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孩子|原來「小孩子」的背後有這麼多含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溫暖 有幫助 有關愛
一起學習 一起成長 一起幸福
文丨孟遷 編輯丨孫倩
許多教育人士主張「把孩子當孩子」。
孩子是不同於成人的,愛護童年獨有的天真和快樂,不要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去要求,這都是必要的。
其實,「把孩子當孩子」是指的「莫把孩子當成人」,而我現在要強調的是,固然不能把孩子看作成人,但是孩子也是人,一定要把孩子當作「人」來對待。
那麼,「孩子」和「人」有什麼區別嗎?我們難道沒有把孩子當「人」看嗎?這就需要我們靜心思量一下了。
先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A、「小孩子,除了玩還知道什麼。
」
B、「小孩就愛瞎倒騰」
C、「一個小孩子家,想怎樣就怎樣,那還行!」
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麼亂。
」
E、「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
F、「大人的事,小孩子別管!」
G、「小孩子嘛,哭一會兒,鬧一會兒也就過去了!」
H、 「孩子們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而且,還有許多不能用典型的語言來列舉,但是依然在父母的意識中存在。
您說過類似的話嗎?當我把這些話集中的呈現給您,您有什麼感想呢?
其實,「孩子」背後是有諸多含義的。
首先,孩子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遠不成熟,我們在無形中很容易給以輕視和限制。
台灣作家三毛說過一句話:「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麼。
」
其實,小孩子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我們會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是因為我們對孩子懂得太少了。
以為孩子什麼也不懂,孩子在我們眼裡就是「除了玩還知道什麼」、「就愛瞎倒騰」。
對於孩子來講,是沒有「學」和「玩」的區別的,他們從遊戲中獲得了快樂,從探索和嘗試中發現事物的不同和世界的奇妙,他們象科學家一樣進行著各種「實驗」,他們興趣的廣泛和各種嚮往與衝動是他們生命活力的表現。
一個孩子不愛玩,一點也不「倒騰」,倒是最令人擔憂的。
與此同時,他們從遊戲中發展了自己的心理,他們學會與別人合作,確認自己在同齡人群眾的角色,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他們從玩中發現和完善自己的性格。
童年缺少嘗試或者嘗試得不到支持,對於孩子的一生損失是很大的。
不僅妨礙孩子在智力和生理上的健康發展,而且會對孩子主動性、自主性以及開放性等必要素質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其次,因為孩子還小,所以,我們覺得「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子別管!」「小孩子嘛,哭一會兒,鬧一會兒也就過去了!」「孩子們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誠然,大人的事有太多孩子還不懂,但是,我認為把孩子完全的隔離在成人生活之外並非明智之舉,雖然孩子很少能給予我們實質意義上的幫助,但是,了解和參與成人生活,對孩子的成長卻有非凡的意義。
我有好幾個做生意的朋友,他們自己十分辛苦時常心力交瘁,但是,他們絲毫不讓孩子知曉,只讓孩子來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結果孩子養尊處優,什麼都不在乎,一點進取心和責任心都沒有。
他們希望自己承擔生活的艱辛和不如意,只讓孩子品嘗生活的快樂,可是他們錯了,孩子既不快樂又沒有出息。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艱辛,至少讓孩子懂得珍惜,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則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如果用把自己的經歷作為激勵孩子上進的材料,那麼孩子將由此產生很大的變化。
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處境都有它的意義。
即便是高幹、巨賈,讓孩子了解自己今天的成就何以得來,讓孩子擺正家庭和他自己的關係,明確對他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一種可取的教育方法。
儘可能讓孩子參與成人的生活,凡事儘可能的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實在好處多多。
其一讓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其二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其三可以讓孩子更快的社會化。
讓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這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美國前柯林頓曾經在它的回憶錄中說:「外祖父母和母親總是讓我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我對他們有多重要。
多數兒童只要有一個人給他們這種感覺就足以唐他們健康成長,而我則擁有三個。
」讓孩子參與自己的生活決策,更容易形成親密、融洽的親子關係。
因為它讓孩子感覺到,他了解父母,父母需要他。
對於第三個方面的好處,或許需要多解釋一下。
成人世界是比較複雜的,並非絕對純凈,也有許多利害關係、甚至醜惡的東西在裡面。
但是真正的成熟既不是幼稚的天真,也不是世故,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則,如何面對世俗和利益。
讓孩子處於「純凈」的虛擬的真善美世界裡,只能讓孩子在面對真實的現實的時候不知所措,甚至付出本可以避免的代價。
(摘自《天才與俗物》)。
讓孩子了解真實的社會,並不妨礙孩子善良,只會增加他們生存的經驗,促使他們真正的成熟。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提倡所有的事情都和孩子商量,而且,與孩子探討的事情,應該參照孩子的年齡和認知能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小,而把孩子的事情和相關的情緒看得太輕,不要認為「小孩子嘛,哭一會兒,鬧一會兒也就過去了!」「孩子們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許多事情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小事一樁,可對於孩子來講卻「不得了」。
但是,孩子是通過自己的感受來發展自己的,三歲之前的孩子哭一下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如果總是哭鬧得不到應有的照料和呼應,孩子就會產生憂鬱的傾向,七八歲的孩子一次合理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父母覺得沒什麼,但是假如能夠滿足孩子,那麼孩子就很長時間都處在積極的幸福感中。
總之,孩子的願望、好奇心,孩子興沖沖提出的建議,孩子向我們展示他們的進步和成果時的興高采烈,孩子對我們的傾訴和抱怨等都應該受到我們應有的重視。
重視孩子心理感受、內心體驗,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則,就難免造成對孩子不易預測的傷害。
總之,固然孩子尚未成年,但是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尚小而去輕視和限制,需要重視他們的感受和成長變化,尊重他們的人格。
至於一些父母,無視孩子的興趣、喜好,隨便侵犯孩子的隱私和空間,干預孩子對生活道路、終生伴侶的選擇,不僅不懂得教育,而且是對孩子人權的侵犯。
文章摘自《做好父母這件事》
【往期推薦】
【學習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介紹
孩子常見的那些煩惱 你了解過嗎?
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叫《少年維特之煩惱》,可見孩子的成長之中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煩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對孩子成長路上的煩惱不必過於擔心,卻也不能置之不理,應該多加關注孩...
孩子「幫倒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
據專家研究發現,3-6歲的孩子喜歡當家長的「小幫手」,喜歡在爸爸媽媽幹活的時候出力,雖然大多數時候,孩子都是在「幫倒忙」。家長不要去責怪孩子總愛幫倒忙,不管怎麼說,他們的初心是好的,家長如果過分...
你知道嗎?孩子問題多與父母的行為密不可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種種行為動作,還在總是能簡單的模仿出雷同的影像。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有許多地方都遺傳和複製了父母的特徵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運用良好的...
「說我叛逆,嫌我丟臉,可是你懂我嗎?」孩子的心聲讓所有家長淚崩!
父母面對叛逆期孩子最大的痛苦,在於父母想幫孩子卻幫不上。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孩子不會與父母商量,而是固執己見,讓父母丟臉,沒有得到理應的尊重。
當孩子問你「媽媽你怎麼啦?」你是怎麼回答的?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孩子問,「媽媽怎麼啦?爸爸怎麼不高興啦?」很多家長這樣回答,「沒有不高興」,或者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你注意到孩子那一臉失望了嗎?
最傷孩子的幾句話,尤其是第三句,家長一定要嘴下留情!
很多人以為「罵」是「教育」,「罵」可以讓孩子長記性,實際上在責備、謾罵、被嫌棄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需要花很多的心理能量,來修復自己的傷。當別的孩子都元氣滿滿地去探索世界時,受傷的孩子可能還躲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