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教育犯錯誤的孩子,後果可能很嚴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1月5日晚上,江蘇泰州發生一起悲劇。

因9歲(實際8周歲)的兒子犯錯,母親在教育孩子時失手將其打死。

3月20日,失手打死親生兒子的陳某被檢察院批准逮捕。

媽媽,我很孤單,我想要你陪我。

「媽媽,你聽我解釋!

在兩位女檢查官面前,母親回憶起孩子那天說的兩句話,哭得不能自己。

但是,一切都於事無補了,這位母親不僅失去了兒子,也難逃法律制裁。

也許你會說,這件事太誇張了,是偶然事件;但父母們真的問問自己,尤其在孩子犯錯並拒絕承認錯誤、拒絕改正的時候,你有沒有過感覺「氣得要冒煙」了?氣頭上,有沒有動手打過孩子?

孩子犯錯的時候,你真的有辦法好好教育他們嗎?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呢?

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這樣做

1、在氣頭上教育孩子

孩子犯錯後,不要簡單粗暴地指責、打罵。

錯誤已經犯下,過多的指責和懊悔對解決問題沒有實質性幫助。

請家長先平復下自己的心情,再與孩子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

不要在氣頭上教育孩子。

2、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一些家長會在生氣的時候口不擇言:「你這個壞孩子!」、「你怎麼這麼笨!」、「早知道就不生你了!」、「媽媽不喜歡你了!」

這樣冰冷殘忍的話語是對孩子嚴重的人身否定,對教育孩子毫無幫助,只會讓孩子感到傷心自責和被拋棄,長期遭受人身攻擊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自卑、甚至暴躁易怒。

請停止對孩子的人身攻擊和偏激的評價,就事論事。

怎樣才能有效改正孩子的錯誤?

1、分析問題、判斷對錯

懲罰之前要先講道理,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造成了什麼後果,影響是什麼,孩子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一定代價/接受一定的懲罰,以及孩子以後應該怎麼做。

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問題,判斷對錯。

溝通教育的「ABC」法則

A: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在什麼情境下?

B:你做出了什麼行為?

C:這個行為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這個行為對不對?

將事情拆分為以上幾項,循序漸進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告訴孩子「媽媽會一直愛你,無條件接納你,只是不喜歡你這樣錯誤的行為,但是媽媽會給你提供支持,希望你能在媽媽的幫助下改掉它。

註:無條件接納不是什麼都接納,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本身,有規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教導孩子明白是非對錯。

2、安撫孩子的自責與傷心

孩子不小心弄丟了文具盒,打碎了花瓶,或是考試又粗心了……其實,孩子犯錯後首先自己就會傷心自責,他們第一時間最需要的是安慰。

可以用溫暖的手掌捂住他們的大椎穴(位於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起的下緣)的位置,能平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聯結。

一些家長會在憤怒時把孩子推出門外或是關進小黑屋,以期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改變行為。

這樣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傷心困惑和害怕,感到孤立無援,長久下去還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在犯錯之後因為害怕受到責備而閉口不言,造成更大的損失。

與其讓孩子服從,不如努力引導孩子產生良好的判斷力。

通過與孩子的交談,可以激發他分析處理不同的問題,思考相關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

很多孩子被懲罰的原因是不會做數學題,不能安靜坐好,做事磨蹭……這些狀況是孩子們暫時沒有能力改變的,主管自控能力的前額葉腦區在青少年時期還處在發育狀態,孩子在事後知道自己的錯誤,卻常常無法即時覺知並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很壞的時候,父母很難記得他們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懲罰。

如果關注背後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回應表面的行為,父母的困擾就會少很多。

如果我們的視線能夠穿透孩子的行為表面,那麼也就能審視我們自己的表面行為之下隱藏著什麼?

即使是在約束和限制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做到與他們心心相連。

「time out」要想收到積極的效果,那就是讓孩子在一個溫暖舒適的角落裡安靜下來,前提是孩子自己選擇去那裡休息,而不是大人的命令。

3、角色扮演,幫孩子理解難懂的「大道理」

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處於前運算階段(從學習語言開始到5~6歲)的兒童,通過形象思維來獲取知識。

他們難以真正理解抽象的道理,如「遵守規則」、「考慮他人的感受」等,而角色扮演、模仿能夠讓他們產生知覺體驗,更有助於理解問題。

比如小石頭今天在圖書館裡大聲喧譁、橫衝直撞,媽媽希望教會他在公眾場合的禮儀,可以這樣做:

讓小石頭扮演圖書管理員,媽媽扮演正在看書的讀者,爸爸扮演今天的小石頭,大聲喊叫,橫衝直撞。

在開始前告訴小石頭:「圖書館是大家看書、學習知識的地方,是一個需要安靜的環境,你的任務就是幫助維持一個良好的環境,能讓大家在這裡安心看書。

在爸爸大喊大叫、橫衝直撞開始後,作為讀者的媽媽向管理員小石頭反應:「那邊有個孩子大吵大鬧,打擾到我看書了,你可不可以去提醒一下?」

在小石頭與爸爸交涉時,爸爸問他:「為什麼我不可以大喊大叫?我看到那兒有好玩的,我很開心!」

小石頭勸阻爸爸後,爸爸說:「好的,我知道了,公共場合不可以大喊大叫橫衝直撞,謝謝你!」

遊戲結束後,與小石頭討論剛才的情景,詢問在爸爸吵鬧時和爸爸明白規則時,小石頭的感受和想法,並提醒他,今天的小石頭就像剛才的爸爸一樣,在圖書館打擾到了別人。

並與孩子做出約定,以後在公共場合要遵守規則,不能大聲喧譁橫衝直撞。

注意:在角色扮演前,要向孩子講清楚角色的內容和任務,在結束後,一定要有討論、評價和總結概括的環節。

4、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

在幫助孩子理解、判斷是非對錯,並安撫情緒後,制定規則,設立適當的獎罰制度更有利於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

懲罰包括取消愉悅刺激和給予厭惡刺激。

如果下一次小石頭在公共場合不再大喊大叫橫衝直撞,懂得禮貌待人,那麼媽媽要記得肯定並鼓勵小石頭,還可以獎勵小石頭周末與好朋友一起玩;

如果小石頭又忘記了公共場合的禮儀,那麼媽媽可以取消小石頭這天的動畫片時間(取消愉悅刺激),或是罰小石頭多參與一些家務(給予厭惡刺激)。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與其通過懲罰和訓練達成目的,不如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孩子需要了解並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大人又何嘗不需要呢?

其實,責備和懲罰不是最好的教育,愛和耐心才是。

實習編輯:王翊檀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有時撒謊是因為父母的態度

2到3歲的孩子,基本有了初始的是非判斷能力。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會本能的感到害怕,他們怕家長不高興和隨之而來的懲罰。為了避免懲罰,偶而會捏造謊言來掩飾錯誤。

孩子犯錯,我沒忍住,事後就想抽自己

在面對孩子犯錯時,若想每次都能冷靜地控制住自己情緒是不可能, 誰還沒有脾氣呢, 尤其當孩子「百般糾纏」、「無理取鬧」、「軟硬不吃」時,縱然是脾氣再好的人也會爆發洪荒之力。然而,事後又總是萬分後悔...

不要拿昨天的錯誤懲罰今天的孩子

大家肯定經歷過一些場景:1、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了?我:不知道啊。爸爸:竟然還沒認識到錯誤,啪啪啪。2、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了?我:知道了。爸爸:知道了你還犯錯。啪啪啪。3、爸爸:知不知道哪裡錯...

給懲罰,不如給擁抱

懲罰,信手拈來,家長應用的得心應手的對待孩子的錯誤,簡單粗暴!是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最常用的管教方式,確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受到懲罰以後會立刻減少所謂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