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請把犯錯的權利還給孩子(深刻好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
於是,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
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成人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呢。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
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
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或許,「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會受到許多中國父母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
其實,鼓勵只是一種手段,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兒童的悟性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這與「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等古訓如出一轍。
當然,這裡的「錯誤」並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求知過程中因認知能力的稚嫩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明,十全十美,希望他們永遠做一個乖孩子。
然而,這樣的願望是美好的,充滿愛意的,也是錯誤的,自私的。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兒童的成長,應該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統一。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父母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
然而,少有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每當孩子犯錯之後,成人輕則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責:「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麼乖,你卻怎麼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啊?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啊!我們真後悔把你生出來啊!」重則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
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是否想過,當孩子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努力地想要改正呢?只是生活無常,成長中的孩子沒有太多經驗,遇到一些從未發生的事情之後,他們在新事物面前總會表現出不知所措。
孩子帶著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卻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麼處理。
這個時候,他們會出自本能地保護自己,很可能會因此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措施,從而把本想處理好的事情給辦壞了,甚至傷害了他人。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分析原因,幫助或指引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
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從心眼兒里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孩子,認為永遠也改不好了。
這樣一來,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無端地被父母定性為壞孩子,一個個壞孩子真的就誕生了。
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兒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時代。
成人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正確地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去犯一些錯誤。
孩子犯錯並不是件壞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
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成人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地教育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後不犯同樣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當兒童因為無知犯錯的時候,成人切忌輕易給他們下定義,比如覺得他的品性有問題而輕易放棄對他的教育。
父母應該恪守自己的職責,認真地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其犯錯誤的根源在那裡,犯這樣的錯誤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對他有什麼樣的危害性等。
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後,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儘量心平氣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慢慢地,孩子學會了做人與做事,也能夠健康自信地成長了。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但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置之不理;但也不能時刻規範兒童的言行,決不允許孩子犯錯。
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成人不要忽視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兒童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尊重,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會激勵孩子成長,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當孩子犯錯之後,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惶恐,如果成人在此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誠懇的提醒、有效的點撥,孩子便會發自內心的熱愛父母,喜歡向父母傾訴生活或學習上的快樂和憂愁,喜歡和父母協作努力,爭取成功。
融洽親子關係,會孕育出巨大的教育親合力。
此外,成人之間發生衝突或矛盾的時候,切莫影響到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扭打、摔東西等,更不要盲目地把怒氣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其大打出手或是惡語中傷。
這麼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給他造成伴隨他一生的心理陰影。
孩子身心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這規律包括發展的不平衡性、順序性、階段性及差異性等。
父母應首先尊重這些規律,關注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所產生的量和質的變化,不斷地啟發、誘導、鼓勵他們開掘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能。
同時,還要認識到,孩子作為發展的人,還是不成熟的人,不能要求他十全十美,對他求全責備,要鼓勵他從缺陷與矛盾中找到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把孩子作為一個發展的人對待,就要理解他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他犯錯誤,使他明白失敗僅僅是一個過程,一個從學習到最終成功的過程,讓他徹底放下「怕錯誤」的包袱。
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的激發孩子想像和創造的激情,使其不斷進步和發展。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
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
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其失敗後獲得的認知的滿足感,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從而確立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著想的現代育人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民主、寬鬆、和諧的成長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完善自我的能力,而這些正是孩子成才必備的也是最基準的條件。
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父母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俎代包,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棍棒相加。
只要有利於他們思維的創新,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該允許並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
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於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父母要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個性很強、易犯錯誤的孩子充滿信心。
也只有父母首先充滿信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父母應該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生活。
你總是不願意放手
憑什麼要求孩子有主見
古語有言:「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沒人能否定這份愛的深沉,卻少有父母能走出一種邏輯誤區——「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我對這個社會的理解比你要透徹得多,你沒什麼社會經歷,許多事一定看不透,選不對,做不好,所以我替你做的任何決定都是為了你好,不會讓你走彎路。
」
殊不知這種「為了你好」的思想,就像一個用愛做成的繭,把孩子緊緊地捆綁起來,孩子為難的同時,許多明明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變得放不開也做不好。
這種不願放手的父母之愛,會不斷壓制孩子的內心,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變得沒主見,或者失去自己掌握命運的能力。
有些子女可能會因此而倍感壓力,一旦決心掙脫這種愛之捆綁,開始跟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又會使父母陷入擔憂的泥淖。
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地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
父母和孩子原本就是不同的個體,孩子總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的視線獨立生活,而真正的愛,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教給他如何獨立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在孩子有能力離開家庭庇護,獨立生活的時候,適時退出。
先做到有技巧地干預
才能夠更安心地放手
有不少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段,自然會做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而一旦有些事看似超出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父母便總是不能放心讓孩子自己去完成,所以乾脆凡事都替他解決做主。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
當然放手不能一蹴而就,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而一味撒手不管,同樣可能造成很多問題。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有技巧地培養孩子的能力,將來才能更安心地放手。
1、教會孩子生活小技能,從小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比如自己穿衣繫鞋帶;吃過飯的碗筷主動放到廚房洗碗池裡;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學著洗小件的衣物;做完作業自己認真檢查等。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最開始孩子可能做的並不好,但家長讓孩子自己試著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是孩子慢慢掌握生活技能的時刻,當孩子能把這些小事情越做越好,才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事情。
2、教會孩子處理問題,讓孩子樹立責任感,而不是萬事依賴父母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問題,應該試著讓孩子自己來解決,亦或者讓孩子對於某件事,自己來做決定。
一方面,家長不可能每時每刻守在孩子身邊,當孩子處在家長目不所及的地方,不會處理問題的孩子,本身就已經吃虧了。
另一方面,當孩子做出某種決定或產生某種行為的同時,伴隨著他的,是責任的到來。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好過讓孩子遇事喊爸媽。
3、給孩子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
大人有時候會覺得,小孩子的觀點並不重要,所以時常會忽略孩子仰起頭對你認真說過的話,然而,傾聽孩子的童言稚語,同樣是養成孩子自主性格的關鍵因素。
當你忽略孩子的話語那一刻起,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得觀念就是,「我的想法並不重要」或者是「到頭來還會是家長為我做主」。
久而久之,孩子將會變得沒有主見。
所以,當孩子針對某事發表自己觀點,或直接向家長表達自己某些想法時,家長要及時關注並認真聆聽;當孩子的想法積極正面時,家長要給予鼓勵;當孩子的想法並不那么正確時,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扭轉思想。
讓孩子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家長們學會這幾點,並做到儘早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事,能做到什麼程度,孩子自然會更自立更自信。
曾有一段話:「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
作為父母,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上的困境與難題,並讓這個相信成為一種「祝福」,孩子也會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祝福而蒙福。
相反,如果父母老是擔心孩子不能在社會生活中照顧好自己,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會變成可怕的咒語。
愛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免受不必要的傷害。
但愛的方式,絕對不是成為孩子人生的「導演」,而是要試著接受一個現實——自己只是孩子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配角」。
父母沒必要為孩子設計生活的每一個情節該怎樣發展,只要在孩子成功起飛的時刻,為他鼓掌歡呼,在孩子受挫折翼的時候,幫孩子擦拭傷口,並鼓勵他再次起飛。
精彩的人生,最終要靠孩子自己主演。
一對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我們...
父母事事包辦 孩子長大會怎樣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家長雖然意識到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的去做一些事情,但真到了孩子自己做的時候,家長又會因種種原因覺得孩子做不好,而忍不住就代替孩子去做。這種包辦一切的結果只會造成孩子的懶惰和自私。可...
孩子容易犯錯,家長該如何做,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了,果斷轉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於是,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