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幼師的心聲:孩子的無能讓我驚訝!孩子無能竟然出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序言
一位幼兒園老師的心聲:請別再用泛濫的愛溺斃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 一位幼師的心聲 」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有時候感覺現在的孩子讓我感到震驚,遇到困難只會哭著喊媽媽,甚至有的孩子5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上廁所。
如果犯了錯,家長竟然說:您批評我,別說孩子。
看著這些孩子和家長,我真是極度震驚!
早期教育太重要了。
往往孩子出了大問題,家長才會意識到,已經來不及了!這樣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到難過,也為很多孩子的未來擔憂。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曾提出:環境變化是物種變化的原因。
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任性,是家長溺愛縱容的結果。
因為家長無視他們的獨立性,捨不得他們吃苦,事無巨細,都要包辦代替,剝奪了他們獨立發展的機會,才使得他們手腳笨拙,離開父母寸步難行。
下面是美國教科書上羅列出來的,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時,在各個年齡階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
用杯子喝東西:8-12個月
-
自己吃東西:8-14個月
-
穿夾克或毛衣:2-3歲
-
穿鞋襪:2-3歲
-
繫鞋帶:4-6歲
-
刷牙:2-3歲
-
洗手:2-3歲
-
梳頭:4-6歲
-
整理衣櫃的衣物:5-7歲
-
選擇次日的衣物:6-8歲
-
從頭到腳自己穿著:5-6歲
-
洗澡:6-7歲
-
洗頭:7-8歲
-
吹乾頭髮:12-14歲
-
到商店買衣服:10-14歲
家長們不妨仔細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與其年齡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打理好生活上的這些瑣事呢?
如果不能,是孩子太笨,根本就學不會?還是家長憑著一廂情願的溺愛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和發展的可能。
「 中美孩子孩子成長對比 」
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積極的幫助父母做家務,那一定會被誇張為孝順,不過,在外國朋友看來,孩子做家務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或許是文化的差異導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不過我們應該要認識到的是,相比如今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過分寵溺,國外的家庭教育實在要比我們高明的多。
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有何不同:中國孩子抱大,美國孩子爬大。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親子關係之中,是處於與孩子的親密與融洽的關係,孩子是通過母親來到這個世界,但並不是為你來的,在他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註定了他是獨立的,父母的存在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所想要成為的那樣一個人。
「 孩子3歲前必學的10項技能 」
-
1、拿杯子喝水
教給給孩子的杯子,讓孩子自己學習拿住杯子喝水並且能做到不灑出來。
畢竟幼兒園都是用的統一的杯子喝水,如果孩子不會用水杯喝水,對孩子在幼兒園的飲水量很有影響哦~ -
2、走路:孩子
學會走路後,每次出門儘量讓他自己走路,減少抱或是坐手推車。
上下樓梯也儘量讓他自己爬。 -
3、自己吃飯:
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比桌椅、地面整齊清潔要來得重要。
-
4、自己洗手:
你可以給孩子示範你洗手的過程,讓孩子學習並加以練習。
-
5、如廁訓練
-
6、獨立穿脫衣服和鞋襪
-
7、刷牙
-
8、摺疊衣服
-
9、收拾玩具
-
10、用語言表達:
孩子還小時,會用拉、抱、指或發出其他聲音的方式表達需求,到了1歲以後,父母應鼓勵孩子多用語言表達需求,提供練習說話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
你不能代替孩子生活一輩子,真愛孩子的話,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該放手時就放手,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導孩子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從小就獨立的孩子才自信,自信而獨立的孩子更懂得自愛與愛人,走入社會後更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對孩子的溺愛就是在扼殺孩子的未來,爺爺奶奶別再害他了
很多家長總是一邊溺愛著孩子,一邊抱怨著孩子缺乏獨立性。卻不知道,自己正是造成孩子獨立性缺失的根源。過度溺愛的直接結果,造就了一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養成了...
孩子的自理能力你關注嗎?你真的覺得自己是稱職的媽媽嗎?錯了!
你是否因為害怕孩子吃飯太慢、太髒、太亂而放棄了讓孩子自己吃飯呢?你是否只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睡眠、盥洗、穿脫衣褲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而忽視了這些生活習慣在家裡的養成。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不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