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關注與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的重要關聯,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聊爸-詹晶明】

說到孩子的獨立性,就得從孩子依戀母親開始講起。

孩子一周歲之後,幾乎都逐步發展成為了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

一會就要媽媽抱;一會就要牽著媽媽;一會就在喊「媽媽,媽媽你過來!」;一會就能停下任何正開心的事情,哭著問「媽媽在哪?」……

媽媽從此時開始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煩惱,是嗎?不過,不要急。

孩子一刻都離不開媽媽的這種依戀,其實時間不會很長的,因為,這種依戀的本質是孩子準備獨立,準備與母親分離的起點。

聽起來真的很不錯,我估計很多母親會放鬆一些。

但也會有些母親會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從一歲開始粘我,現在都快四歲了,還是很粘,幼兒園都不願意去,去哪裡都要我跟著才好呢?

嗯,這個疑問很有趣——孩子的獨立性是生長性的自然需求,還是社會性的培養結果呢?關於這一點,目前的幼兒心理學在學術上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更多的兒童教育學家發現——

兒童教育家發現

恰當的教育會讓孩子更早學會獨立、習慣獨立,到真正地獨立起來。

怎樣才是恰當的教育呢?

媽媽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關於這一點,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從心底里毫無雜念的存在的,所以當母親離開孩子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會哭,繼而採取對媽媽的視頻不理不睬,最後,當確認媽媽真的回到了自己身邊之後,就更粘著媽媽,一步也不願意從媽媽身邊挪開……等行為,十分肯定地向媽媽宣示了他的這一觀點。

但是對於有些媽媽來說,她認為孩子在奶奶身邊,在姥爺身邊,在其他親友的身邊都是安全,完全沒有任何危險,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並不是由媽媽一個人來承擔的呀。

很明顯,這樣的想法,是結果主義的認知方式,可是我們的孩子的成長,卻完全是依賴感知情緒來發展的。

所以,媽媽的笑容,媽媽的擁抱,媽媽的目光,對於孩子來說,是整個世界的面貌。

當媽媽確認和接受自己對於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之後,就要開始擔當起培養孩子逐步獨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給予孩子在教育過程的歡樂氣氛和高興的情緒,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是依賴感知情緒來發展心智的了。

有個一非常好的方法,對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給我們的孩子找一個比他大一點點(一歲以內)的玩伴

孩子在觀察、模仿玩伴的過程中,會迅速地獨立起來。

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很敏感地發現自己是可以獨立從其他地方學習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學哥哥抓瓶子,比如學姐姐扭屁股,比如學哥哥姐姐鑽到桌子下面等等。

從此刻開始,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媽媽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他可以離開媽媽的視線和聲音,學習到媽媽可能都不知道的東西。

如果我們媽媽能強烈地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一些動作的進步和新的行為能力無比的驚訝的話,那將會給孩子更大的獨立性樂趣的刺激和激勵!

在孩子與玩伴一起玩耍的過程,媽媽是不能離開孩子的視線範圍的,因為,孩子會隨時回頭尋找媽媽目光的支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

每個孩子都希望,當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時候,媽媽就在身邊,這樣那個倒霉就不再嚴重了,因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給媽媽來處理了。

這也是

媽媽比爸爸更偉大的地方

當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為之後,會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內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於是,孩子就會嘗試離媽媽遠一點——有的孩子開始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過來,你不要進來這裡呀!」——而其實,孩子的表達就是這麼準確,意思是:

媽媽你在這裡不要動

等我吧

我試試走遠一點

所以,媽媽要讀懂孩子開始拒絕我們的話,不是不要我們了,而是他想嘗試自己究竟能走多遠?能有多獨立?此時,我們親愛的媽媽,不能因為孩子說不要我們跟著,不要進去,就離開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則,我們的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就會終止在這裡,而產生「獨立」會引發「媽媽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緒哦!

我究竟能走多遠?

這是一個帶有非常強烈挑戰性的問題,它是和孩子發現新的樂趣一樣具有誘惑力和冒險性的刺激。

孩子的獨立性,就是這麼從開始疏遠母親的目光開始的——請分辨清楚:是疏遠媽媽的目光,而不是疏遠媽媽哦!

孩子到四、五歲的時候,就會產生這些強烈的願望,他們希望除了在自己家裡吃飯,還希望能到別人家裡去吃飯,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裡去睡覺,對於能在小朋友家裡睡覺,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興奮的。

孩子此時在下意識里很希望能證明一件事情——

如果沒有你

我也同樣是可以的

儘管,很多時候,孩子第一次去別人家睡覺,最終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發現真的媽媽不在身邊,會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點天亮,可以一起來就回家。

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會在見到媽媽的那一刻,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無比的強大和自信的。

因此,親愛的媽媽們,你們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獨立在外過夜後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讓孩子早早地見到你,孩子見到了你,他的獨立冒險就圓滿了,自信就可以開始爆棚了!所以,他會做出嫌棄你的樣子,但心裡卻非常非常地滿足,非常非常的充滿了愛和安全感。

這是培養孩子獲得獨立性的心理建設關鍵哦!

再接下來,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遊戲了。

親愛的媽媽們,要多多觀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來的時間有多長,躲藏自己的時間越長,說明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強,越有自信心回到媽媽的身邊,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強——我自己一個人絕對可以應付這些了!哇塞,太厲害了吧?這就是開始訓練我們的孩子習慣獨立了。

幼兒心理學專家認為:

孩子與母親的目光交流是為了消除空間的距離。

也就是只要有母親的目光在,孩子就覺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遠。

對於很多母親來說,孩子成長到了這一步,會令到她們擔憂——媽媽們會在潛意識裡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們了。

他們不再完全依賴媽媽了,孩子在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放手的時候,先跑了出去。

媽媽們的這個潛意識感知,其實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為,媽媽們,當然也包括爸爸們,好不容易確認和接受了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麼這麼快就變了呢?

緊接著,我們的潛意識就開始受到了這個情緒的深度影響,於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還沒有長大,怎麼可以自己去處理,和決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錯,怎麼辦?尤其是犯了大錯,不可扭轉的錯誤呢?……這些句子將激發我們的媽媽和爸爸,保持極高的警惕性,開始展開雙臂準備緊緊地捆住我們的孩子了!

孩子的獨立性發展

就這樣開始被控制住了

說到這裡,我也基本上講完了關於母親的關注與孩子獨立性培養的這個話題。

在最後結束的時候,簡單的說一個案例故事——

有位媽媽,是職業教師,非常非常地愛自己的孩子,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守護著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隨著孩子的讀書,去了孩子上學的學校做老師;當孩子升學到了初中,她也跟隨著調動到了孩子就讀的中學做老師。

這位媽媽,是一位很優秀的老師,她的很多學生都愛她,特別樂意與她在一起,跟她說各種心裡話,她教學的能力和班級的成績都是很優秀的。

學生們愛她,親近她,甚至超過了與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卻不想與她在一起,她很困擾,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們與老師在一起,是獨立於自己父母的,有一種令人興奮的獨立快感,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裡,孩子學習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識,認知到了父母從未談起的新奇等;

孩子與做老師的母親在一起,雖然從知識的傳遞和認知世界的角度、寬度來說,都是與那些學生們沒有太多差異的,但卻失去了最大樂趣——獨立快感。

我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正確且豐富的知識,或者令人羨慕的優秀學業,他們還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獨立成長的感受,享受自我價值和能力彰顯的快感!尤其,當他們覺得父母都是對的時候,更需要證明自己也是對的,自己也可以是對的的肯定和驕傲感。

孩子為了想逃離一直陪伴的母親,甚至不願意去上學了。

但孩子不願意告訴媽媽這些,或者她也不能確認這樣的理由是不是媽媽可以接受,或者媽媽會不會傷心?她深知媽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過,媽媽的陪伴曾經給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愛她的媽媽,她也有不願疏遠媽媽,但終究,她還是希望媽媽能理解她這麼複雜的情感糾結,不要再追問她,也不要生她的氣,不要誤會她。

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自己讀書的學校工作了;如果媽媽能接受讓自己有個獨立和自由的空間,並還是會和過去一樣的關愛她的話;如果媽媽不在窮追不捨地讓自己說出媽媽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的話;如果媽媽可以給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話,我會成長為媽媽最期望的樣子,因為我也知道,媽媽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樣子與我自己的想法其實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

我想這位媽媽會看到這段文字的,我也必須承認,這段話不算是在講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

總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和孩子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孩子會過於依戀媽媽?

果果快3歲了,家人準備送他去幼兒園。可是這個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吃飯媽媽不餵他就不吃,吃喝拉撒刷牙洗臉穿鞋,媽媽不伸手,他就一直等著。果果還有個習慣,只要媽媽在家,絕對不用別人,這要是上學,可怎麼...

寶寶很粘媽媽,誰都不要!

在某一個時刻,媽媽們可能會發現:寶寶突然變得十分粘人了,炒菜要抱著、吃飯要看著、有時候上廁所都要跟著,一看不到媽媽就開始嚎啕大哭,不管家裡人怎麼哄都沒用。只要看到媽媽,就會不斷往懷裡撲,孩子這是...

全職媽媽 vs 全托幼兒園

沒打算生孩子時,總有人慫恿我們:「你們倆還不快點兒生?你們的孩子肯定又漂亮又聰明!」懷孕期間,幾乎所有的人都很堅決地預測:「你們的孩子肯定又漂亮又聰明!」Sam出生後,每一個見到他的人都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