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調查,無論3歲還是6歲,有主見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見的孩子則在8%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需要大人的幫助;而不希望得到大人幫助的孩子僅占全體孩子的8%,所以培養孩子「獨立性」迫在眉睫。

在一次主題活動中,我預設了一次在馬路邊上添畫小花和小草的活動。

班上的朵-朵小朋友喊了起來:「老師,我不會做,幫幫我吧!」於是那些原本眼睜睜看著我的孩子也跟隨著喊了起來:「老師,我也不會。

」看到這種情況後,我就跟朵朵說:「朵朵,你試試,老師相信你會的。

看到我沒有幫她,朵朵就大哭起來了。

通過平時和朵朵媽媽的溝通,我了解到平時朵朵在家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家長幫助甚至是代替,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而通常情況下,家長都會妥協。

您在日常生活當中代替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想的呢?而通常,我把這樣的家長稱之為「保姆式」家長。

一、您是否是保姆式家長?

(一)代勞孩子的一切事

有一次我們班進行親子課堂,課堂上有一項內容,是讓孩子獨立進行粘貼畫的訓練。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發現,孩子獨立完成粘貼畫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代替孩子完成這一項課程內容。

「不是貼那裡,要貼這裡。

」「寶寶不會拿,媽媽來。

」「顛倒了,不能這麼貼。

來媽媽教你,讓你貼得又快又好。

」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笨手笨腳的樣子,不少家長著急了,紛紛插手孩子的貼畫,代替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對於孩子獨立完成需要花大量時間,家長表現得相當不耐煩;很多家長索性代替了孩子的工作。

(二)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要求

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的要求,「媽媽,我想要個新玩具」、「媽媽,寧寧今天背了個新書包。

我也想要個新的書包」。

而我們大多數時候聽到的答案則是,「好,只要寶寶喜歡,媽媽就給你買」。

倘若沒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還會覺得愧疚。

而父母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就會哭鬧不已,甚至死纏爛打,很多家長只要一看到孩子哭,就會乖乖投降。

(三)對孩子過度保護

父母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話通常是:「今天孩子在園吃什麼了?」再有就是「你今天學什麼了?」「有人欺負你嗎?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因為小孩長大自然就會。

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這些就是「保姆式」家長最典型的表現。

而要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父母首先要糾正自己的這些現象。

我們要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做到學會放手。

二、培養「獨立性」的方式

我們幫助或者代替孩子去做的原因除了圖省事以外,更多的是情感紐帶割捨不了,或者說是當孩子獨立之後,家長無法承受巨大的失落感,無法接受「自己不被孩子需要」了的現象。

首先家長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

從不會做到逐漸會做。

「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應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代替他」。

例如:孩子第一次用筷子,不知如何下手,這時家長就應及時引導他,耐心的示範給他看,這時他會感到很好奇,就會跟著學用筷子。

只有讓孩子體驗到成功和快樂,才會轉化為內在的信心和動力,才能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時,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擴大。

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家長抱著,甚至不願讓人拉著手走路。

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對家長要他幹的事,往往回答"不"。

對自己要幹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那我也設計了一些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遊戲活動,家長在家也不妨多和孩子進行。

類型:(一)學會自理:

家長可以準備幾個箱子,進行玩具分類整理活動。

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負責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

如果孩子沒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種玩具找不到時,家長不要輕易替他尋找,而要藉此機會進行教育。

家長可以問孩子:「玩具玩完應該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這個玩具放在哪裡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培養他們獨立的自理能力。

啟發孩子自解困難。

(二)承擔簡單的家務勞動:

例如:可以在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擦桌椅;掃地;倒垃圾;平常洗自己的小襪子等。

作為家長一定要堅持孩子自己去完成,切莫代勞。

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父母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三)自我服務勞動: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慨「孩子在幼兒園什麼事情都自己做,回到家裡卻什麼事情都不願意自己做」,相信各位家長應該也會有這樣的困惑。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孩子在幼兒園這個大環境當中,看到別的小朋友去做,會受到影響,所以會跟著一起做。

但是當回到家裡,都是寵自己愛自己的人,自然就會想撒嬌,能不幹活就不幹活。

我們不妨給孩子建立一個表格,把孩子要做的事情列下來,假如孩子叫「球球」,表格的題目就可以是「球球自己做」

當孩子完成以後可以在對應的事情後面貼個小紅花來鼓勵孩子。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四)啟發孩子獨立自解困難:

臨出門時,孩子突然想起老師要他帶紅色的東西去孩子園,你是否會立即幫孩子尋找?

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的帽子是紅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還有哪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這些有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驚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尋找辦法。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

1.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比如,家長正在忙,而孩子一定要家長陪他玩兒,如果不滿足他,他就大哭大鬧,這時候只需要抱著他,讓他冷靜下來。

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慢慢和他分析事情,慢慢溝通。

(五)自從有了二寶,大寶反而沒有以前獨立性強

比如:你正在做飯,但是孩子確哭鬧著要你陪他搭積木,這時候你要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讓媽媽陪你玩兒,但是媽媽這會兒需要做飯,你可以選擇去玩兒你的小汽車或者去搭積木,但是必須等媽媽做完飯以後才能陪你玩兒。

為什麼要這樣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想讓媽媽陪你玩兒」,這句話表示我們理解他的感受,「你可以選擇去玩兒你的小汽車或者去搭積木」,這句話是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方向,「但是必須等媽媽做完飯以後才能陪你玩兒」,這句話是告訴孩子結果,注意說話的態度要溫和但是要堅定。

總之,教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能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品質。

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給孩子多些信任。

我們更應該去和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式」關係,讓孩子從小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與家人一起學會「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查看更多相關文章,歡迎關注樂貝通公眾號。

老師園長請關注"幼教園長聯盟」LBT-TYCZ 家長請關注「童憶成長」lbttycz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粘人怎麼辦?請從這三點入手

不少寶媽吐槽,自家孩子特別粘人,一點都不獨立不勇敢,離開媽媽就愛哭鬧,這該怎麼辦呢?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小小鳥推薦具體可以從這三點入手:

家長,請放開孩子!

最近辦公室的同事,一個九歲女寶的媽媽一直在鬧心,又要出差!第一次出差的那幾天,女兒上火、生病、發燒,每天打電話都哭,想媽媽。這次,又要出去一周,對於媽媽將會是怎樣的煎熬呢?同事因為這件事已經哭了...

培養孩子獨立性千萬不要太晚

小米媽媽:寶貝快上幼兒園了,還是很黏媽媽,每次下樓扔垃圾他都非常緊張。最讓我擔心的是孩子的獨立性還不是很好,每天調好的奶粉要我給他送過去才肯喝,除了會獨立上廁所之外,穿襪子、自己睡覺、收拾玩具等...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獨立

孩子天生具有依賴性,那麼培養他的獨立性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獨立性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那麼,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1,從讓孩子學會生活...

育兒課堂|寶寶的獨立性哪兒去了?

現在總是聽到家長們抱怨自己的寶寶自私、任性、自理能力差;寶寶在家像只老虎,在外像只老鼠;寶寶跌倒了,需要父母扶持,甚至需要爺爺奶奶指天罵地來化解一切……大家有沒有仔細想一想,寶寶為什麼會這樣?他...

培養獨立的孩子!

「除非有退滯的傾向,否則兒童的天性會勇往直前、生氣勃勃地尋求獨立,兒童爭取獨立的過程,始於生命之初,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引領著他去達成目標,這股力量就是天賜的動力。孩子是如何獲取獨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