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應滿滿愛孩子長大反受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嗎?其實,這樣反而會害了寶貝,變成蠻不講理的小霸王!到底爸媽該如何避免墜入溺愛的黑洞?愛小孩的分寸該如何拿捏?已經被寵壞的寶貝,又該如何矯正挽救呢?
哪些父母容易對小孩百依百順?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陷入溺愛情結的父母,大約可從所處情境和個性特質兩方面來驗證。
依所處情境來分
身處下列情境的父母,通常特別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
情境1:獨生子女
這一類爸媽在現代特別常見,因為目前大多只生一個寶貝兒子或寶貝女兒,自然很容易把所有的關愛和能量都集中在這個小孩身上,卻忽略了疼愛之餘也應教導小孩合宜的規矩。
情境2:補償心理
再來則是帶有補償心理的爸媽,即平常不是小孩的主要照顧者,或是常常不在小孩身邊。
比如假日父母,小孩放在爺爺奶奶照顧,或是上班日小孩都在保姆家,假日才有時間和小孩見面相處;也有雖然和小孩住在一起,但平常工作很忙,跟小孩的相處時間也非常有限;另外還有離婚的父母,亦會因為補償心態,希望能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情境3:完成童年未滿的愛
還有一類父母會對小孩有求必應,是出於為了完成小時候未得到的愛。
比如童年時爸爸對自己特別嚴厲,長大後便希望成為一個慈祥的爸爸,讓小孩不要重蹈自己帶有遺憾的兒時回憶。
或是自己認為父母的愛應該要更多,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便想要給孩子滿滿的愛。
情境4:搶愛心態
此外也有想要搶愛的父母類型,比如小孩比較黏爸爸或媽媽,另一方就想要扭轉情勢;或是爸媽想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搶愛,如孩子比較喜歡和爺爺奶奶或保姆在一起,有些爸媽便可能會利用物質或縱容方式來試圖贏得孩子的愛。
依個性特質來分
除了所處情境外,有些爸媽自己的個性特質,也會容易滿足孩子甚至縱容孩子:
特質1:非常愛小孩,無限包容
有些爸媽本身的個性就是非常非常愛小孩,覺得小孩怎樣都可以,包容的特質是特彆強大的,但也很容易完全無上限。
特質2:不忍心或不知拒絕
有些爸媽則是不忍心,或是不知道怎樣拒絕孩子,便會讓孩子予取予求,相當「濫好人」的爸媽類型。
特質3:怕麻煩或怕衝突
另外也有些怕麻煩的父母,可能在時間較趕的情況下就便宜行事,懶得當場糾正孩子的行為,免得花費更多的時間;或是不想跟孩子有衝突,便常常順著孩子的意思。
這種都是對教養觀念沒花太多心思的父母。
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上述「容易對小孩百依百順的父母」,已經有些爸媽命中了其中幾項,卻還是認為多多滿足孩子的需求、充分表達父母的愛是應該的,反正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會講道理、守規矩了…。
那請再來看看邱惠瑄心理師所提到的,倘若父母總是有求必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幼兒期—享樂主義,以本能行事
以幼兒期來說,小孩其實是屬於享樂主義型的,如果很輕易就被滿足,爸媽總是抱持放任的態度,覺得只要小孩要的就是可以的,缺乏任何界線和規範,孩子便會因為生理上和心理上自然產生的需求,想要什麼就要什麼,然後就被滿足了。
像這樣沒有界線的小朋友,便容易發生下列的狀況:
飲食習慣—偏食挑食
倘若爸媽沒有給孩子任何界線和規範,孩子在生理上的直接反應就是吃,而且會挑食偏食。
生活習慣作息—混亂、依賴、缺乏動機
若以生活習慣來講的話,父母讓孩子為所欲為,小孩便會缺乏穩定的作息時間,呈現混亂的狀況;或是依賴性很強的,因為有時候有些事情不想做,孩子就會逃避。
加上父母的態度是「只要你想要,就滿足你」,孩子便容易缺乏動力和動機,因為所有的事情都能夠輕易得來,不用經過任何的努力。
與人互動—衝動、任性、自我中心
一個沒有受到界線和規範的孩子,在與人互動時特別容易發生許多狀況。
首先孩子的個性會偏向衝動、任性、自我中心,比較沒辦法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缺乏同理心,並且嬌縱、虛榮、不踏實,只以自己的本能行事,而且是沒有限制的。
青少年期—挫折迷惘,無法融入團體
沒有界線與規範的孩子,如果進入青少年期,除了飲食和生活作息依然是偏食與混亂的情形,缺乏自制力,在與人互動方面更會出現極大的問題。
因為別人並不會像他的父母親一樣讓他予取予求,他在團體生活中便會感到極大的挫折,而且會覺得迷惘、焦慮、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到底應該什麼樣子才是對的,人際關係也會不斷遇到挫折。
界線清楚,孩子反而心安
不要覺得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是一個愛的表現,其實若沒有訂出任何的界線和規範,對孩子來說反而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環境。
因為如果父母畫了線,讓孩子可以像碰到牆壁般,自己摸到了就會知道「喔,這樣不行」,孩子便會有一個建築的概念,了解正確的世界應該是這個樣貌的,接著也可以自己去驗證,建立行為標準的體系。
但若父母給孩子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孩子反而會覺得無所適從,而且感到恐懼,因為無法得知究竟哪裡才是邊際。
雖然幼兒期看起來似乎什麼都被滿足,但是逐漸長大後,卻會對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界線與規範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並非限制他們,反而是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空間。
不過父母本身也要確定一下線拉得對不對,不要過於嚴格,以免矯枉過正。
如何讓家長了解畫線的重要性?
如果爸媽有一方已經體認到不能對小孩百依百順,但另一方卻依然故我,一味的寵溺孩子,這樣的家長該如何溝通呢?蜜姐的建議是,不妨問這位家長以下的問題請他思考:
1.你愛你的小孩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庸置疑,都是肯定的。
2.你希望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未來會快樂或幸福的生活嗎?
再來會詢問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孩子未來生活的狀態,覺得小孩以後會幸福嗎?那幸福的條件是什麼,孩子才會感覺到幸福?
3.希望孩子得到當下立即性的快樂?還是持續比較久的幸福?
請家長比較,希望滿足小孩立即性的快樂感,還是持續比較久一點的幸福感?這個問題是希望家長能重視小孩長大後的生活。
因為如果只看現在,相信許多爸媽也很想讓小孩盡情吃著糖果、覺得很開心,或是讓孩子不要哭泣,馬上買玩具給他,這些都是可以提供孩子立即性的滿足的。
但是如果仔細去思考,爸媽到底想要把孩子培養或形塑成怎樣的人?端看父母自己如何對待孩子。
4.你的方式是什麼?
最後問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什麼?比如看到孩子書包很重,背久了有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脊椎,爸媽便想要幫孩子背書包,可是這樣一來會不會讓孩子不夠獨立,養成依賴性格?
建議,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書包很重,爸爸媽媽可以幫你背,但是你也要幫爸爸媽媽拿這個東西,互相分擔。
因此爸媽自己在畫線的過程當中,也要拿捏好標準,譬如哪些部分是基於保護孩子、愛孩子,哪些部分是要求孩子自己要做到的事情,都要好好去思考一番,規範的界線才容易畫得清楚而正確。
孩子幾歲可開始教導界線與規範?
2歲的小朋友已經能做很多的思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日常語言的運用也很不錯,所以大人可以對孩子做適度合理的說明,給他們一些規範,久而久之便能讓孩子養成習慣。
尤其3歲的孩子已開始發展邏輯性及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式,會有「比較」的概念,也了解因果關係。
至於教導孩子的重點範圍,約有以下方向:
生活習慣
對於5歲以下的小朋友來說,要求他們遵守睡眠、飲食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是最基本的,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生理健康的程度,所以父母必須要訂出合宜的規範讓孩子依循。
與人互動
教導孩子與人互動是友善的、樂於分享的,並且具有同理心,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
譬如玩玩具時,是否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輪流玩;喜歡吃的東西是否願意分享給別人…等。
合宜的需求
幼兒提出的需求,往往是執著的要求大人立刻滿足,但爸媽還是需要試著教導孩子,有時候需求是會被延宕或是沒有辦法被滿足的。
而延宕的意思就是,有時候不能在這樣的時間點提出這樣的需求,可能要等到一個小時之後,或是在某種情境之下,才比較適合有這種需求的產生。
但這些對於幼兒需求的規範,父母的心理必須要堅持住,即使大庭廣眾下,孩子耍賴在地上打滾,也不能順從孩子,因為倘若孩子是用不好的方式獲得需求,一旦成立就代表認可了這種取得的途徑,因此務必要引導孩子到對的方式,才能滿足他的需求。
舉例來說,不可能去百貨公司就一定有玩具,不過可以告訴孩子,在生日或聖誕節的時候,或是有特別事件的時候,是可以有禮物的,而且購買金額也需要限定,只能買多少錢以下的禮物,依此來建立孩子遵守的界線。
立即糾正
此外爸媽也要注意,當孩子的行為超出界線與規範,便需要立即性的糾正,不能因為便宜行事而略過不提,或是有時候糾正、有時候放任,這樣將讓孩子依然無法畫出明確的規範。
以身作則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爸媽必須要以身作則,才能讓小孩感到一致性而容易信服。
現代的小孩都很精,如果發現爸媽自己說的事情,自己卻沒做到,或是爸媽雙方的言行不一致,孩子便很可能也跟著鑽漏洞,或是不肯確實遵守規範與界線。
小孩會天生帶有霸道性格嗎?
與其說小朋友天生帶有霸道性格,其實若解釋成帶有「強烈的意志」(strongwill)會更為貼切,具備這樣的特質並沒有什麼不好,還是要看爸媽怎樣引導。
譬如若因為強烈的意志,選擇了好的事情,並堅決認真的去達成,就會成為孩子的優勢。
但若只是要跟別人搶東西,認為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就很可能是後天(父母放任)造成的行為模式。
已經養成小霸王性格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小霸王的性格,父母該怎樣調整和溝通,來導正孩子的行為呢?
父母的心態調整
第一個父母的心態要先調整,是否認為自己的小孩是霸道的?或是可依孩子的言行舉止來檢視,是否會去搶別人的東西,或是常用命令語氣?
確認重點項目
接著便是確認孩子霸道的行為,可以一個一個列出來,再評估有哪些情節較為嚴重,可優先列為重點項目,或是較容易調整處理的先進行亦可。
定家規賞罰分明
定家規也是導正孩子行為的一種方式,可列出孩子若做了哪些行為,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或是要用正向的獎勵,孩子的動力和意願也許會更高。
鼓勵正向行為
比如孩子搶別人的東西,父母應馬上制止,並且告訴孩子,必須獲得別人的允許才可以拿別人的物品。
或者事後也可以轉換一下,問孩子如果很想玩某個玩具,可是別人正在玩怎麼辦?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解決方式,如果很想要一個東西時,是否能先壓住自己想要搶奪的動作?若有做到,請不吝給孩子積極的鼓勵。
甚至再更推進一點,問孩子願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讓整個行為有一個連續性,便會逐步導入更正向的模式。
長輩與爸媽教養不同調?
如果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阿公阿媽和爸爸媽媽總是不同調,很容易溺愛縱容孫子,該如何處理為佳?
教養孩子的責任還是要回到父母親身上,不能期待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又教養孩子,但這就牽涉到時間分配的問題,父母親若是主要教養的角色,和小孩相處的時間勢必要較多,如果是有落差的,就很難去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
然而現代的雙薪家庭,父母親多半忙於工作,若主要和孩子相處的依然是爺爺奶奶,那就勢必要跟長輩溝通教養孩子的觀念。
建議可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依長輩干擾和開放的程度來決定
要如何跟長輩溝通教養問題?首先要評估爺爺奶奶干擾的程度如何,他們開放的程度又如何,再來決定溝通的內容,並且想清楚誰去溝通較為適合,或是效果會比較好,免得越講越糟。
但若覺得爺爺奶奶的干擾實在很大,也沒辦法接受開明的溝通,唯一的方式就是必須減少他們照顧小孩的時間,讓影響降到最低。
藉由新聞事件去溝通
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藉由新聞事件去和爺爺奶奶溝通,比如現在有許多啃老族,會因為要不到錢而傷害父母,便可以技巧一點的跟爺爺奶奶說,不知道這個新聞事件主角的爸媽是怎麼養育他的,怎麼會造成他這樣的行為?再慢慢跟爺爺奶奶溝通討論,應該是怎樣的父母才會養出這樣的小孩,當長輩也認同的時候,就可以趁勢說,那我們也應該要怎樣對小孩會比較好…,相信所有的爺爺奶奶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寶貝孫變成這樣的人,所以透過對新聞的討論來溝通,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此外,也可以鼓勵長輩去上保姆課,讓他們接受一些新的教養觀念和新的想法,因為有時候由外人來教導,會比爸媽自己溝通的效果更佳。
製造機會讓長輩扮白臉
想一想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寵小孩,其實是要展現他們的愛,如果可以讓爺爺奶奶有機會疼孫子,就可以製造機會讓他們當白臉。
譬如爸爸媽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可以出來護著小孩,但是不能只停在護著孩子這個動作而已,比較理想的方法是事前先和爺爺奶奶明確的溝通,當爺爺奶奶扮白臉把小孩救走之後,必須和小孩釐清是非對錯,譬如問孩子剛才發生什麼事情?你這樣做是不行的喔,要不要跟爸爸媽媽說對不起…等等,同樣要做到行為矯正的溝通,才能和爸爸媽媽的教養觀念達到一致性。
久而久之,長輩也會熟悉這樣的角色,便能和爸媽互相配合。
千萬別縱容孩子這5件事,越長大越糾正不過來
愛孩子、關心孩子,是每個父母都知道的事,而最不容易的,在於好好教育孩子。我們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已愛孩子的名義,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過於縱容,狠不下心去批評教育。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如果光給孩子...
爸媽教育理念不合?教導小孩應該聽誰的
畢竟夫妻倆長期生活,習慣了彼此的生活大小事,但是懷孕生孩子,這還是第一次擁有共同的寶寶,面對教育問題也是第一次,而這時出現了教育觀念上的分歧,家長雙方該如何是好?有什麼更好的教育孩子方式嗎?為什...
爺爺奶奶帶不好孩子?四招助你化解「家庭大戰」
現在的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是雙職,由於忙工作,只能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幫忙照看。但是由於兩代之間的觀念不同,矛盾也時常發生。與老人吵架的話,會傷感情。不說的話,又會助長孩子的壞習慣,怎麼辦呢?下面這...
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
前幾天象媽看到一個新聞,事情是這樣的:一位爸爸反映,自己3歲的兒子被同學的媽媽欺負了,那位媽媽拉著她兒子的手向自己兒子的頭上、臉上打,喊著「要打回去」,三天了一直等不到對方道歉。這位爸爸說,孩子...
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方式,且應該由媽媽來制定!
文|蘿蔔媽前幾天,朋友給我發了一段短視頻,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台灣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接受某節目訪問的內容,她講了一個觀點:「全家人的教養規則要一致,而媽媽是這個規則的制定者。」
這個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遠超爺爺,奶奶
文丨媽媽育兒助手蓉蓉今年4歲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這不蓉蓉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爸爸媽媽上班忙,沒有人照顧蓉蓉,所以蓉蓉的爸爸媽媽就給家裡找了一個保姆。最近蓉蓉的爸爸媽媽發現,蓉蓉和之前變得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