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溝通中的這些坑,孩子秒變貼心暖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P.E.T(父母效能訓練)始創於美國執業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

這是Kelly的學習筆記。

文/kelly(彭灩嵐)

P.E.T.中的「我—信息」那麼好用,能讓「問題孩子」秒變貼心暖寶寶,那麼我馬上就要用!!

……可是,用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我用起來就沒效果呢?

可能你掉進了這一系列坑裡:

先記住這兩個名詞:

孩子處在問題區——孩子的需求需要得到滿足,不影響家長滿足自身的需求(孩子想嘗試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踢球);

家長處於問題區——家長的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家長下班累了想歇會兒,孩子纏著要講故事)。

偽裝的「我—信息」

我知道『我—信息』需要以我開頭,所以我回去就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我一回到家裡就看到書撒了一地,我感覺很生氣,我很希望接下來你馬上能把書收拾好,我希望你做個保持整潔的好孩子!」

「結果孩子假裝沒聽見。

怪不得小七不理我,其實這是一條赤裸裸的「你—信息」——雖然以「我」開頭。

第一句是對不可接受行為的描述,第二句是感受,第三句應該是對我產生的影響,我卻直接給她開了個解決辦法,並且用「好孩子」的標準來威脅她,她感覺被斥責、不被接納,自然不願意配合。

「解決方法」不是「我—信息」

我雖然採用了不同的言辭,但實際上「希望接下來你馬上能把書收拾好」仍然是在下命令(有些情況至少是非常強烈地建議或者提供解決辦法)。

這樣的結果往往會讓孩子抗拒,而真正做到「我—信息」卻是激發孩子自身去做改變。

「我—信息」失敗後迅速變臉

怎麼變臉?「我好好和你說你不聽,看來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啊!」

一個媽媽說「你在客廳里上躥下跳又大聲吵鬧,我根本聽不到電視的聲音,真的很難聽清。

兒子說:「哦」,然後又接著跳。

「直到我說『滾出去!』他才走開。

媽媽的命令雖然讓孩子離開了房間,但是長期影響是孩子會認為:哈哈,等到你急眼了我才改變,你說出「我—信息」的時候我還不需要做出改變。

其實在說出「我—信息」不起作用後父母就開始變臉,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我有個問題需要你幫助,如果你拒絕不幫忙,我會採用手段讓你聽命與我!!」

你是否是個傾聽的家長?

如果當孩子處在問題區時,父母很少給予傾聽,那麼「我—信息」的使用往往不會成功。

這理解起來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孩子聽你的(當你處在問題區時),孩子們必須能夠感受到你通常也會傾聽他們,禮尚往來,僅此而已。

給出「我—信息」的情緒不準確

一些家長害怕「我—信息」會傷害到孩子,所以給出信息的時候總是遮遮掩掩。

這樣的擔心合情合理,但是怎樣的信息才會真正「傷害」到孩子呢?

第一種:6歲的孩子把小刀放在了離小寶寶很近的地方,媽媽此時就不要說「我有一點兒擔心」,而是更準確更真實地表達自己「我看到刀,快嚇死了,小寶寶可能會受傷,那樣我肯定會心疼的!」這時候6歲的孩子肯定會有內疚感,這是行為之後自然的結果,但是他不會被這種內疚感傷害到。

第二種:但如果媽媽用有強烈責罵情緒的語言說:「你是個壞孩子!」「你會有報應的!」「你是想快點死啊!」這些其實都是「你—信息」,會讓孩子感到「我很壞、很惡毒」,這樣滋生出來的內疚感會傷害到孩子,而且影響時間會很長。

你需要換擋

「我—信息」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所以當父母對孩子發送出「我—信息」時,必然會將孩子帶進問題區,干擾他正在幹的事(比如孩子正在沙發上開心地蹦,而媽媽需要安靜),讓他無法在此刻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孩子們自然會反抗「我—信息」。

所以P.E.T.強調父母必須敏銳地去觀察「我—信息」所引起的孩子的反抗,適時做好換擋——從對抗轉為傾聽

「快點把地上的書收起來,它們亂七八糟的,我一會兒要拖地,這些書會影響我拖地的。

「不行!」小七一邊看書一邊回答,頭都沒抬。

「為什麼?」(變成傾聽)

「因為……因為我這個故事還沒看完。

「哦,是這個原因,那看完之後可以收起來嗎?」

「可以。

換擋並不總是會如此神奇地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當孩子知道父母能體會到自己的為難時,他們就更容易發生改變。

這時使用積極傾聽的目的與孩子處於問題區時積極傾聽的目的截然不同:此時的轉換,是要緩解孩子的抵抗心理,因為滿足你的需求必然會要求他有所改變;而孩子處於問題區時的積極傾聽是讓孩子更接納自己,幫助孩子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我—信息」的效果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很多時候他的人生經驗並不能告訴他他的行為會給別人產生什麼影響。

他們為了玩滑板車,可以直接把車把上掛著的球取下來順手一扔,看到別人沒經過自己允許玩他的球,他會過去抱起球就走,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的孩子根本考慮不到其它因素。

而我們家長的教育更習慣的是說「不要這麼做!不要那麼做!」,但卻很少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很多東西是默認的,不需要說出來的。

我們幾十年的閱歷對很多事情都很清楚,於是我們把這些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他們也應該知道——可對於人生經驗少得可憐的孩子來說,他真的不知道!(在他們做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時,家長只會說「怎麼那麼傻!這都不懂!」)

在運用了「我—信息」之後,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對於得知父母的真實情感表示驚訝:

「我不知道我讓你這麼煩」

「你以前為什麼不告訴我你的感受?」

「這件事對你來說影響這麼大,我真的不知道。

孩子在追求他們自己目標的過程中常常對於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渾然不知,一旦有人把這種影響告訴他們,他們通常就會願意更多地為別人考慮。

一旦孩子了解了他的行為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他們常常會從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一個體諒他人的人——這也幫助孩子更好的破除自我中心感。

—END—

本文在頭條號與微信公眾號【顆粒成長屋(klcz_kelly)】均已進行原創聲明,任何媒體未經授權不得刊登、使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發現孩子偷錢怎麼辦?

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偷錢,你是衝動地斥責批評一頓孩子,還是心平氣和地應對呢?最近,「在積極教養親子交流群」中,一位媽媽發現八歲的兒子偷了爸爸200元錢,她為此感到非常苦惱,不明白一向乖巧聽話的孩...

這些錯誤的教育理念你占了幾條?

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總有很多長輩或有經驗的父母給指點迷津,說小孩就是怎麼怎麼樣,你不要這樣那樣,不然你以後就會很難帶,小孩不聽話,吧啦吧啦......1.嬰兒不要抱,抱多了她以後就會很粘人,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