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愛,其實是傷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劉海驊 本報記者 王珠珊

難得一家人周末出遊,童童一大早就高興地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但媽媽看到後卻沉下臉,大聲吼道:「不是給你挑好衣服了嗎,穿這麼少不怕感冒嗎!」童童委屈地低下頭撿起那件穿起來很不舒服的毛衣。

好不容易回趟老家,女兒見到父親桌上一堆一堆的保健品,厲聲「教育」道:「讓你別信、別買,你怎麼就不聽呢?非要吃壞身子才甘心嗎!」父親聽後沉默了,想著女兒的「關心」只是「批評」,從來沒真正了解過他的生活和需要……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打著「愛」的旗號,卻說著傷人的話,做著傷人的事。

北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劉海驊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們平日裡說的「愛」,其實是一種依戀的個人體驗。

當愛真正發生時,施與受的雙方都應該能感受到快樂、滿足和幸福。

人在表達愛時,會心甘情願、滿心歡喜地付出並體驗到內心的充盈與平和;而被愛著的人,也會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被理解。

這種正能量的情感就像甘泉一樣,滋潤著雙方的心田。

但有些人卻喜歡以愛之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過度干涉對方的事,把愛變成過度的保護,甚至是控制。

劉海驊說,這其實是「假愛」,不僅不是出自愛的本能,更不尊重、不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意願或是純粹發泄情緒。

給予「假愛」的一方一般處於強勢的地位,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目的,會暫時得到快樂,但從長遠來看,對方會在日後生出叛逆、反抗,甚至報復之心,最後雙方都會受到傷害。

比如,一些「虎媽狼爸」總是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是變得越來越不聽話、頂嘴,甚至與父母動手打架,這都是「假愛」造成的惡果。

愛人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對我們的親人、愛人、友人,但如何去愛,並讓對方感受到,卻是一項需要終身學習的能力。

對於如何給對方真正的愛,劉海驊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正確表達。

當你帶著憤怒的情緒沖孩子吼:「多穿點!」這並不是愛。

如果真的關心、在乎對方,為何要以不耐煩甚至厭惡的口吻表達呢?了解、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負能量轉嫁給所愛之人,應讓人感受到溫柔的愛而不是「恐怖」的愛。

只有通過正確的表達方式,才能把愛恰當地傳遞出去,讓對方理解,雙方的感情才會得以升華。

第二,多一點陪伴。

無論是對孩子、父母,還是夫妻,我們努力掙錢,想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只是愛的一方面。

而多一些陪伴,才能充分覺察對方的內心,也才能更體諒對方。

第三,注意邊界。

即便是在最親密的關係里,也要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很多父母把「我生了你,你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你必須都聽我的」這句話掛在嘴邊,這是非常錯誤的。

以愛的名義越界,其實是一種傷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是孩子眼中的「叫獸」嗎?

春節即將來臨很多出門在外打工的父母紛紛趕回家與家中的老人孩子團聚,孩子們也盼望著爸爸媽媽回家。願望總是好的,可是家中的氣氛和氛圍缺沒有想像的那麼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