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真的有效麼?高效地與孩子溝通不代表就是放任和溺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之前在回答中也羅列過打孩子會帶來的影響。

但就我的認識而言。

頻繁的打罵孩子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效率直線下降。

通常而言。

會頻繁採用打罵方式的父母往往在自我的情緒控制和教育孩子認識生活和學習的能力上都是比較弱的。

這代表這些父母很難有能力和孩子表述清楚他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

也很難認清楚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引起他們對於孩子的打罵的行為。

而且,會頻繁打罵孩子的家長往往也很難把控好更多層次的情緒輸出。

往往沒有太多提醒和警告的過渡,就直接開始打孩子了。

而同時,由於孩子缺乏合適的行為指導和充分的練習。

更加導致了孩子容易在日常行為上引起父母的不滿。

這兩方面的不斷相互作用。

最終會在一個家長憤怒和厭倦的狀態下達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作為父母沒有辦法使用更高的和更頻繁的懲罰的時候)。

很多時候孩子即使犯了家長認為該挨打的錯,但家長由於過度頻繁的情緒輸出之後,也開始疲於管這個事情了。

這也就是我們很多人經常看到的情況:一個熊孩子,爸媽卻不管。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家長,也對打罵這個事情麻木了。

原因是,孩子也不能給出更好的反饋了。

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會打罵孩子的家長最終的歸途。

可能有很多人或說,我們小時候也挨打啊。

現在不是一樣也挺好?但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有一點歷史的特殊性的。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高發展人群的父母不會採用頻繁的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就我的認識而言,這也是教養方式的「產業升級」更強調針對孩子特點,家庭和社會特徵的精細化。

而樸素自發的教育模式則會越來越被排擠出這個區間。

舉個例子來說。

就我身邊感受而言。

如果真的有那個家長總是會頻繁的訓斥甚至打罵孩子,真的很容易就被邊緣化。

家長們也不願意讓孩子頻繁的看到這樣的場景。

而孩子們也會有一種:因為我們爸爸媽媽只有我很不好的時候才會這樣對我。

所以你很不好,這樣的自然形成一種孩子中對這樣的孩子的低評價。

這樣長久的影響最終導致的是孩子的自我認知,道德感,自尊等等各方面的底下。

這對於孩子在未來進入社會產於社會活動的時候,自己已經降低了自我的要求和評價了。

能夠產生高成就的幾率比起其他孩子來說就會更低。

我相信這是和大多數打孩子的父母的初衷是違背的。

而怎樣是高效的教育呢?這裡則需要大家認清一個概念。

高效的與孩子溝通不代表不會訓責孩子。

不代表就是放任和溺愛。

而是一種規則鮮明的教育模式。

首先是建立在親子間互相信任理解的基礎上。

就像我之前說的,作為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

只有孩子信任你,了解你,在感情上依賴和依靠你。

這樣你對孩子說什麼做什麼才會有實實在在的影響。

這個道理其實在成人之間也是如此。

我們為什麼可以和很要好的朋友嬉笑怒罵?但對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就不能做這些事情了?因為互相之間的感情不沒到這個深度。

孩子也是如此,不是因為孩子和自己有血緣關係就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就是和自己有強情感關係連結。

不培養,就是沒有。

沒有這份情感,什麼教育法都是空談。

其實心理諮詢師,也是先做拉近親密關係的工作。

人和人之間互相信任依賴了,才能夠互相影響。

然後是明確和有層次的規則和限制措施。

家長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小錯不罰,大錯猛打;小錯大錯傻傻分不清楚。

該罰的時候打,該打的時候罰(這裡只是一個比喻,還是不主張打孩子的);不管大錯小錯,看見不順眼了就打。

這裡面存在的問題就是:懲罰孩子的目的沒有起到達到。

為什麼要懲罰孩子?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懲罰讓孩子下次不要這麼做,知道這是這件事情的不可逾越的邊界。

但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注意到我標題使用的是限制措施。

什麼是限制措施,就是讓事情無法發生,或者無法進行下去的方法。

這可以是:

沒收產生麻煩的物品(或者就不要擺出來),

直接阻止孩子的行為,

將孩子與事件發生的空間或者氣氛隔離開,

轉移注意和事件(這不宜長期頻繁的使用,用多了會變得不太好用,甚至讓孩子有被愚弄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方法和技巧都需要不斷的升級。

讓孩子自己承受後果(通過結果本身帶來的麻煩在思想上孩子迴避開這類事情發生,這比較接近我們成人的思維了,所以一般使用在高年齡),

讓孩子學會去管理他人同樣的錯誤(管理他人的優越感和看到別人給自己帶來管理上的麻煩,轉移到自己避免給別人帶來這樣的麻煩。

也是一種更高級的限制措施。

警告(要說明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

嚴厲的警告(對於亂穿馬路,爬窗,玩火這類,是要父母給出一定的負面情緒的警告,但如果父母之前有頻繁的打孩子和過度使用這種給與負面情緒的警告的時候,這一方法的效果會嚴重打折扣。

這也是導致很多父母最終不得不升級懲罰的原因)

輕度體罰(比如讓孩子到角落站一會之類的行為限制,責罵)

重度體罰(任何父母在情緒失控情況下負面情緒的輸出,和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的體罰,這都是利用了終極情感武器「恐懼」去控制孩子的行為,而請想清楚,這一情感背後包含的是對於可能造成的傷害和被父母以養育作為要挾最終可能要面對「死亡」而帶來的恐懼)

當有了明確的層次了以後,孩子也好逐步的明白那些是絕對不可以做的,那些是最好不要做的,那些是爸媽希望自己去做的。

其實很多孩子不是真的要找麻煩,而是他們不了解父母的陰晴不定的情緒下哪些才是正確的信號。

而在發展的過程中被父母的情緒修剪得亂七八糟。

這其中其實還有一部分我並沒有寫出來,限制措施除了負面的這種,其實還有更多積極的引導,當孩子去做一件你希望她做的事情的時候,她就會少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但如何去做,這需要父母有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

這倒是真的可以參考一下夏克立。

他就屬於一種極其有想像力的育兒,不是等到孩子出狀況了才開始管孩子,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方式,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己避免給父母帶來麻煩的能力。

要說起來,孩子從小到大我並非一次也沒有打過我女兒,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可能就我們這一代被父母打大的人來說。

真的能夠做到完美的0體罰可能還是有點困難的。

而且想起來那幾次其實也並不是非打不可的問題,本質上還是自己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

至於有些父母問我說一周打幾次才合適的那種,我至今記得我感覺大腦停頓了好長的一段時間。

對於自己的孩子的管理方法其實有太多太多種了,會越想越多,越做越順的。

但如果一旦開始頻繁的打孩子,要往回收的難度會非常的大。

作為一個個人的建議來說。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往往也是最麻煩的方法。

轉載自Zack西西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

為什麼打罵都沒用?我們孩子應這樣教

有時寶寶令我們抓狂,真的很想動手打他,以為這樣寶寶會聽話,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無論孩子多大,無論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我們在管教孩子時都不能動手打孩子,動手打孩子只會讓他學會生氣的時候做出暴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