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丨培養0-6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誤區盤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寶寶的重要性,卻不知道該怎樣培養,一起來看看陳忻老師的這篇文章。

父母怎麼教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初步技巧?大家一起來學習〜

孩子在一個群體里時

  • 怎樣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

  • 怎樣解決和其他小朋友的小衝突

  • 怎樣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 怎樣和別人協商

  • 怎樣分別從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


這些其實就是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第一步。

當孩子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也常常問自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讓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才能夠逐步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情商呢?很樂意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原則。

1:孩子3歲以前,父母不做旁觀者

大寶經常和我們鄰居家的一個孩子一起玩。

那個孩子脾氣比較溫和,他媽媽也比較重視孩子的行為規範。

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搶別人手裡的玩具是常有的事。

正因為我們兩家非常熟悉,當兩個孩子搶玩具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偏向某一個孩子,而是公平來處理:「是誰先拿到的玩具,就讓誰先玩。

」我們會勸搶到玩具的小朋友把玩具還給別人。

如果不聽勸告,就要被我們隔離在一邊反省。

有時候我們也會開玩笑:「算了,不管你們了,你們自己去解決。

」不過一次也沒有實行過,因為孩子還不到3歲,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他們沒有辦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圖,自己協商解決問題。

兩個孩子通過我們的教育,行為上的規範,再加上後來在幼兒園裡的學習,當他們3歲多的時候,那些讓人頭疼的搶東西,不願意分享的行為就幾乎沒有了。

Tips :找教育觀念一致的家庭交往

如果說兩家的教子理念不一樣,比如,我認為孩子要學會分享,而對方的媽媽表面上也是教育,暗地裡卻為自己的孩子「不吃虧」感到高興,縱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為。

這樣的話,我就不要讓兩個小朋友一起玩了。

一方面,如果我教自己的孩子要分享,而別的孩子卻不分享,他一定會覺得很困惑:為什麼我這樣就不行,別人這樣就可以?另一個方面,我教自己的孩子行為有規矩,別人卻絲毫沒有規矩的話,也是傷害了守規矩的孩子,比方說他就是沒有辦法玩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因為對方不願意遵守「輪流玩」的規則。

2:遇到小霸王,媽媽有辦法

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在家裡玩,通常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但是,如果當我們在公共遊戲場所,有一些互不認識的孩子在玩滑梯或其他娛樂設施,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安全。

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孩子在一起玩沙,有幾個挖沙的玩具。

本來大家玩得好好地,這時候來了一個兩三歲的小朋友,一把搶過一位女孩子手裡的小耙子。

小女孩哇地就哭了。

大家都在想:這個孩子的家長在哪裡?等著他出來主持公道。

結果並沒有人出來,看樣子這位家長是「旁觀者」,也許他覺得孩子打打鬧鬧,搶搶玩具都是天性,沒必要糾正。

這個時候,小女孩的媽媽做得很好。

她很平靜地對搶東西的孩子說:「對不起,這個小耙子是小妹妹的,請你還給她。

」她和那個孩子目光對視,說了兩遍,這個孩子把東西還回來了。

如果他硬是不還,怎麼辦?我想那就需要和他的家長溝通了:「這個玩具是我家女兒的,請你讓孩子把這個玩具還給她。

Tips :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3歲以前的孩子,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好,對規則的遵守還不能做到自覺,對道德的理解還相當有限,所以,需要家長做中介來引導。

在公共場所,碰到霸道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去替孩子要回來。

如果別的孩子打人,要趕緊把自己的孩子抱開。

3:君子動口不動手,鼓勵孩子使用語言

去年,我帶孩子去鄰居家玩的時候發現,兩個3歲半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和平共處了,而他們2歲的時候在一起還經常搶玩具。

所以小寶寶的媽媽不要著急,孩子稍大一些,表現就會好很多。

比如,他們每人拿一些積木,各自搭出不一樣的房子。

推著小車,假裝從橋下路過。

偶爾,他們會看上同一塊積木。

我們在一旁觀察,看看他們自己會不會解決。

一個說:「我先拿到的!」另一個說:「可是我現在就缺這個!」有時候一方將另一方說服了,於是,「好吧,讓你先用這塊把屋頂蓋好。

」這是和平解決的狀態。

可是,也有時候各不相讓。

這個時候,就需要成人適時介入,勸說兩個人:「你用不同的顏色也很好看,我們來試試看這塊紅的,這樣放也很好看!」通常孩子都能聽進去道理。

成人的介入就是提醒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榜樣。

這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也是一種學習。

Tips:公平地執行約定規則

這個年齡的孩子逐漸懂得了規則,也能夠運用語言。

如果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要讓他們使用語言,而不是使用拳頭。

我們孩子幼兒園的老師也是這麼教孩子的:如果別人打你了,或者搶你手裡的玩具,一定要大聲叫:「不能打人!」或者「不要搶我的玩具!」老師聽到了,就會來公正處理;或者老師一時沒有看到,那也不要和別人打架,而是要去告訴老師,說明情況,讓老師來處理;如果你們打了起來,兩個小朋友都要挨批評,都要坐到一邊去反省。

4:鼓勵孩子獨立談判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室內遊樂園玩。

一群孩子在滑滑梯,大家都在排隊。

這個時候過來一個不認識的孩子想插在東東前面。

東東很憤怒地說:「嘿,你應該排在後面!」東東媽媽站在一旁觀察,沒有立刻插嘴。

插隊的孩子不說話,還想蹭進來。

東東說:「我也在排隊。

大家應該按順序來!」

媽媽緊張地注意著他們,以防一個孩子動手,可以及時制止。

插隊的孩子看到大家都看著他,不好意思了,就站到了隊伍後面。

媽媽走過去,表揚東東:「你做得很對!」對插隊的孩子說:「你能夠遵守規則,這樣大家都高興,對不對啊?」

Tips :給予孩子及時的表揚

孩子就是通過一些小事,慢慢鍛鍊自己的勇氣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插隊的是一個很粗暴不聽勸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保護自己的孩子。

4歲及以上的孩子,已經懂得了不少規則,自覺遵守規則的能力也提高了。

他們更懂得與別人合作,也學會了在遊戲中分工,而且他們也慢慢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有了衝突,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

當然,要和孩子強調的是,無論怎麼樣,要使用語言,而不是拳頭。

【誤區盤點】0-6歲兒童語言發展路上的12個「坑」

誤區1 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說話了

人類天生具有語言天賦,但掌握什麼語言、能達到什麼水平卻受語言環境的影響。

所以,狼孩學不會說話,住在偏遠地區的人說不好普通話。

誤區2 0-1歲,孩子不會說,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孩子會說之前,就已經會聽、會觀察、會理解了。

正是在與人互動、不斷聽和看中,孩子逐漸掌握了人生第一批詞彙。

誤區3 我家孩子4個月就會說「媽媽」

4-8個月的嬰兒能無意識地發出重複的音階,如「mama「、」dada「,但並不理解含義。

聾啞兒童因為聽覺和發音器官受損,無法這樣發音。

誤區4 會叫「爸爸」、「媽媽」就是會說話了

未必,孩子也許只是無意識地發了這個音。

只有明白詞的含義,才是真的會說話,比如,家人繼續問:「爸爸在哪呢?「孩子能用手指爸爸,這才是真正理解「爸爸」這個詞。

誤區5 為什麼孩子開口晚?

有的孩子2歲多還只會說「媽媽」、「奶奶」,家長非常著急。

排除智力障礙、心理疾病、生理缺陷等因素,其家庭的語言環境往往很糟糕,比如,家長話少,家庭關係緊張,語言交流少,或者,家長脾氣急躁、要求嚴格,常用吼來讓孩子懂規矩。

誤區6 2歲總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3歲愛總「為什麼」,很煩!

好奇心推動孩子與人交流,願意開口說話,更願意聽人說話。

在此過程中,孩子迅速積累詞彙,掌握語音和語法,習得母語。

誤區7 不糾正,孩子怎麼進步?!

口吃,越糾正越嚴重;說話,越糾正越不愛開口。

因為孩子從2歲開始就能與他人進行比對,知道自己說錯了還是說對了,並感到高興或羞愧。

所以,包容比糾正更重要。

誤區8 孩子話嘮,說得家長不敢搭腔

有的孩子興奮起來就喜歡說個不停。

如果家長批評、制止孩子,主動表達的熱情會慢慢消退。

相反,如能恰當引導,孩子會說得更有條理,更有表現力。

誤區9 孩子怕生,不好意思說,就少見人吧

強迫孩子說話固然不好,迴避策略同樣不利於語言發展,因為徹底失去了練習的機會,也給孩子「我不行」的消極暗示。

不強迫,多示範,孩子就會慢慢模仿家長。

誤區10 孩子打人,是行為問題,不是語言問題

孩子只會用暴力手段處理人際衝突,固然與性格、習慣有關,也和語言發展有關。

不會用語言表達需要、溝通協商的孩子更容易動手。

誤區11 孩子總愛自言自語,不會有什麼毛病吧?

3歲開始,孩子有時會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嘟嘟囔囔。

他們正在練習一種本領,就是從小時候的「先做後想」,到現在的「邊做邊想」,再向日後的「先想後做」過渡。

誤區12 「閉嘴,你給我老實聽著!」

語言能力在說中發展,不斷練習才能進步。

家長如果總是不聽孩子說,只要求孩子聽,那孩子說的機會就會減少,變成笨嘴拙舌的「沉默聽者」,還未必真聽得進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成長九個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隨著孩子的成長,相信許多爸爸媽媽們也遇到了很多教育相關的問題,比如不分享,見人不搭理,打人,和父母對著幹等等,這些都是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必經之路,也是父母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希望...

如何在黃金期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在群體里,如何和小朋友相處、如何解決與小朋友的衝突、怎樣表達自己的立場、如何與別人交流協商。在孩子性格塑造的黃金期,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才能夠讓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並逐步培養孩...

孩子3歲以前,父母不做旁觀者

孩子們之間難免會有小摩擦:欺負人了,被欺負了,發怒了,傷心了……當這一切發生以後,我們會怎樣緩和孩子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友好相處?帶孩子去兒童遊戲場所玩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觀察到各色各樣的孩子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