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課堂之親子情商問題解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篇文章的筆記要點來自劉昕老師《親子情商》十二門必修課系列的第12課:《親子情商問題解析》

講師:劉昕老師,是一個智慧、溫暖而有愛的訓練師,親子情商訓練高級導師;昊天國際教育資深生命教練;幸福心理學研究院幸福教練;美國NLP大學授證的NLP專業執行師。

這是親子情商課堂系列的最後一節課,劉昕老師收集了幾個問題作為案例,用她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進行解答和分享。

以下是我整理的記錄,摻雜我自己個人的理解和觀點。

問題1:「我的兒子,快四歲了,特別膽小,連讓他和小朋友打個招呼他都往我身後縮,一要求他和別人問好、打招呼他就哭,怎麼辦呢?」

孩子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毫無保留敞開的,也還不懂得什麼是顧忌和退縮。

隨著年齡、環境等的變化,孩子可能會出現退縮的現象,於是也就可能會讓父母開始焦慮。

父母應該給予有所退縮的孩子「更多的陪伴和關注」,要看到、了解,並且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讀懂孩子的情緒。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麼,而父母自己的情緒也會讓孩子看到並感受到,孩子會觀察、關注自己的父母如何做,然後效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在孩子五歲以前,父母尤其應該注意陪伴和關注孩子的情緒,真正做到「看懂、接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

而父母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更應該身體力行,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積極言行。

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承載和傳遞。

高情商的智慧父母,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問題2:「面對孩子的抵抗情緒,單親媽媽如何改善和兒子之間的關係?讓他能自覺做作業?」

當孩子的情緒是抵抗,而不是憤怒、生氣、委屈、傷心等時,說明孩子和父母站在了對立的位置上。

當父母也認為孩子是在抵抗之中時,那麼孩子的心門明顯地就已經關閉。

抵抗意味著衝突和對立。

當這樣的情緒出現了,父母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做了什麼,會和孩子形成了這樣衝突的關係?」。

孩子到了7歲以上,就會開始有明顯的獨立意識,這時候如果不能接納和理解他們的情緒,那麼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並不尊重他們。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背後,去包容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讓孩子產生抵抗的情緒。

除了關注孩子的情緒,父母還要了解情緒背後的想法。

劉昕老師給父母的建議是:放下「抵抗」這個詞,因為當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時,通常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壓制和限制。

如果孩子能享受的是包容、愛和接納,孩子就不會有抵抗和對立的情緒。

父母應當和孩子多聊天、「談心」,放棄父母的強勢,「放下媽媽的外衣和面具,和孩子成為朋友。

」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當你的心敞開,孩子的心也才會敞開。

」不把焦點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也許孩子反而會表現得讓你出乎意料的驚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行動能教會孩子「主動、自覺」的行為,「自己享受的事情才會自覺、願意去做。

」 在關注孩子的同時,活出自己,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行動,孩子也會自然而然效仿。

問題3:「我的兒子9歲了,小的時候很自信很大方,可是越大越沒自信,他鋼琴彈的不錯,家裡來了客人,要他彈個琴給大家聽,死活都不肯還和我對著吵。

劉昕老師認為,孩子有主見的表現是孩子「長大」的標誌。

有時候孩子跟父母的對抗,恰恰是表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開始長大了。

孩子長大了,就有了自己的理解。

9歲的孩子會更加需要尊重的感覺,而不一定是因為沒有自信而拒絕父母要求。

拒絕父母的要求,是孩子不願意盲目的聽從,不願意去做自己內心裡不喜歡或者不想做的事情。

父母通常都會因為孩子的出色表現而喜悅、高興、驕傲,但孩子卻未必認同父母的感受,也未必會喜歡父母的「炫耀」,有的孩子也許還會認為父母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想法,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根本不會認為父母以自己為驕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父母應該考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立場去要求孩子。

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用穩定的情緒去和孩子交流,也許孩子會敞開心扉,和父母良好溝通。

問題4:「我和先生離婚了,有兩個孩子,一個14歲跟爸爸,一個6歲跟我,我要怎麼做才可以把對他們的傷害降到最低?是要告訴他們事實還是隱瞞一段時間?大兒子還好,小兒子太小了!」

劉昕老師的建議是對孩子坦誠,用穩定的情緒告訴孩子。

因為6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白語言,可以理解父母所說的事情。

對於父母的離異,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分開了,但是對孩子的愛不會變化,孩子不會因此就缺少了其中一個的愛,而陪伴,也是可以照常給到孩子的。

決定分開的雙方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擊、互相憎恨,如果可以,應該相互祝福、接受事實。

父母能真實地面對事實,也讓孩子可以接受真實。

如果選擇了隱瞞或者欺騙,那麼,「所有的隱瞞、欺騙在孩子長大以後,將會成為更大的傷害。

」 父母應該用最平靜的方式,最佳的交流環境和感受去和孩子交談。

無論怎樣,父母都應該活好自己,積極面對事實,讓孩子的傷害可以降到最低。

問題5:「我的女兒初中,特別喜歡搖滾樂。

那哪裡是什麼音樂,簡直讓我很受不了。

我也是懂音樂的人,女孩子聽聽古典音樂多好!於是我要求她聽一個小時的搖滾音樂,就也要聽一個小時的古典音樂,可是她總是和我對抗!」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漸漸地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是在和自己對抗。

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依附。

和孩子做「交易」,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而是一種命令和控制。

要想讓孩子改變一個行為,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必須足夠好,孩子才會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才有可能讓孩子有一個正向的、父母希望的發展。

只有孩子信任父母,才能讓孩子接納父母的建議。

主動地關注孩子,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交流。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而是資源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所以我們不是關注問題,而是需要給問題創造一個更大的空間。

只要我們不把問題當成問題,才能輕鬆去應對。

經歷問題,才能有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和快樂時刻。

好的狀態和心態是化解問題和煩惱的最佳助力。

」先讓自己成為,才可能讓孩子成為。

「這是高情商父母的表現。

世界總是存在問題的,問題是凡人最常遇到的生活內容。

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貼標籤的行為本身就是問題。

當我們很在意、不喜歡自己的某個特質,就越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

因此,當我們不去在意,能夠真正接納自己身上的特質,那麼反而不會在孩子身上看到從而引發自己的焦慮。

每個孩子都有優勢也有短板,父母要接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應該一直都是「接納和愛」,而不是對抗。

「如果你不能飛,那就跑。

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

如果你不能走路,那就爬行,但無論你做什麼,你必須繼續前進。

身為父母,我們沒有天生的智慧,但是我們可以多學、多思考。

不是去學習去閱讀,就一定可以成為智慧父母,也不一定別人的方法就一定適合自己,但是,如果不學習,那麼就更加不知道如何能夠成為更好的父母。

學習,不見得一定要學到百分百,只要有啟發、有收穫,就是在提升自己,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積極,才能更好。

而積極的人,收穫總不會太差。

看到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相信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擁有快樂和高情商!

沐瓔,簡書原創作者,用心生活,書寫溫暖。

微信公眾號:十月的蝸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提高孩子的同理心是父母的必修課

當今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這也是很多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喜馬拉雅推出的一檔名為《萌芽研究所:父母必修親子教養課》的音頻課程就順應這個時代的需求,講解了很多針對家長教育孩子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