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裡的這四個「小問題」,卻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魯道夫·德萊克是國外著名的精神病專家,一生著作等身。
其人除了在精神病學上有很大成就,在兒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也頗有建樹。
其中,他提出的兒童「四類行為」常常被家長忽略,卻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小的影響。
可能對您孩子的教育極具參考作用。
需注意,「四類行為」不是並列的,而是因前面行為的發生而引起其後的連鎖反應。
他歸納出:
第一類行為是指孩子身上的「人來瘋」。
無論多小的孩子,他的思想總在活動中(孩子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產生的行為)。
比如餓了想吃、尿了想換尿布、寂寞時想讓大人抱他、陪他玩……於是,從這一目的出發,他會做出相應的表現(嬰幼兒多用哭來表現,目的就是引起大人的關注)。
父母如果因此特別留意孩子,那麼日後孩子可能會再以相同的行為來求得注意;
如果父母用打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這可能會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有些孩子覺得,即使得到的是負向的關注,也比被忽視好。
如此下去就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針對孩子如上表現,大人應主動了解給予正確的心理撫慰,絕不能消極對待孩子的哭鬧,要積極引導孩子,比如給孩子看圖片、聽音樂……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類行為是關於孩子的「權利慾」。
這就是大人不能正確對待第一類行為,總是順著孩子,孩子心理上出現的「不良反應」——這就是孩子嬌慣出毛病的原因。
孩子逐漸大了,特別是三歲以後,孩子的自然意識增強,很多事都想按自己的意思辦,甚至想支配大人。
於是,有些孩子開始 「尋求權力」。
因為,如果父母縱容孩子,孩子日後會變本加厲,如果父母嚴格控制孩子,孩子會覺得無力反抗,他們可能會放棄個人意願,轉向第三類行為。
在這場父母與孩子的「對峙」中,你有政策、他有對策」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
第三類行為,那就是「報復」。
家長如果持續與孩子硬性「對著幹」,
孩子就會因逆反心理而產生第三類行為——「報復」。
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被拒絕和被排斥的,只有當他們傷害別人,以負面和令人反感的行為出現時,才會被「重視」。
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會覺得受到傷害,認為應當懲罰孩子,但這可能會使孩子尋找更激烈的手段來反擊。
如果孩子再次受到了挫敗,他可能會以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來尋求他人的原諒與同情。
第四類行為,也是最壞結果,「無盡」逃避。
回到第二條,假設家長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雖然孩子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報復行為。
當然,後果對孩子是不好的。
但是,如果家長針鋒相對的向孩子硬性施壓,孩子就會產生第四類行為:產生怯懦、或其它扭曲的心理,這些孩子往往用「我沒有辦法」或是「我無能為力」來保護自己,使別人不再對他存有希望,他們用「逃避」來省去責備與不安。
顯然,這種後果更為不好。
魯道夫·德萊克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家長能有預見的給孩子以引導是必要的。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在沒有危害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承受後果。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孩子都會在自然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教育,從而改變自己。
能培養一個有擔當的好孩子,向來是一個優秀家長的標杆。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歡迎關注育兒微信公眾號:jxhuiben (長按複製) 每天分享親子閱讀、育兒知識,家庭教育,兒童教育等,做合格父母!
如何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
優兒問答(本文源自優兒學堂問答後台內容整理)1家長: 老師,請問下六七歲兒童是不是有個逆反期?我家孩子馬上7歲,感覺最近教育起來有點費勁?優兒學堂:您的覺察還是非常敏銳的。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
足夠尊重適度罰,對症下藥治假話
代表案例嘉嘉是小學二年級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常常拿著自己兜里的五角錢,跑著交給老師,說是自己在操場上撿到的。次數多了,老師跟嘉嘉交流,才發現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可能為了得到...
孩子一生僅有的3次叛逆,父母需要認真對待
育兒路上父母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很多父母都會頭疼孩子的「叛逆」問題。而其實叛逆並非是大家所想的貶義詞,只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思想行為沒有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執行。而這段時期大...
父母陪睡時間過長易引發性早熟?
父母似乎都盼著孩子快快長大,但事實可能並不盡如人意。現在10歲孩子的體徵和行為方式已經相當於過去15歲的少年。也就是說,孩子整整早熟了5歲。看到這條消息,粑粑麻麻們都會倒吸一口氣!有些孩子到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