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來不及告訴家長的那些事(五)孩子哭吧,不是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的生命是從一聲啼哭開始的,聽到這聲啼哭時父母們倍感欣慰。

可是漸漸地,一聲聲的啼哭之聲卻變成了很多家長的煩躁之源。

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一看到孩子哭,家長的反應多是:哭什麼哭?不許哭了。

到XX地方去哭。

哭有什麼用!?

是啊,哭有什麼用?理性思考的結果說,哭於解決事情是幾無幫助的。

可是反過來想,這種理性思考在哭泣的孩子面前有用嗎?就算孩子一時咽下了淚水,事情就解決了嗎?

在這枚初中班主任面前哭的孩子數不勝數,他們或因為做錯了事,或因為受了委屈,或因為無助。

我對他們哭的行為,只有一種「無為」的有為,就是讓Ta哭,並持續地遞上餐巾紙,提醒Ta別用手抹,然後安靜平靜地等待。

不同於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哭時那種焦躁不安,不是因為我看多了孩子哭,不是因為哭的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而是我對孩子的哭泣有另一種理解——哭有什麼不好呢?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孩子哭的心理。

孩子哭多半是因為委屈、難過、悲傷、羞愧,偶伴有憤怒和恐懼,這些都是情緒。

情緒是一種如果任由其「流淌」便會來會走,但若堵塞會「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能量」。

就是說,孩子哭泣可以幫助Ta釋放由事而生的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能釋放就會積鬱心中,或者尋找其他的方式發泄。

如果能通過哭這種既不傷害他人又不傷害自己的方式發泄情緒,又有什麼不好呢?在非對抗的情況下,在安靜的等待中,哭泣的孩子會慢慢停歇下來,並且到達比之前更理智的狀態。

在情緒宣洩完之後孩子往往能更快地冷靜,並能有所感悟。

我稱之為「哭一次長大一點」。

可是並非所有哭都能促進成長。

反覆出現的情況往往是,因為一些事,特別是孩子做錯了事,Ta會感到無法承受做錯事而來的批評(更多的是那種使弱小自我感受到攻擊的批評,比如對人不對事,比如家長老師的失望,比如別人家孩子等等,還有些批評來自於孩子對自己的攻擊),Ta因感到自己無法處理這些批評而無助,或者痛恨自己因無能而犯錯,或者無力解釋倍感委屈,或者害怕就此失去長輩的庇護等,Ta無法處理,只能哭泣。

可是Ta一哭泣,家長們的無助感也被勾動起來,對於孩子深陷「弱者」狀態而無法幫助的痛苦(或者恨鐵不成鋼的無力)轉化為憤怒。

我們的文化中哭泣和弱者常常掛鈎,而成人因為心理防禦機制比較強大,往往很快能發展出憤怒來包藏住被孩子哭勾起的無助感,因為憤怒看來比較有力量。

於是家長加大了嗓門喝止哭泣不止的孩子,孩子本就難過,又被一頓怒吼,只能更加大哭或者強忍更多情緒。

面對孩子哭泣,一定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處理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語言說出情緒,可以藉由問題讓孩子自己說,也可以由家長來猜測並獲得孩子確認。

當情緒一旦象徵化為語言,其能量就會大大減弱。

如果孩子和家長都沒辦法「命名」情緒,那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什麼也不要做,默默地平靜地等待,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擁抱。

可我們都有經驗,這種等待也並不比前一種方法來得更容易。

作為成年人,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在這種時候一定要察覺自己的情緒,不要將自己的情緒輕易轉化成憤怒,繼而與孩子相激。

其實孩子哭多數情況下已表示有相當程度的屈服(認錯、愧疚),不用再窮追不捨,窮追有時反而激起孩子的反抗(不被理解的憤怒),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當然我們要警惕的一種情況是,孩子用哭來「控制」家長從而逃避責任。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家長教育理念不同或者對待孩子哭態度截然相反的家庭里,孩子在多次哭泣的過程中發現,哭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當一方在責怪自己犯錯時,另一方會跳出來袒護自己,漸漸地孩子也會養成遇事就哭的行為模式。

當然對於這樣的家庭,孩子的行為不會僅在這件事情上出現麻煩。

這種家庭的孩子到了初中,特別是在青春期,會出現很複雜和很全面的問題。

很多家長會擔心,如果讓孩子去哭,不去制止,反而包容,孩子長大了也這樣遇事就哭,那豈不是很糟糕?首先,成年人的哭又有什麼過錯呢?流行歌曲里尚要唱著「男人哭吧不是罪」,有問題的不是哭泣本身,是我們那將哭泣和弱者連接在一起的理念,更是我們因為對方哭而被勾起痛苦感受,卻無法處理的無能無力感。

而且,俗話說「無情未必真豪傑」,真正的強者既能面對傷害,又能承認和處理由此引發的情緒。

其次,一個被包容並被教會識別情緒的人長大後會愛哭嗎?不會的,成年人比之孩子,自我更加強大,Ta會更有能力和資源去處理情緒,所以自然逐漸減少使用哭泣來釋放情緒。

而從小被喝止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把這種無用行為延續下去,因為Ta別無他法,同時延續下去的還有壓抑情緒的痛苦循環。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家長看起來「這樣下去如何是好」的行為,特別在青春期。

對此家長心急如焚,急於糾正,但其實,這些行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會「自愈」的。

孩子其實是在嘗試,等Ta嘗試了知曉了個中好壞,自然會放棄很多做法。

但有時家長的過度關注反而將其中某些行為固化,行為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消退一種行為的方式是不加以強化,直接點說就是無視。

當然,真正要治本的方式永遠是接納和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孩子立規矩這幾點很重要

【康Q母嬰網原創稿件,歡迎轉載但需註明出處】"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與學習。通常家長們都認為規矩就是對孩子的要求,對他們的一種控制與約束。其實規矩對孩子來說...

父母的愛該附加「條件」嗎?

孩子們在生活中會對父母提這樣那樣的要求,他們可能會要求父母買一些玩具,零食,或者是要求父母買新衣服,帶他們去遊樂場,讓他們出去和朋友玩耍,這些種種的行為都在於父母們是否答應,而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