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美國一代孩子的育兒法,竟被中國媽媽奉為聖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期,網絡熱傳《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一文,引起了廣泛關注,並被不少媽媽們奉為「育兒聖經」。

裡面提到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出自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

他的主張 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

也確實訓練出了一大批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只是,在多年之後,當經過此項特殊「訓練」的孩子長大,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今天,我們帶您看清真相,這個育兒的「大坑」千萬別踩!

華生的一生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

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

——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

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人。

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

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 Mariette 記憶中,媽媽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

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便已種下。

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

童年對愛的絕望,讓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

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然而如今「哭聲免疫療法」卻披著獨立育兒的外衣,在中國媽媽圈重新風靡。

推翻:愛是永恆的主題

華生之後,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和愛撫。

這個發現推翻了華生的觀點。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便於親生母親分離,在以後的165天中和兩個母親:鐵絲媽媽絨布媽媽一起生活。

其中,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絨布媽媽沒有。

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

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但絕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哈洛此後經過多次實驗後總結道:獨立並不是簡單孤立與狠心培訓出來的,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改變,從積極回應開始

不少媽媽覺得,小時候不與孩子親近是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其實不然!

演員馬伊琍就曾在微博上表示非常後悔使用了盛行的「哭聲免疫法」。

她提到自己生第一個孩子時,因為相信「哭聲免疫法」,流著眼淚聽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硬著心腸不去抱孩子。

月嫂也主張不要她過多的抱孩子,每次一餵完奶就立刻把孩子抱走,理由是讓母親好好休息。

然而結果呢?她自省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馬伊琍在微博上痛斥「哭聲免疫法」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之初,他會認為自己與這個世界和母親渾然一體。

新生嬰兒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既是充滿期待又是迷茫無助的。

當嬰兒哭喊著想要抱卻得不到回應的時候,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

這對嬰兒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哭聲免疫法」讓嬰兒感到無助,對嬰兒心理有著莫大的傷害。

最好的育兒方法就是母性本能和順其自然,在能給予孩子回應和愛時請不要吝嗇。

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

今天開始,請千萬別再用哭聲免疫法訓練孩子了。

愛與自由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

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堅強、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樂意探索、具有處事能力的人。

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

父母知道孩子哭了應該要抱嗎?

不可否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丶完整睡眠訓練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表面上極少哭鬧丶貌似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因此很多媽媽追捧並踐行。在家長課進行期間,也不時有家長會諮詢這個問題,到底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