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入園了,針對「暴力寶寶」擔心,老師這樣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兒子二歲九個月了,今天入園,第一天上學,離開自己一整天,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進入集體生活,我有各式各樣的擔心:分離會不會給孩子帶來恐懼(哭鬧,身體不適),孩子能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和小夥伴們相處愉快,孩子會不會被人欺負或者欺負別人······
面對我的焦慮,擔心,老師這樣說:幼兒期孩子的「暴力」行為,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假象,並且與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以及初衷有密切關聯。
假象一:不能適時,適度的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
例如,小七和小朋友一起玩積木,然後小七就站起來跑到小朋友身邊從身後有力的摟著小朋友的脖子,形成了背背的姿勢,小朋友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然後,小七就很困惑的放開了小朋友,站在旁邊茫然的不知所措。
事實上,小七對小朋友的這種「暴力行為」並非毫無來由,他其實是想向小朋友表達喜愛,可由於他動作來得突然且沒有控制好力度,讓小朋友產生了誤會和害怕。
這是一種很普遍也很常見的現象,2~3歲的寶寶對自己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都還比較差,因此人們常說:寶寶打人沒輕沒重。
基於孩子這種行為的友好初衷,家長不應該一味的責備而應該教會孩子使用正確的肢體語言和小朋友們交往。
比如:當孩子有力過猛打疼你了,你要告訴他你的感受:「寶寶,你把媽媽打疼了,我現在覺得非常痛。
」同時要給孩子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喊喊、握握手或者輕輕的摸摸。
」另外,家長也可以通過講故事,家庭小舞台等形式給孩子展示一個有攻擊行為的形象,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的危害性,讓孩子意識到這樣是不受歡迎的,並且與孩子一起想像那種行為,那種形象更受喜歡,鼓勵孩子向榜樣學習。
當然,最普遍的要數獎勵法,一天不罵人,不打人,就發一個小禮品,可以是一個小玩具,一包小零食······
假象二:手腳先與口,不能有效的使用語言交流
例如:老師帶小朋友們一起玩玩具,木木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剛要去拿,被其他小朋友先拿到了,木木就走過去一把奪過來,看到其他小朋友騎小馬,木木也想騎,看到周圍沒有空閒的車子,木木就跟在一個小男孩車子後面跑,當小男孩停下來好奇的看著他的時候,木木突然伸手,一把把他推下車自己騎了上去。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多多少少的找到了自己孩子的身影呢?其實這是典型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語言能力的不足導致了孩子「直接動手」。
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意識的鍛鍊和父母的過度關注與全職包辦,現在多是獨生子女的421家庭,即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兩個家長(爸爸·媽媽),一個孩子,孩子備受關注,孩子的需求在表達之前就會得到滿足。
孩子是最精明的,不用說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就不會努力的去表達自己的慾望了,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其語言能力就落後於同齡人。
2~3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有意識的讓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提高。
所以說父母得會裝傻充愣,裝不懂,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能說會道。
而對於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孩子,家長也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肢體語言。
假象三:不能與人分享
例如,小朋友們坐在小凳子上玩玩具,老師端過來一盤甜點和一盤水果,奇奇一把把點心盤子拖到了自己面前,老師就勸說道:「不可以,甜甜的點心是大家的,小朋友們一起吃。
」奇奇不甘願的推回了桌子中間,目光一轉有把水果全都拿了過來。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鼓勵分享行為。
有孩子喜歡的好吃的,好喝的不能全都留給孩子,孩子長大了飲食上儘量不要單做,讓他感覺自己獨一份。
培養孩子等待和交換的意識,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可以拿自己的交換,公共設施要排隊玩耍······
生孩容易養孩難,理論容易實踐難,各位寶爸寶媽且養且修行吧!
幼兒園5種絕密止哭招數!
入園前的親子活動,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玩得都很開心,但是第一天開始上幼兒園,便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了,他們覺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從爸爸媽媽離開幼兒園那一刻起,就開始不停地哭,這樣的情景短則一個...
孩子3歲以前,父母不做旁觀者
孩子們之間難免會有小摩擦:欺負人了,被欺負了,發怒了,傷心了……當這一切發生以後,我們會怎樣緩和孩子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友好相處?帶孩子去兒童遊戲場所玩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觀察到各色各樣的孩子以及...
解讀幼兒園孩子「暴力」的三大假象
假象一:不會使用正確的肢體動作鏡頭:午飯時間,小朋友都坐在桌子邊上等著用餐,樂樂突然用力摟過身邊小米的脖子,緊緊地把他的頭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嚇得大聲哭起來,樂樂有點困惑了,於是又用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