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恐怕沒這麼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些日子受邀給一個幼兒園的家長們,分享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那些事兒。

發現家長們對獨立性的培養方面存在很多誤區,所以,覺得特別有必要和更多的爸媽們聊一聊這個話題。

【如何定義獨立性?】

當我們說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希望培養孩子什麼能力或什麼品質?獨立性,即主動解決問題、自我照顧的積極性。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孩子可以主動思考、主動表達、積極自我照顧並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實際問題。

獨立性培養的三大誤區

  • 誤區一:培養獨立性就是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句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其實很多情況下都講不通。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難要不要求助周圍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別人遇到困難時,孩子是袖手旁觀,還是出手相助?可見,獨立的重點並不在「獨」,而是像上面定義里提到的,重在「主動」與「積極」:願意主動嘗試解決問題,對自己負責,對周圍的人事物也有一定的責任感。

  • 誤區二:獨立性培養越早越好。

事實上,獨立性的培養是要有穩定的親子依戀作為基礎的,並非越早越好。

心理學研究顯示,0-3歲時與母親、父親或其他代養人建立並維持健康的依戀關係,是4-5歲左右穩定獨立性出現的前提。

因此,切忌本末倒置,以犧牲親子依戀關係來換取獨立,比如

錯誤做法1:故意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

在孩子要求幫助的時候拒絕提供幫助,嚴格地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錯誤做法2:刻意給予孩子儘量少的幫助和關心,希望孩子從小能有堅強堅毅的性格。

錯誤做法3:告訴孩子 「我總有一天我會離開你,你要學著獨立、學著自己生活」。

這樣的話對3-6歲的孩子接受起來是有困難的。

不少研究表明,如此煞費苦心的說教和強迫孩子獨立的做法會適得其反。

不僅會降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會使孩子逐漸失去對於親子關係的安全感,變得越來越離不開成人。

  • 誤區三:粘人是獨立性不足的表現。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越大越粘人而煩惱,因此想要發展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但其實恰恰相反,粘人是健康依戀關係建立的自然結果,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

0-6歲的孩子,甚至更大的孩子還是孩子,在媽媽面前,永遠比在其他成年人面前更孩子氣、更加粘人。

不僅人類如此,一些鳥類也是如此。

即使幼鳥已經很會自己捕食,當它們看到雌鳥雄鳥回巢的時候也會張嘴等著喂,這正是幼鳥與父母建立了健康的親子關係的體現。

孩子粘父母,是因為他們可以意識到,母親、父親或其他主要代養人是與其他人不一樣的,自己同這些人的關係是更親密的。

因此孩子在媽媽走的時候會哭是正常的,上幼兒園與父母分離的時候會哭是正常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尤其需要媽媽也是正常的。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走了換成其他的人,比如隔壁阿姨,孩子就不再那麼依賴和粘人,因為他和阿姨並沒有建立那麼強的依戀。

這也是為什麼帶別人家的孩子總比帶自己家孩子容易——不是因為別人家孩子好帶、聽話,只是因為你和他的關係沒那麼親密,因此孩子對你沒有那麼多要求。

相反,倒是因為某些原因依戀關係沒有健康建立起來的孩子,比如從小頻繁更換代養人或保姆,這樣的孩子對待陌生人和對待親人是沒有區別的。

他可能願意跟初次見面的人回家,對陌生人過於友好;與父母分開也鮮有反應;父母來幼兒園接他了也像沒看到,甚至對父母的接近保持抗拒。

這些都是依戀關係不健康的警示燈。

所以孩子比較粘家裡人是正常的,家長不用擔心,耐心應對就好了。

而及時回應孩子需求、建立穩定的親子依戀關係不僅不會阻礙獨立性的發展,反而是獨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什麼樣的孩子更獨立?】

研究表明,願意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照顧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識即認識到自己是獨立於周圍人的個體。

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想法可以與別人不同,自己可以對一些事情做決定,影響一些人。

自我效能感,即對自己的能力有積極客觀的認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的。

因此在培養獨立性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意願和巧妙的避免逆反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孩子隨年齡增長,和肌肉能力發展而出現的主動性,並主動創設適宜的物理和精神環境,支持孩子獨立性發展。

支持孩子主動做事情的意願,是獨立性培養很重要的一點。

因此,判斷獨立性培養是否有效也要從孩子出發,觀察孩子做事情是否越來越有積極性、主動性。

當你覺得你是為了孩子好或是為了他日後更加獨立而要求他做一些事情,但是現在的他卻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我越來越不想自己做事情、害怕犯錯、依賴別人,那你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過心急,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任務是不是太難。

是否高要求的同時,給予孩子同等水平的傾聽和關愛?

【什麼時候不適宜培養獨立性?】

獨立性不是越早培養越好,需要以親子關係作為基礎,以孩子的意願為前提,伺機而為。

當孩子身體不佳,或家裡突然出現變化,比如:媽媽生病,孩子新入園,或是孩子以一種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想做,希望媽媽能幫助的時候,家長都應以尊重孩子的感受為先,暫時放棄在此時此地的獨立性培養,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回應和關注,用更穩固的親子依戀關係幫助他們在日後發展出更穩定的獨立性。

本文原發於作者微信公眾號「changrun1」,經作者授權轉載,本站發表時略有修改。

圖片摘自:www.leportschools.com;www.mommyedition.com;firsttimemommy.net

加入【果殼-博物日常交流群】微信群方法

添加果醬君微信:kidgk42,註明親子課家長,TA會邀請您入群。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童學館,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注我們做科學爸媽,每一個為什麼都有最靠譜的回答。

殼二代,我們來了~微信號:guokr_ki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離孩子遠些,不要讓你的「親密」毀掉孩子!

話說媽寶孩子是爸媽們的心肝寶貝,大人們都希望寵愛著孩子,事事為他做好,給他最好的呵護。但倘若寵溺過度,孩子缺乏了應有生活的鍛鍊和實踐,那麼變成「媽寶」就不遠了。之前看真人秀《媽媽是超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