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有父母被長大孩子躲遠遠?童年就留下痕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果便有因,育兒也是一個因果關係。
一群媽媽在幼兒園門口等候放學的孩子,當放學鈴聲響起,一群渾身髒兮兮、沾滿泥巴的孩子從校園裡走了出來。
媽媽們或驚訝或惱怒地迎接自己的孩子,「你怎麼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發生了什麼事?」,「又害我大清潔,你怎麼回事?」……
旁邊的老師告訴媽媽們:「孩子們剛剛參加校外活動,幫一些叔叔阿姨在泥濘的路上推車……」牆上的電視機還把孩子幫助別人的過程播放了出來。
媽媽們羞愧地停止了指責,有些媽媽一邊抹眼淚一邊跟孩子說對不起。
這是發生在泰國一所幼兒園的場景。
園方為了幫助父母意識到「習慣性批評」的危害,而給家長來了一場現場「教育」。
▷喜歡「習慣性」批評孩子,背後心理?
習慣性批評孩子的父母大概分兩類。
一類是對孩子要求嚴格,眼裡看到的凈是孩子的缺點,自動無視孩子的優點。
他們總以為「讓孩子難受,孩子便會長記性,繼而優秀起來」。
這種父母因為故意對孩子「挑刺」而養成習慣性批評孩子。
另一類是生活壓抑的父母,自己擺脫不了心理上的壓抑,無意識地在弱小孩子面前發泄,這是一種錯誤的心理補償機制。
如果父母的壓抑狀況長期不能改善,便會變成習慣性批評。
他們對待身邊的一切,總挑差的不如意的地方加以批評和指責,他們身邊的人也成為無辜受害者。
有一次,我在一快餐店吃飯。
食客很多,每張桌子都是拼桌的客人。
一位長著大大眼睛、臉龐清秀的小男孩在我對面坐下,臉上長滿雀斑的媽媽皺著眉頭跟小男孩說:「看好媽媽的包!不要到處走。
」叮囑好小男孩後,媽媽便去點餐。
媽媽回來後,看見小男孩用手指在餐桌上玩茶水:「你為什麼總不愛衛生啦?吃飯前洗手會花你一輩子嗎?」孩子一言不發,低頭走向餐館的洗手間。
回來後,孩子伸手拿餐桌上的醬油瓶子:「別動!打爛了你賠嗎?」小男孩瞄瞄自己的媽媽,瞄瞄隔壁飯桌上的小朋友,有位小朋友正往自己的碟子上倒醬油呢。
但小男孩沒說一句話。
飯菜送到後,孩子拿起筷子夾青菜,沒夾緊,一根長長的青菜掉在了飯桌上。
這時媽媽又罵:「為什麼浪費食物?你知道一斤青菜多少錢嗎?」
小男孩埋頭吃米飯,吃得有些急,媽媽又開罵:「吃得這麼急幹什麼?好像我不給你吃一樣!」
這位媽媽從進門就一直罵一直罵,坐在他們對面的我,明顯能感受到小男孩身上的巨大壓抑。
當他們離開時,我看著母子倆的背影,突然發現小男孩小小年紀馱著背、慢吞吞地跟在媽媽身後,就像一位滄桑的小老頭。
▷父母「習慣性」批評孩子的危害?別怪孩子躲遠遠的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到大,被父母習慣性地批評對待,「你這裡不行,那裡有錯」,「你怎麼總那樣」,「你能不能讓爸媽省心」……父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傷害。
在這種傷害下,父母會養出兩種孩子:一種將是孩子失去了做事的積極性,還會畏手畏腳,膽小怯懦;另一種是壓抑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習慣性批評充滿怨恨卻又不敢反抗,未來一有機會便可能會做出報復性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對方即使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
孩子會在父母習慣性批評的壓力下,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動力,繼而變得自我壓抑或自我放棄。
我有一位同學,上大學時節假日甚至寒假暑假從不回家。
在一次班會上,他眼含淚水地說起自己的理由,他最後的一句總結讓很多類似經歷的同學流下眼淚,他說:「不要被父母習慣性批評扼殺人生的活力,我們需要勇敢地逃離這樣的牢籠……」後來我在飯堂親眼目睹了他的父親是這樣「訓」他的:
「你不要做兼職,難道做兼職能活一輩子?」
「你那個頭髮要剪,不要像個混混似的!」
「別學什麼舞蹈,學英語,跳舞不能當飯吃」……
最後他丟掉了碗筷,留下一臉尷尬的父親。
後來聽說他畢業後去了遙遠的北方,一個離家幾千公里遠的小城,他的父母常常哭訴說他不孝順。
▷別急著批評,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從人的大腦運作機制解釋,「急著批評」,其實是人的情緒腦在起作用,父母因為情緒而第一時間張嘴批評孩子,這樣的語言是帶傷害性的,因為缺乏理性思考。
倘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正確或不良行為時,父母雖然有情緒或有反對意見,但如果能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結果會大不一樣。
因為父母給孩子機會自我解釋的過程,其實是在刺激父母的理智腦,幫助父母思考和調整情緒。
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急著批評孩子,而是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一步驟下來,不僅有助於父母的情緒調整,幫助父母做好理智的應對,孩子也因此受益。
記得很久以前,我跟兒子逛超市。
「媽媽,我想買芝士塊!」兒子突然停下來跟我說。
我腦袋中的自動模式立即啟動,我對他說「不行!」
兒子不再說話,繼續往前走。
在後面推著購物車的我,看著前面人群中走動的小小背影和毛茸茸的大腦袋,有個念頭一閃而過:「我為什麼說『不行』呢?」想到這裡時,連我自己也愕然——我沒有理由地否定了孩子的要求。
我內疚地把毛茸茸大腦袋叫住了:「跟媽媽說說,你為什麼想買芝士塊?」他的表情有些意外。
我繼續說:「如果理由合適,媽媽是可以給你買的!」
他驚喜極了,嘴巴滔滔不絕,就像決堤的壩:「媽媽,因為我的好朋友都在吃,他們說吃了可以長高。
我覺得我也可以長高,你知道的,我比他們矮一些,媽媽你不也希望我長高嗎……」
我說:「理由合適,可以買!」
聽到我同意,他就高高興興地拿了一袋芝士塊放進了購物車裡。
我鬆了一口氣,就像一個儈子手及時丟掉了砍刀。
回家後,他對「自己爭取來的」芝士塊很珍惜,不僅做了食用計劃——每天吃一塊,還小心翼翼地把芝士塊放進了冰箱裡,就像珍藏心愛的寶貝。
所以,請父母們放下習慣性批評吧!習慣性批評對孩子有害無益;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前,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能幫助自己成為更理智的父母。
育兒是一場修行,慶幸你我已經在路上。
關鍵字:「習慣性」批評、幼兒心理、親子溝通、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以人為鏡:這種很賣力待孩子的父母,卻讓孩子躲之不及
有果便有因,育兒也是一個因果關係。一群媽媽在幼兒園門口等候放學的孩子,當放學鈴聲響起,一群渾身髒兮兮、沾滿泥巴的孩子從校園裡走了出來。媽媽們或驚訝或惱怒地迎接自己的孩子,「你怎麼把自己搞得髒兮兮...
為什麼常有父母被長大孩子躲遠遠?童年就留下痕跡
有果便有因,育兒也是一個因果關係。一群媽媽在幼兒園門口等候放學的孩子,當放學鈴聲響起,一群渾身髒兮兮、沾滿泥巴的孩子從校園裡走了出來。媽媽們或驚訝或惱怒地迎接自己的孩子,「你怎麼把自己搞得髒兮兮...
孩子不聽話?錯的可能不是孩子,是你!
路路媽最近特別發愁兒子不聽話:△ 不好好吃飯,大人批評一兩句,兒子直接把碗筷往地上扔;△ 馬上到去幼兒園的時間了,非要在家玩積木,怎麼說都不走;△ 說了很多遍不要在公共場所大呼小叫,可孩子好幾次...
你有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了嗎?特別在你自己育兒上?
很多人會說特討厭父母對他怎麼怎麼的,可怕的是一邊討厭著一邊又複製著做法對自己的孩子。這個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以前自己沒有孩子的時候,並不認可父母的某些做法,也認為自己絕不可能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可...
怎樣幫助「叛逆」的寶寶度過叛逆期?
最近小編在小區小孩遊樂園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家裡的寶寶很叛逆,面對孩子的的叛逆很頭疼不懂怎麼去處理,說輕了不管用,說重了怕傷了孩子的心。這個度應該如何拿捏呢?,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經常遇到的,今...
育兒篇-親子成長中如何看待孩子的無理取鬧
在育兒教育中,親子成長的這個模塊對於我們父母來說,非常重要。親子成長這塊,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的無理取鬧,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一般的只要是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因為他的需求被我們大人忽視或者說...
圖解「怒吼」父母如何在孩子心裡種「惡果」!有什麼科學補救法?
今天支招如何有效「戒吼」。一位媽媽下班後,發現女兒正在勤快地「做」家務。與其說是做家務,還不如說是「玩」家務。小女孩抓著濕漉漉滴水的抹布,往書桌上、沙發上「塗抹」,書桌上的書被沾濕了,沙發上也留...
大聲斥責會讓孩子極度缺乏自信,不妨試試這樣做
文丨媽媽育兒助手洋洋天生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甚是惹人喜愛,性格溫和,洋洋今年13歲了,它有一個好朋友叫大鵬。有一次,大鵬在洋洋家,兩個人一起玩耍,兩個人本來聊得熱火朝天,可是不知是什麼...
遵循親子溫暖表達四部曲,讓親子溝通有效有溫度!
情景一: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看電視,瞬間怒火騰的一下起來了,大聲開始吼起來:我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回家要先寫作業再看電視,你看看隔壁的小明年年拿獎狀,你看看你就知道看電視,還不關了,再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