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犯錯,家長該如何做,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了,果斷轉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
於是,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
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成人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呢。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
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
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
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或許,「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會受到許多中國父母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
其實,鼓勵只是一種手段,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兒童的悟性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這與「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等古訓如出一轍。
當然,這裡的「錯誤」並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求知過程中因認知能力的稚嫩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
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前歷經了無數次失敗,也可以說犯了無數個錯誤,才使他最終「悟」出了「鎢絲」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發明了電燈。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明,十全十美,希望他們永遠做一個乖孩子。
然而,這樣的願望是美好的,充滿愛意的,也是錯誤的,自私的。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兒童的成長,應該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統一。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父母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
然而,少有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每當孩子犯錯之後,成人輕則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責:「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麼乖,你卻怎麼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啊?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啊!我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啊!」重則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
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是否想過,當孩子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努力地想要改正呢?只是生活無常,成長中的孩子沒有太多經驗,遇到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之後,他們在新事物面前總會表現出不知所措。
孩子帶著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麼處理。
這個時候,他們會出自本能地保護自己,很可能會因此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措施,從而把本想處理好的事情給辦壞了,甚至傷害了他人。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分析原因,幫助或指引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
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從心眼兒里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孩子,認為永遠也改不好了。
這樣一來,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無端地被父母定性為壞孩子,一個個壞孩子真的就誕生了。
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兒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時代。
成人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正確地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去犯一些錯誤。
孩子犯錯並不是件壞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
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成人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地教育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後不犯同樣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當兒童因為無知犯錯的時候,成人切忌輕易給他們下定義,比如覺得他的品性有問題而輕易放棄對他的教育。
父母應該恪守自己的職責,認真地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其犯錯誤的根源在那裡,犯這樣的錯誤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對他有什麼樣的危害性等。
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後,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儘量心平氣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慢慢地,孩子學會了做人與做事,也能夠健康自信地成長了。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但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置之不理;但也不能時刻規範兒童的言行,決不允許孩子犯錯。
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成人不要忽視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兒童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尊重,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會激勵孩子成長,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當孩子犯錯之後,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惶恐,如果成人在此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誠懇的提醒、有效的點撥,孩子便會發自內心的熱愛父母,喜歡向父母傾訴生活或學習上的快樂和憂愁,喜歡和父母協作努力,爭取成功。
融洽親子關係,會孕育出巨大的教育親合力。
此外,成人之間發生衝突或矛盾的時候,切莫影響到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扭打、摔東西等,更不要盲目地把怒氣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其大打出手或是惡語中傷。
這麼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給他造成伴隨他一生的心理陰影。
孩子身心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這規律包括發展的不平衡性、順序性、階段性及差異性等。
父母應首先尊重這些規律,關注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所產生的量和質的變化,不斷地啟發、誘導、鼓勵他們開掘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能。
同時,還要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的激發孩子想像和創造的激情,使其不斷進步和發展。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
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
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其失敗後獲得的認知的滿足感,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父母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俎代包,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棍棒相加。
只要有利於他們思維的創新,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該允許並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
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於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父母要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個性很強、易犯錯誤的孩子充滿信心。
也只有父母首先充滿信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父母應該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生活。
那麼在這裡我想跟父母說一句話,請父母們記住這一句話:「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這才是教育最大的失敗」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而是讓他學會糾錯,得以從容應對未來生活中的一切失誤。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認同理解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犯錯是常事,大多數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會火冒三丈,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其實,「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犯錯」妖魔化,而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同時失去成長的機會。
家長對孩子的「錯誤」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不去安慰,反而出言諷刺,這會讓孩子將「錯誤」視為一件羞恥而丟臉的事情,漸漸地,孩子會因畏懼犯錯而不敢再輕易嘗試,最終在平淡與平庸中失去更多可能性。
世界無常,我們無法控制。
一味地讓孩子避免犯錯無法幫他們躲過未來的風雨,反而會讓他們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而是讓他學會糾錯,得以從容應對未來生活中的一切失誤;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犯錯,而是放手讓孩子去試錯,去跌倒,幫助他站起來,他才能去往更遠的地方,更廣闊的天地。
那麼對於孩子犯錯,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儘量向孩子說明什麼是他應該做的,什麼是他不該做的;接著,和孩子商量,如果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該怎麼處理。
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後,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犯什麼錯該受到怎樣的處罰,他就不會因為無知、猜測而做出錯誤行為,從而有效約束孩子的行為。
第二,你需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
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緻地跟他講道理,指出他的錯誤行為,說明由於他的錯誤行為而破壞了規定,造成別人的損傷,或傷害了別人的感情,強調他必須對錯誤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進行補救。
事實上,清晰、明確地將孩子的過錯與彌補聯繫起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要他進行彌補的建議。
同時,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受害者的困難處境上,看到自己所應負的責任,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來挽回。
第三,你要和孩子一起彌補錯誤。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義務幫助孩子彌補錯誤。
但這還不夠,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參與到彌補錯誤的「行動」中來。
這樣做,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只是做錯了這一件事,而不是父母不喜歡我,不願意幫助我。
在和孩子一起彌補錯誤的時候,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彌補的辦法,這將促使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更多的思考,增強他的責任感。
假若孩子提出的辦法不恰當,你可以再提出一些彌補的辦法來引導他。
孩子犯錯,可以這樣問
問題1:「發生什麼事情了?」
許多成人碰到突髮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
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問題2:「你的感覺如何?」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問題3:「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
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問題4:「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
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
問題5:「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
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問題6:「你希望我做什麼?」孩子如果需要幫助他就會直接回答你。
問題7:「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當然也有的孩子犯錯了,不管父母怎麼做怎麼說他就是不敢承認錯誤,那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那麼這種情況的話歸根結底問題的原因還是在父母身上,有的家長,對孩子求全責備,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若做錯了事主動承認錯誤,不但受不到鼓勵,表揚反而要挨批評,甚至被家長打罵。
這使孩子天真的心靈受到傷害,他們會認為一個人說真話就要被懲罰,而說假話反而可以逃避責任。
往往很多孩子做錯了事,自己都不知是錯的
,如三四歲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紐扣扣錯位,將襪底穿到腳面上,把兩隻鞋子穿反等現象;再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頑皮、好打鬧,有時會把衣服弄破,或是為了探個究竟,把新買的玩具拆得亂七八糟……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錯。
對這類錯誤,家長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那些傷害孩子
自尊心的話。
如:「你真笨」,「你真是沒用」等。
而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指導,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積極主動進取的願望,在一次次戰勝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本領,學會辨別對與錯。
雖然說要允許孩子去犯錯,前提是要在正確的情況下,要切記的是:不要經常在孩子耳邊說你可以犯錯誤,爸爸媽媽不會怪你,犯錯是你的權利,不然會讓孩子鑽空子,甚至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可以一直犯錯下去的!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孩子犯了較大的錯,請讓他為自己的過錯買單,孩子犯錯,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有家長的一部分責任。
只是有時候,家長需要為孩子拿滿分而負上全部的責任嗎?需要把他犯下的過錯承擔下來,轉頭告訴孩子:你看爸爸媽媽都幫你了?是的,也許你常常為孩子犯的錯買單,但是有時候,也請你讓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買單,讓孩子知道,責任的真正意義。
以前跟一個朋友聊天,她對我說,對丈夫的表現很不滿意。
朋友愛人是個球迷,本來輔導孩子功課的任務是由丈夫負責的,可他前段時間看歐洲杯看得入迷,沒有輔導孩子寫作業,導致原本每天都滿分的作業本,赫然幾個大紅叉。
在朋友抱怨丈夫不負責的時候,我問她,難道孩子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滿分嗎?這個問題讓她沉默不語。
像我朋友一樣不能清晰地看清事實的家長大有人在,就像很多家長在理性上主張不要為孩子犯的錯買單,但在實際實施上卻很為難,畢竟孩子是父母掌中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有本能的保護意識。
其實任何事都有兩面性,看問題要辯證的看,才能防止家庭教育專制,防止孩子行為走偏。
要不要為孩子犯的錯買單,要看具體犯的是什麼樣的錯誤,如果家長沒有告訴孩子哪種行為是錯誤的,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孩子不小心做錯事,那就是家長的責任。
比如,孩子不知道打開冰箱門需要注意關上,使冰箱裡冷凍的魚肉融化,家長這時就不能以訓斥孩子、憤怒的罵孩子這種形式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過失,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一個人第一次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情況,就算是成人也會犯錯誤。
當孩子因為未知和茫然而不小心犯錯誤時,家長應該耐心告知,一種行為可能引發的後果:如果冰箱不注意關上,那麼不僅浪費電,冰箱裡的食物都會融化,之後還需要清理積水。
為了讓孩子記住教訓,家長可以拔掉冰箱電源,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清理冰箱,我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不會犯同類錯誤。
這樣由於父母的疏忽沒有提醒孩子,以至於孩子犯錯,後果就應該由父母承擔,不應該過多責怪孩子。
除此之外,其它錯誤就儘量讓孩子承擔,這樣孩子才知道責任感的重要。
現在很多孩子性格不好,這也是由於他們的父母沒有認識到讓孩子承擔錯誤的重要。
一旦孩子犯下錯誤,這個錯誤引發的後果由自己承擔,那麼他們就會以自身的感覺,真切的感受到,犯錯誤是一件令人難過沮喪的事,由這個錯誤引發的後果由自己承擔是具有「壓力性」的。
一旦父母越俎代庖全權負責,那麼孩子對犯錯誤無所畏懼,認為犯錯過後總會有人為自己收拾爛攤子,責任感便無從形成。
勇於承擔後果其實就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原型,一個不敢面對失敗,不敢承擔後果的人,註定會有重大挫折,很可能趴下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所以,從小事做起,不要嬌慣,不要替代,要放手,要讓他們自己嘗試,如此才能鍛鍊出內心堅強,有責任感令他人信服的人。
史蒂芬·葛雷是一位在醫學領域曾有過十分重要發現和突破的科學家。
當記者採訪他,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他能夠超乎凡人?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他說:「這和我幼年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裡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沒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簡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親看見了,但她並沒有批評懲罰我,她只是說,哇!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那麼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母親這樣說,簡直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後,母親對我說,你知道,今後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乾淨,並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
那麼你打算怎麼收拾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
你想用哪一種呢?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
」
科學家說到這裡,連記者都很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寬容、可愛的母親。
科學家接著說:「這還沒完,等我們打掃完之後,我母親說,剛才,你所做的用你的兩隻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
現在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而不讓它掉下去。
我很快就發現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裡滑掉了!」
「這真是一堂很棒的課!」記者感嘆道。
「是啊,從那以後,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
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
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
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1、不要急著批評孩子。
我們是在養孩子,不是養花、養玻璃窗、養盤子、養牛奶瓶……其他的物品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只有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剛剛犯錯的孩子總會很惶恐,家長應該安慰孩子,不要急著批評。
2、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
「你打算怎麼收拾呢?」幫助孩子面對犯錯的後果,讓孩子能夠承擔錯誤,是你應該做的。
「你想不想知道怎麼樣拿才能不摔壞牛奶瓶呢?」這個時候,你幫他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孩子也會很容易接受。
3、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後果。
孩子如果知道自己會摔破花盆、打破窗子、摔壞盤子,他肯定也不會去做的,但孩子的經歷比較簡單,做事當然就不能像大人一樣考慮得非常周全。
針對這一點,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猜測事情發生的後果,讓孩子考慮是不是接受,這樣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聯想到父母之前對自己說的話,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由此做出改正,並慢慢掌握預見的能力。
父母,請感謝這些曾經被孩子蹂躪過的物品吧,它們曾用「自我犧牲」的悲壯,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鋪設了一小塊兒碎石,而你,應該成為幫孩子跨過阻礙,邁進一大步的那個人。
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善溝通的家長!
孩子犯錯誤該如何教育?這些注意事項家長們應該知道
現在都在提倡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們也要溫柔的、和藹的、認真的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了,應該改正。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這樣的。但孩子真的犯錯的時候,大多數家長的表現形...
別再打孩子了,孩子犯錯家長只要這樣做就夠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中國傳統的育兒觀念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成禍害」,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是生氣,責備,打罵,殊不知,事情沒解決,反倒使你們之間的距離疏遠!
「家庭教育」請把犯錯的權利還給孩子(深刻好文)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於是,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