒童青少年,用他們唯一知道的方式試圖表達他們的感情和需求。

這段經歷一直讓我很感動,它總會反覆提醒:「我們總是高估管教的手段,卻低估了愛的力量」。

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就不該控制,更不該因為他不符合我們的標準而控制。

允許他犯錯,更要陪伴著他犯錯、耐心協助他改正,這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任何育兒方法只是橋樑,進入孩子心靈那扇大門後,記得要用愛和心。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

(作者為微信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育兒專家,著有《和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等書。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既然愛孩子,你為何還老發怒?

經常有父母跟我抱怨:「我家的孩子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行為:愛吃手、尿床或尿褲子、愛打人、拿他人玩具,我都煩死了,好的教育方法我不會,只能對他又打又罵,希望能制止他的問題行為,可是不管用啊。你說...

經常被父母大吼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沒忍住,跟寶寶發火了怎麼辦?

有孩子之前,你腦海中常常幻想的畫面一定是,母慈子孝,兒女承歡膝下。但是,落地到現實的畫風,時常是醬嬸兒滴:你前腳才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條,他後腳就給你搞的翻天覆地,每天N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