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叛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媽媽最近特別煩惱

一坐下就感慨道「原來一直乖巧聽話的一一,這兩月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什麼都跟我對著幹,讓吃飯不吃,讓睡覺不睡,其實已經困的不行了。

那天去小區的遊樂區玩,每次我們都是玩那個矮的滑梯,這次一定要自己上那個高的滑梯,不知是不是看別人大一點的孩子上去羨慕,原來只是看看啊?!她那麼個小個子,那個上高滑梯的台階都到她一半了,看著好危險,就是要爬,我伸手扶著她吧,她就扭啊扭,還扒拉我手不讓我扶她,死活要自己爬,我又不能上去,真是揪心啊!」

「我還反思呢,我教育一一,還算不溺愛吧,也不嬌縱,怎麼突然就變成這樣了呢?我後來想,看來這是遺傳他爸的基因開始顯現了,跟她爸一樣,死犟,跟我對著幹,真是累啊,這以後這爺倆要是合夥一起,我就慘了!什麼小棉襖啊,以後再大,還不天天得跟她生氣!」

「我就想這樣不行,我總得做點什麼吧!可是我發現越是管,還越是變本加厲!你說這要慣出壞毛病,我這當媽的失職啊!怎麼辦啊!」

看著一一媽媽鬱悶的樣子,無法應對一一寶貝這個成長變化的各種胡思亂想,除了安慰她被打擊的心情以外,不由得感慨孩子的成長規律對於一個媽媽真是必備知識啊!

媽媽遇到的,是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是孩子從父母的懷抱里掙脫,逐漸長大成為獨立的個體的必然階段。

這種內在成長的需求和對環境給予支持的要求是發展性的需要,是每個孩子成長到成熟的必經之路,這個階段必不可少。

我喜歡將孩子的叛逆期稱為「上台階」,在這個「台階」爬上去之後,會發現孩子好像一下子長大了一截,心智成熟了不少。

見到不少家長,在孩子逆反期,一味的打壓和控制,沒能讓孩子在逆反期「充分」「安全」地逆反,長大進入社會後,就會一直逆反下去,不得不面對更多的衝突和矛盾,自己也會不斷陷入糾結和苦惱當中。

叛逆主要出現在孩子成長的兩個時段

第一叛逆期:主要發生在孩子3-4歲的前後。

孩子會要求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重點是要求行為、動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對父母的過於保護和任何代替他的作為。

比如:讓幹什麼就不幹什麼,看他自己做不好上前幫助就推開你或者打你,你跟他說什麼他都隨口說「不要不要」,你越制止什麼他越幹什麼等等。

低齡的孩子心理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大,作為媽媽可以關注孩子的行為,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已經進入成長的「上台階期」,多數孩子會在3-4歲,也有的孩子可能在兩歲半以後就出現逆反,有的孩子會在5歲前後才會出現逆反。

媽媽可以放寬心,不用過度擔心我的孩子怎麼還沒逆反。

只需要在發現孩子出現逆反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回應就好。

第二叛逆期:出現在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的10-11歲至15-16歲之間,突出表現在青春發育期。

孩子會要求人格獨立,要求社會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父母、老師或者任何控制方的控制。

比如:會對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憤世嫉俗,可能經常會說「憑什麼你們大人就可以,我們就不可以」,會對老師的管教有很多覺得「沒有得到尊重」的憤怒,開始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對父母的干涉尤為反感等等。

叛逆期的孩子都聚焦於獨立的自我意識,尤其表現在向父母要求自主權利。

同時,逆反期的孩子因為心理上還處於正在成長的階段,自我能力的有限性和自我發展的期待之間的矛盾和落差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的不適應、困擾、煩亂甚至危機。

在孩子叛逆期,應該如何協助孩子成長:

  • 重新認識叛逆期

叛逆期,不是洪水猛獸,不是跟家長對著幹,更不是孩子的壞毛病。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走到了關鍵階段的里程碑,作為家長,應該看到逆反時,為孩子的成長高興才對。

看到逆反的價值和在孩子成長中的功能,修正我們對叛逆的扭曲認識,會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孩子的叛逆。

  • 理解孩子的心理現實

孩子在經歷逆反期時,自己也處於更高的自我期待和尚低的自我能力的矛盾之間。

處於第一逆反期的孩子,成長使孩子產生了「我長大了」「我是大孩子了」的感覺,這是孩子幼小心靈中初始的自我意識的萌芽,而現實中,他們還是小人一個,心理發展水平還很低。

作為父母,理解存在孩子心中的「長大感」,這是孩子真真切切的心理感受。

這個感覺,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保護,這個感覺與行為之間的落差,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原動力。

  • 鼓勵孩子的意願

小孩子主動要求做事時,也是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的體現。

這時,媽媽可以進行適時的鼓勵,比如「哇,一一都可以幫媽媽掃地了!」「好棒耶!一一都敢自己睡覺了!」

  • 因勢利導的幫助

也可以因勢利導地徵詢孩子的意見,創造孩子成長的條件。

比如,過馬路時跟孩子說「你可以拉著媽媽過馬路嗎?」

  • 不過度關注孩子的實際能力和行為結果

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

孩子做不好,是正常的。

這時,父母忍住自己上前幫助的衝動,讓孩子安心地不斷練習,完成成長的過程。

過於關注孩子的現實結果,往往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敗,畏懼,怕輸的心理陰影。

看到孩子的逆反,就聽到了成長的開花聲,給孩子一個肯定的微笑,給孩子一個更為寬鬆的空間去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