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聽了五百首兒歌后,我發現了一個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了大聖之後,我就開啟了全職在家寫(帶)作(娃)之路,每次有人好奇地問:斑馬你是不是就是每天在家寫東西啊?我都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他們,不不不,我的正職是陪孩子聽兒歌。
比如一首【拔蘿蔔】,我每天也就陪大聖聽個百八十遍吧。
家裡有個好朋友送的大象搖籃,象耳朵一捏就會源源不斷放兒歌,裡面的曲庫已經翻來覆去放爛了,以至於【魯冰花】的旋律剛一響起,大聖就會激動地喊:媽媽!媽媽!
在陪大聖聽了五百多首兒歌后,我們發現有點不對勁了,很多兒歌都是讚美媽媽的,卻鮮少提到爸爸。
這件事最開始還是老笨先發現的。
有一天,我在寫稿,他陪兒子聽歌,聽著聽著突然幽幽地說了一句:「怎麼全是媽媽,爸爸去哪了?」
我一愣:啥?
老笨於是坐到地上開始給我掰扯:
「你看啊,剛才你聽的那幾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是誇你自己的吧,『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那裡找』,他爸就不能姓福?還有那首《魯冰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憑啥不想他爸?哦,對了,還有那首《小兔乖乖》,什麼『媽媽沒回來,誰叫也不開』,怎麼個意思,爸爸還開不開門了唄?都是關於媽媽的歌,太不公平了,爸爸去哪兒了?」
此時此刻,手機里傳來「我有一個好爸爸」,我興奮地說,「你看……」,話音未落,小朋友接著唱到「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害怕……」
老笨一臉得意地看著我,表情活像是一個抓到了作弊學生的監考老師,嘴裡還念念有詞,「好不容易聽到一個,結果還是說爸爸打罵孩子的,當這個爸爸的孩子怎麼這麼慘啊,這難道不是罵人麼,赤裸裸的偏見啊……」
經歷這次小風波,我發現爸爸的確在兒歌中的存在感低了一些,大多數都是誇讚媽媽的。
不僅是兒歌,連繪本、動畫片里也是如此,搞得孩子們個個都是「留守兒童」。
比如《小馬過河》,一開頭就交待了小馬和媽媽一起生活,遇到問題也是問媽媽;《小兔子乖乖》里,拔蘿蔔、采蘑菇,自始至終都是兔媽媽在幹活。
《三隻小豬》中,豬爸爸從未出現過。
就連小蝌蚪,千辛萬苦去找的也是媽媽,寶蓮燈更是一場感天動地的尋母記……
難道這些主人公都是單體繁殖出來的嗎?!!
有個朋友就曾和我吐槽過,說現在的繪本太奇葩了,他給孩子講三隻小豬的故事,孩子別的不聽,每次都揪著他問,爸爸,為什麼三隻小豬沒有爸爸啊?
這些號稱經典的兒歌、故事都有一個問題——母系情結過重,它們都在向孩子灌輸一個好媽媽的形象,溫柔、幸福、聰明、能幹,可是到了爸爸這裡,就只剩下工作忙,有力量了。
現在喪偶式育兒已經成了媽媽們口中的一個熱詞,甚至有人把它上升到了造成中國女性悲劇命運的高度上,不承擔責任,父愛缺失,做隱形人……爸爸們被吐槽的體無完膚,以至於一旦有個能夠帶娃的老爸出現,搞得就像是珍稀動物現身一樣。
拋開部分爸爸的大男子主義,這種社會共識的出現與我們一直為孩子營造的輿論環境有很大關係。
在孩子的世界裡,聽的那些兒歌,看的那些繪本和動畫片會對他們產生比較深的影響,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朦朧的三觀,他們也會對動畫片的情節進行主動模仿和代入,隨手一搜就能看到不少小孩因為模仿動畫片而造成傷害的案例。
而當兒歌、動畫片中都是以媽媽為主角時,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覺得在家裡媽媽是最重要的,爸爸是次要的,並開始習慣性的把這種意識帶入到現實世界中。
這不僅對爸爸們是一種隱性傷害,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寓教於樂雖然是好事,但是在給孩子挑選兒歌和動畫片的時候還是要有所選擇,很多被奉為經典的兒童作品流傳了很多年,其實細究起來真的不是十分適合從小給孩子聽和看。
比如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班級里有個單親孩子,每次音樂課一唱這首歌就把頭埋在桌子下面,據說這首歌曾在台灣被當做某母嬰用品廣告,後來因為抗議太多被禁掉了。
要我說活該被禁,什麼叫「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對這些失去媽媽的孩子來說真的傷害很大。
還有那部在中國孩子中特別流行的《熊出沒》,很多孩子的暴力行為都是模仿的光頭強……
正是這種社會文化的長期渲染,造成了爸爸們存在感普遍薄弱,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薰陶就是媽媽最棒,媽媽才是天經地義衝鋒在育兒的第一線,爸爸只是可有可無的打醬油角色。
事實上,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角色能替代爸爸,哪怕是媽媽。
特別是對於男孩而言,爸爸對於兒子承擔著重要的性別角色示範作用,通過對父親的觀察、模仿,兒子才能一步步對自己的性別產生認同感,形成自己的男子氣概。
所以父親角色缺席兒童作品,對於培養男孩子的責任感其實是很不利的。
當這一批聽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男孩長大,他們很難不成為媽寶男,扛起一個家庭的重擔。
說了那麼多負面的,也來聊一部正面的,真正適合推薦給孩子的動畫片,那就是【小豬佩奇】。
沒看過之前我不太明白這幾隻粉紅色的豬為什麼能在媽媽圈如此風靡,幾季看下來才發現,這部動畫片設計得真的非常有愛,佩奇不是最大的亮點,豬爸爸才是精髓所在。
無所不能的豬爸爸,愛子女,愛妻子,最重要的是他從來不發脾氣,佩奇撞壞了他辛辛苦苦種的大南瓜,爸爸也只說了一句:太好了,我們可以吃南瓜派了!
也有人說,低幼的孩子不適合這部動畫片,他們會學著小豬一家去往泥里打滾。
這一點見仁見智,但是這部動畫片里傳達出來的濃濃的親情和民主的教育理念,不止適合小朋友感受,也適合每一個大人學習借鑑。
中國也曾經有一部類似的動畫片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舊版很經典,可惜被一群「身世考據派」搞污了,沒人再聚焦父子情,原本普普通通的「隔壁老王」成了別有意味的暗示。
至於新版,嚴重脫離現實,說教味太重,缺乏孩子視角。
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才能出一部有爸爸有媽媽,有趣有情有益,真正適合一家人看的兒童作品。
最重要的是,千萬別讓爸爸從孩子的故事裡消失。
只有讓「爸爸」以正面的形象回歸到主流語境中來,媽媽才不會一個人戰鬥。
和小豬佩奇一家去公園野餐之角色扮演遊戲的好處
前段時間接觸了一個新的育兒知識,寶寶玩角色扮演遊戲的好處。這種遊戲,沒特意陪寶寶玩過。但是仔細回想一下 ,昕寶好像非常愛玩這種遊戲的。比如,她會照顧她的娃娃們,給她們洗澡、餵飯。用的詞語和語氣,...
100本世界經典繪本+《小豬佩奇》免費領!
從小到大基本上沒看過動畫片的娟姑娘,最近聽說一部動畫片特別火。火到什麼程度呢?看微信,好多微信公眾號都在推薦;看微博,好多孩子都喜歡看,尤其是黃磊老師家的小女兒。先不說大家都喜愛的黃多多有多麼優...
你以後還敢這樣買繪本嗎?繪本對孩子有多危險,你知道嗎?
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親子閱讀和學習。很多家長也是一看到推薦的好繪本就買回家。但是,給孩子看的繪本,不是應該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嗎?近十年來,童書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年銷量20多億冊,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