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難以溝通?其實是你不會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矛盾多由於表達不準確產生

前些天去接先生,他剛拿到駕駛證,讓我下班後陪他練車。

導航到產業園北門,我給他打電話:"下來吧,我就在上次放你下來的路口。

"我想當然地以為他會知道是哪個門,因為上個周末才送過他來公司,就是停在北門的。

誰知等了很久他還沒到,一會,電話來了:"你到底在哪裡?"一股怨氣。

我才意識到他走錯門口了,趕緊解釋了半天。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因為溝通不暢,他常常生我的氣。

每次他一生氣時,我也毫不示弱,責怪他為什麼跟我沒有一點默契。

想起前兩天繪本學堂發布的一篇文章——《劍橋告訴我,語言和寫作的力量》,是劍橋大學留學博士濮實寫的,他提到在劍橋最大的收穫就是接觸到一些治學嚴謹的人,他最敬重其中一位作家,跟他接觸過程中作者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語言的準確性。

比如,去植物園散步,他可以邊走邊告訴我們路邊的植物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氣味或者怎樣辨別。

每次提到某個信息,他都一定會拿出本子來記。

他在描述東西的時候很少用「這個」「那個」「這邊」「那邊」「不遠」之類的代詞,因此他說話很少有歧義。

甚至在蛋糕店裡看到不認識名字的蛋糕他都會問清楚它叫什麼,怎樣拼寫。

親身遇到這麼一位作家,我才看到了什麼叫下功夫,才明白了什麼叫良好的學習習慣。

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

就我和先生的這一次溝通來看,無疑是失敗的。

即使他的態度不好,但是源頭還是因為我的語言表達欠缺準確。

如果我當時能夠準確地告訴他,我就在產業園的北門口路邊等你,也許就不會造成誤會。

從這件事中我又聯想到以前跟先生發生過的多次矛盾,其實大多是因為我們的語言表達不準確引起的。

比如,先生最近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我很希望他能偶爾放下工作,陪孩子玩玩,陪我聊聊天。

然而等他回到家之後,我對他說的話卻成了抱怨:「你總是那麼晚才回家。

」說這話時,我的潛台詞是:「我很想你,我希望你能早點回家陪我。

」可是在先生看來,這句話很刺耳:「我每天工作累得半死,回到家還要受你的抱怨。

」於是一頓爭吵不免發生。

02

正確地表達是溝通的開始

我發現,在生活中,與親人、朋友溝通時,其實我常常會在心裡有一個預期,認為他們應該能理解我,於是說話時往往就不注意語氣和表達的準確性,誤會甚至爭吵就此產生。

先生在這一方面也好不了哪去。

有一天晚上,先生回到家,看了一眼地板就沒好氣說:「地也不拖一下,髒兮兮的。

」我正在陪孩子玩,聽到他說話的語氣,心裡也不舒服:「我這不是在陪小寶玩嘛,再說了,我覺得這地板不髒啊!」「這還不髒,你去XX家看看什麼叫乾淨!」我一下子怒了:你這不是明擺著嫌我懶嗎?我下班回到家還要陪孩子玩,已經夠累的了,還拿我與那個XX家的來對比!於是又是一頓爭吵。

後來我想,先生本來是愛乾淨愛整潔的人,也許那天晚上他本來想表達的是:我工作很累了,我想回來看到一個乾淨整潔的家。

如果他當時能客觀地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不做任何評價,那我肯定會很樂意地開始收拾房子。

可是他的語言表達卻讓我感覺受到了攻擊,於是我本能地跟他進行了對抗。

正確地表達自己是與別人溝通的開始。

我們常常覺得別人難以溝通,卻很少反省是不是自己不會說話。

不僅在親密關係中如此,在親子關係中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有一次,孩子把家裡所有的玩具車都擺在地上玩開車的遊戲,玩膩了之後就去看iPad,我看到地上亂七八糟的很生氣,就大聲吼他:「你又不收拾玩具!」他無動於衷。

我又大聲說了幾句,他還是不動。

我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換了一種語氣:「寶寶,地上亂七八糟的,我看到很煩,請你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他終於開口說話了:「好吧,不過媽媽你跟我一起收好嗎?」

孩子過敏性鼻炎,經常感覺鼻子一癢,就拿手指去摳。

先生很反感別人拿手摳鼻子,於是每次他都帶著厭惡和嘲諷的語氣說:噁心死了!走開走開,我不喜歡髒兮兮的寶寶!然而這樣的表達除了引起孩子的反抗外(先生越是這樣說,孩子越是摳得厲害,還故意拿摳過鼻子的手去摸先生),對孩子改變這個壞習慣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這兩件事中,我和先生對孩子一開始的表達完全是抱怨、發脾氣,孩子不聽也是出於人的本能。

試想,大人在面對別人的抱怨時不是選擇反擊就是選擇屏蔽,孩子不也如此嗎?

很多媽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可是我們又反省過自己對孩子有好好說話嗎?

03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

有一次,孩子與先生發生衝突,孩子大聲對他爸說:「你走開,你不是這個家的,這裡只是你的旅館!」我和先生都很驚訝一個不到4歲的孩子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後來我想了半天,覺得他肯定是受到了我的影響。

記得孩子3歲多時,有一天晚上,我和先生吵架,起因是先生工作很忙,經常早出晚歸,而我帶孩子很累,希望他能早點回家陪陪孩子和我,但是我當時是用抱怨的語氣說的:「你就沒有多少時間在家,晚上你回來的時候我們已經睡著了,早上我們醒來了你又已經上班去了,這家就好像你的旅館一樣。

」當時孩子還小,我和先生以為他什麼都不懂,吵架從來不避開他。

誰知近一年過去了,他竟然把我說過的話複述了一遍。

可見孩子真是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周圍的一切。

有段時間,孩子渴了餓了就大喊「渴渴渴」「餓餓餓」,一開始我會馬上去給他倒水、拿好吃的,後來我意識到這樣是在縱容他。

於是我開始不理他,他叫得更大聲了,我就跟他開玩笑:「是誰渴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表達不清,於是不再大叫,低聲說:「媽媽,我渴了。

」「哦,我知道了。

你需要我做點什麼呢?」「我想你幫我倒杯水。

」「好的,寶貝。

不過我希望你能把剛才的話連起來有禮貌地再說一遍:媽媽,我渴了,請你幫我倒杯水。

」他很樂意地重述了一遍,我也就馬上去給他倒水。

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其實很大原因在於這些孩子沒有學會如何正確地請求幫助。

在家裡,只要孩子一喊渴一喊餓,就有父母或老人把水把飯端到面前,漸漸地孩子以為這樣的表達方式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當孩子走入社會之後,不再是人群的中心,如果孩子仍然以這樣自我為中心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肯定是沒人理的。

試想,在幼兒園,有兩個小朋友上完廁所之後都穿不上褲子,一個大喊:「穿不上!穿不上!」一個在說:「老師,我的褲子穿不上,請你幫我好嗎?」老師會更願意幫助哪個孩子呢?

因此,作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不僅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還要注意自己的行動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04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由此我想起《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到的跟孩子有效的溝通主要有四個步驟(其實也適合與所有的人溝通):

首先是用簡短的語句將事實準確客觀地描述出來。

(注意「簡短」、「準確」、「客觀」)

例1:孩子忘記關水龍頭,澡盆里的水快溢出來了。

對此,很多媽媽的做法是大聲吼叫:「你太不負責任了!老是忘記關水龍頭,你要我們家發大水嗎?」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指責孩子「不負責任」,而是就事論事地告訴孩子:「我看到水快滿了。

例2:孩子隨手把蘋果核放在床上。

媽媽不要對孩子說:「真噁心!這裡簡直像豬圈一樣!」而是簡單地提示孩子:「蘋果核應該扔到垃圾桶里。

」注意保持溫柔而堅定的語氣。

例3:孩子上完廁所,忘了關燈。

媽媽不要跟孩子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關燈。

」而是簡單地描述一個事實:「廁所的燈還開著呢。

第二是以「我」為中心,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可以的話,再進一步表達自己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

比如之前我先生在看到地板髒兮兮的時候,如果能夠以"我"作為主語表達,比如"看到地板髒兮兮的,我心情很不好",然而進一步明確原因"因為我個人是很注重環境的乾淨整潔的",那我肯定馬上會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而且會很樂意地馬上去做。

例4:孩子打斷我們說話,不要馬上評價孩子「真沒禮貌」,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我會覺得不高興!」

第三是不要抱怨或評價,而是提出具體的請求或解決辦法。

比如看到孩子摳鼻子時,像我先生那樣直接說他是髒孩子,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強化了孩子的行為,結果,孩子摳鼻子的頻率更高了。

後來我們想了一些辦法,首先我們告訴他摳鼻子帶來的後果可能是破壞鼻粘膜,導致鼻子更容易過敏發癢,孩子當時表示明白,但是鼻子一癢起來再跟他講道理根本是沒用的,我再次看到他摳鼻子後也不再說話,直接就拿開他的手,遞給他一張紙巾,教他捏著紙巾去通鼻子。

後來,我還帶他去看了耳鼻喉科醫生,醫生開了一瓶生理鹽水,我就每天堅持給他噴兩三次。

漸漸地,他的鼻子沒那麼癢了,摳鼻子的頻率也小了。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身上很多問題,其實是我們沒有發現背後的原因,也沒有給提供孩子實質性的解決辦法引起的。

第四是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手勢動作等身體語言。

據研究,人與人溝通時,就影響力來看:溝通的內容只占7%,溝通的方式占38%,溝通的動作占55%。

對此我深有感觸。

我是「臉盲症」患者,認人特別差,特別是在看美劇時,我通常看了半天還會把男一號和男二號搞混,在我看來,西方人都長得一個樣。

如果一個陌生人隔半個小時再次走過我身邊,我可能還是會認不出他來。

就算要我描述一位身邊熟悉的朋友的外貌,比如眼睛大還是小,鼻子高的還是塌的,臉是圓的還是方的,我也描述不出來。

而我有一個朋友,認人特彆強,即使只是看過一次別人的大頭照,她也能在人群中找出他來。

我一開始也很疑惑,後來漸漸了解到人的大腦結構是有差異的。

那我是靠什麼來記住一個人的呢?後來我發現,只要我跟一個人說過話,那我下次再遇到他時我多半就會認出來,原來我是憑一個人說話時聲音、語氣、手勢還有走路的姿態來識別人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會經常發現,與人溝通時的具體內容我都不記得了,但是對方在說話時的語氣和動作卻還留在我的腦海里,這些才是構成此人在我心目中印象的最重要因素。

前面三點我們談的都是占比38%的方式、技巧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這個可以通過訓練習得,但在溝通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占比一半以上的動作部分,這一點需要我們投入感情並不斷地反思改正。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如是否重視孩子的感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比溝通技巧更重要。

父母只有在有自我覺察、認知的前提下,認可尊重孩子,改掉不好的育兒態度和方法,摸索學習新的有效技巧,並在育兒實踐中長期堅持,才可能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與孩子好好說,目的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能理解父母、聽懂父母,並觸動、感染孩子,激發他們自身的能量,從而更好地成長。

作者:魯尼媽媽,繪本狂熱愛好者,親子閱讀實踐者,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養一個好好說話的男孩,不簡單!

1我發現,家有男孩,溝通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比如昨天我接一個電話,兒子在一旁跟表哥不停吵鬧著。我捂住電話說「你們小聲點,我要接電話。」兩個人根本就沒理我,繼續吵著。等我接完電話。把小子拉過來,揪...

今後,請這樣跟孩子說話!(8個對話原則)

每一個家庭中,親子衝突都會或多或少存在。而70%以上的親子衝突,原是父母沒把話說對,或者說,我們說出的話,有70%是無用、無效的。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專門針對此問題,再次分享簡潔明了對話孩子的一些...

以後,要和孩子這麼說話!

每一個家庭中,親子衝突都會或多或少存在。而70%以上的親子衝突,原是父母沒把話說對,或者說,我們說出的話,有70%是無用、無效的。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專門針對此問題,再次分享簡潔明了對話孩子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