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真相原來這麼驚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專家團隊利用6個月時間,對廣州、上海、北京三地的幼兒園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孩子具有入園恐懼症,這些症狀包括哭鬧不肯入園、入園後變瘦、容易飢餓、焦慮引發睡眠不佳、家長焦慮等。
幾種不適應症當中,50%的孩子早晨不願意出家門;33%的孩子上幼兒園後變瘦了;還有23%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
十個孩子八個怕上幼兒園,還有兩個一到幼兒園就生病
媽媽,我肚子疼;
媽媽,我有點想吐;
媽媽,我頭疼;
媽媽,我發燒了;
……
每次送孩子上學或者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出現身體上的各種不舒服,帶他們去醫院檢查卻又檢查不出任何問題,一旦告訴他們不用去上學的時候,症狀就會有所緩解甚至會消失。
於是很多家長以為孩子是裝病而逃避上學。
其實,當孩子出現頭痛、肚子痛等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時,有可能是真的病了,是心因性疾病——上學恐懼症。
心因性疾病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臨床上表現為神經或神經系統為主的一組症候群。
這類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檢查不出人體器質性的變化,症狀與客觀體徵不相符,換句話說,心因性疾病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表現。
上學恐懼症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
它的主要特點是對「上學」這一特殊事件產生恐懼,導致孩子對學校或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焦慮、恐懼,從而出現學習障礙、人際交往困難情況。
找准原因,消除上學恐懼症
-
原因1「媽媽,我捨不得你」——與家人分離焦慮
有個媽媽說,前幾天送女兒去幼兒園,誰知道一到幼兒園,女兒又哭又鬧,弄得媽媽和老師都手足無措。
最後女兒好不容易不哭了,卻發起了高燒。
到醫院檢查發現孩子身體指標都正常,查不出任何高燒的原因。
奇怪的是,第二天不去幼兒園,孩子的體溫就降下來了。
醫生經過了解、溝通,知道孩子原先一直在家裡由外婆看管,這個小女孩發燒就是因為不想離開奶奶,不適應幼兒園生活,過分焦慮而致。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反應,由於孩子一直是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生活的,突然要因為校園生活而要長時間與家長分開,就會產生不適應,他們希望能夠以「得病」等方式滿足和家人在一起的需要。
這樣的「上學恐懼症」通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尤其是剛入園不久的幼兒和入學不久的小學生。
破解方法:以輕鬆愉快的態度回應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兒園哭鬧是難免的,此時特別需要家長拿捏好自己的態度,既要關懷孩子,又不能縱容孩子的脆弱。
與家人分開是孩子成長中不得不經歷的過程,哭鬧也是暫時的,大部分會自動消失,父母不要過度緊張,最好能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
孩子的焦慮反應還跟父母的情緒有關。
因為情緒是流動和會傳染的。
媽媽如果對孩子依依不捨,就會加重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感。
另外,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在某些關鍵時刻,只要父母流露一點軟弱,他立即會把握住,並在以後加以利用。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樂觀面對困難的態度,家長的態度首先要樂觀,不能無意識地去渲染困難,避免放大孩子的負面情緒。
-
原因2「我自己不會吃飯」——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
我家姑娘現在24個月,送幼兒園快半年了,還是不適應。
她很膽小,尿褲子了也不知道跟老師說,經常穿著濕褲子;用勺吃飯不怎麼利索,每次在幼兒園都吃不飽,回到家還得吃;不敢正眼看老師,受到表揚也就瞄一眼老師就不好意思地轉開了;每次回到家就要粘著我,一分鐘都不離開;每天早上去幼兒園都會哭,抱著我不撒手。
幼兒園或學校生活制度跟家庭生活會有很大不同,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在教室裡面而不能去外面玩,下課之後才能上廁所,要自己吃飯、穿衣服,這些問題常會讓孩子心裡感覺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兒童甚至會出現極端恐懼,會大哭大鬧不肯去幼兒園。
破解方法:孩子跟成人一樣,對待不熟悉的環境、人,或者是害怕的事物,不自覺地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應對,只是孩子的反應更直接,父母需要理解。
這時候需要父母:
一是在家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如引導孩子自己好好吃飯,主動上廁所,有需要及時告訴大人或請大人幫忙。
二是多跟孩子分享在幼兒園的好玩的事情,引導孩子多說一些幼兒園的事,多表揚孩子;媽媽對孩子的讚揚,會激勵孩子更喜歡幼兒園。
平日裡,父母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多跟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如親親、抱抱;儘可能滿足孩子對你的依戀,那都是她的正常需求。
孩子只有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才可能慢慢對外界發生興趣。
三是做好孩子與老師溝通的橋樑。
多與老師溝通,及時將孩子的情況告訴老師,並從老師那裡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玩耍學習的情況。
-
原因3「我害怕老師」——對任課老師不適應
我的女兒今年4歲多,上中班,今年她的班主任換了。
其實還是以前的老師,是小班時候的帶班老師,但現在成了班主任。
從這以後,她上幼兒園的牴觸情緒就特別大,每個星期幾乎有兩三天說不去上幼兒園。
我問她原因,她就說這個老師特別凶。
昨天晚上孩子又哭著說不去幼兒園,她一直說她害怕。
在孩子心中,老師就是愛的使者和保護神,但是當老師偶爾因為他們犯錯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
破解方法:孩子在幼兒園遇到的最大的負面問題就是挨老師批評。
因此父母在接孩子回家的時候不要問「今天乖不乖,表現好不好?」「今天老師表揚你沒?」這樣帶有和負面評價有關的問題,會讓孩子很難回答,並且這種指向評價,會讓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兒園的壓力。
家長可以問一些具體的、容易回答的問題,比如「今天做了什麼遊戲?」「中午吃了什麼飯?」這一類問題只需簡單回憶,孩子進行客觀陳述即可,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主動跟家長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或批評我了,家長要真誠以對,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語氣平和地問問為什麼,想辦法化解孩子的心結。
如果孩子出現問題與老師有關,父母要主動與老師溝通,共同尋求解決方法,要相信大多數老師本身對孩子是沒有惡意並希望孩子開心入園的,不妨多給老師提供一些孩子的信息,如喜好、性格特點等。
-
原因4「我怕交不到朋友」——社交能力比較差
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裡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
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係,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
破解方法:如果孩子怕交不到朋友,可以告訴他見到陌生人害怕是很正常的,自己要先主動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
放學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邀請班裡其他小朋友和家長在附件合適的空地一起玩10~20分鐘,通過這種再認識,消除孩子的孤獨感,讓他覺得自己「有朋友」。
如果孩子特別害羞的話,父母可以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幫忙協助孩子融入到其他小朋友中去。
這些疾病也是心病引起,家長要注意
臨床發現,心因性疾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一些幼兒甚至因此而住院。
因此,當孩子生病卻在醫院檢查不出任何問題的時候,那就有可能是心理因素所引起,家長需要注意,在情感上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
-
夜驚
兒童夜驚的病因主要為心理因素,多因焦慮和受驚所致。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於苛刻或者態度激烈,就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從而夜晚睡覺出現驚厥。
此外,不要給孩子看恐怖驚悚的影片,也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當晚或這幾天夜裡出現夜驚。
-
夜間遺尿症
如果孩子遇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障礙,如家庭成員死亡,變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的照顧所造成的焦慮狀態,以及黑夜恐懼受驚、報復心理、母子關係不和精神過度緊張都可以促進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孩子發生夜尿症,而且如果父母引導不當,有些孩子在發生夜尿症後便逐漸形成習慣,有些甚至成人後仍無法改變。
-
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
很多慢性蕁麻疹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如果兒童長期恐慌,心裡的焦慮說不出來,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就會下降,從而引發蕁麻疹。
-
身材矮小
很多人認為孩子個子矮小是遺傳和營養造成,其實,孩子個子矮小也有可能是長期心情抑鬱造成的。
由於情感剝奪和愛心缺失所造成的身材矮小被稱為剝奪性矮小症。
TIPS:
還要提醒一下爸爸媽媽們,如果孩子說不舒服,比如頭疼、感冒、發燒等常見病,一定要先關注他們的身體,他們不會隨便撒謊。
如何消除孩子上幼兒園的「恐懼症」?
現在很多孩子從3歲或是不滿3歲就開始上幼兒園了,但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是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大部分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是經常哭鬧,一提上要幼兒園就開始哭,開始不開心,在家裡就各種理由、各種行為來表...
上幼兒園了,聰明的家長絕對不會問的11個問題,保證孩子愛上學!
眼瞅著就到9月份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一批寶寶,離開父母的懷抱,走進幼兒園的大門。寶寶離開父母,會遇到各種不適應的情況,而自己又不會表達,所以只能選擇用哭鬧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當父母的真是看在眼...
寶寶患了幼兒園恐懼症,怎麼辦?
寶寶要上幼兒園了,可他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恐懼,作為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呢?據調查,各年齡段的幼兒中會有10%左右的幼兒害怕開學,兒童心理專家對此給出了一個專業名詞一「人園恐懼症」,也...
這些事,可以讓寶貝的幼兒園時光變得更美好
入園 再過一個多月,又有一批孩子要走入幼兒園,迎接新生活的挑戰。對於新入園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儘快克服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入園前後,以及日常生活中該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繪本可以幫助孩子儘快...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真相原來這麼驚人!
有專家團隊利用6個月時間,對廣州、上海、北京三地的幼兒園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孩子具有入園恐懼症,這些症狀包括哭鬧不肯入園、入園後變瘦、容易飢餓、焦慮引發睡眠不佳、家長焦慮等。幾種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