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科學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在老一輩人的看來,一個孩子幼年時的行為舉止,就能夠代表著他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或許會下意識認為這句話和現如今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一樣,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至需付之一笑。
但實際上,這句話其實並非毫無道理的哦。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當那些孩子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通過這些人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
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
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
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
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
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
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
(摘自新浪親子頻道)
由此可見,孩子在三歲左右時表現出的一些性格特質,伴隨著其成長過程,呈現出的差別並不大。
根據專家的研究,以上例子的出現並非巧合,而是說明了三歲以前確實是人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期間所塑造出的性格特點,也很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因此,我們應該及早開發孩子大腦的潛能,讓孩子多體驗、多感受、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不要怕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搞破壞」,畢竟在錯誤中成長,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具體來說,三歲以下孩子學習的關鍵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2~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主要包括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等;
-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
3歲左右是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可以說,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並保存下來,因此稱為「三歲看大」。
與此同時,專家還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
所謂「七歲看老」就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到了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相對較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
因此,家庭的教育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給予正確的引導,那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所以,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成長為有用之才的話,幼時的教育可是尤為重要的,家長朋友們要重視起來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有道理嗎?
帶孩子外出溜達的時候,碰到年長的大爺大媽們,總會聽到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他們看到孩子懂禮貌就會誇獎說「三歲看大,這孩子長大了也懂事兒。」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什麼意思,八個字指明育兒方向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孩子三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