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王妃訓哭搗亂的喬治小王子,公共場所如何教導「熊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05-31 屠筱青 愛貝睿學堂

文 | 屠筱青

公眾號 | 童心解語

前些天,英國王妃凱特的妹妹皮帕(Pippa Middleton)與 41 歲的億萬富翁、金融才俊詹姆斯·馬修斯(James Matthews)共結連理。

外甥喬治小王子和妹妹,連同另六名孩子一起擔任花童,場面溫馨而甜蜜。

不過奇怪的是,喬治小王子後來卻哭鼻子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三歲的小王子因為上前踩了一腳阿姨貴重的禮服,結果被媽媽凱特王妃拉到一邊訓哭啦。

大家一邊同情萌萌的小王子,一邊感嘆凱特的家教嚴格,原來即便是王子,在公共場所做了不合時宜的行為也會受到媽媽的批評。

與此對照的是,孩子在遊樂場、飯店引發風波的種種報導層出不窮。

比如,一個四歲男孩在遊樂區的滑梯上把前面的兩歲小孩推下去,小孩的爸爸憤怒地把男孩從滑梯上拎下來,並踹了兩腳。

還有,前一陣網絡熱議的「咆哮媽媽」因為年幼的兒子被另一個小女孩踩到了腳而失控發飆。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

「熊孩子」這個詞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社會新聞中。

大家把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孩子,一律冠以「熊孩子」的名號。

但其實孩子「熊」有各種原因,甚至並不是孩子所有的吵鬧行為都應該被定性為「熊」: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成熟

一個科學事實是,孩子的大腦仍然在發育中,尤其是主導情緒管理和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層部分遠未成熟

大型商場,飯店等公共場合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刺激源,熙熙攘攘的人流,炫彩奪目的燈光,喧鬧吵雜的背景,五花八門的商品,這一切都是對孩子控制力的重重挑戰,甚至超過了一些孩子的負荷能力。

除此之外,生病、犯困、玩樂過度興奮、活動內容忽然轉換等,也會讓孩子失控。

即使一切正常,孩子本身的專注力也較弱,年齡越小,專注的時間往往越短。

了解這些,你會對孩子多一份耐心,對他們的行為有更合理的期待。

父母未能有效約束

我曾經在坐飛機的時候被后座一個 5-6 歲的小男孩不停地用腳踢座椅靠背。

自始至終,孩子的父母沒有出面干涉,更沒有表示任何歉意,孩子的行為也未有收斂。

最後,我拿出了包里的填色書和彩筆交給了小男孩,換來了自己一個短暫安穩的午睡。

文化尚缺乏寬容

孩子愛玩愛鬧是他們的天性,也是身為孩子的一種權利。

而我們的文化,甚至世界大部分的文化里,人們更希望孩子在公共場合被「看見」而不是被「聽見」。

如果你的小孩出門在外吵鬧耍賴難免會引來別人的側目,甚至指責。

一方面我們需要提倡對兒童友好和寬容的社會氛圍。

另一方面,孩子也需要學習恰當合宜的公共場所舉止,這是社會化必然的一環,因為孩子遲早得明白,世界不是以他們為中心的,學會尊重他人是必要的功課

在公共場所,孩子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如何在公共場所教育「熊孩子」?

行為禮儀的日常養成

讓孩子在公共場所舉止行為合宜,需學習一些基本的社會禮儀規則,比如分享,輪流,不要大聲吵鬧等等。

父母的舉止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也體現了家庭教養方式。

讓孩子具備有關的社交知識和能力,是有助於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合宜的最根本的方法。

提前預防

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作出危險不當或打擾他人的舉動,更需要提前準備。

防火永遠比撲火來得重要

人們常常等到問題發生才意識到這是個麻煩,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追逐打鬧引來了其他客人的投訴。

甚至孩子出了問題,或受到了傷害,才會思考該怎麼辦。

但其實,你可以提前來提醒孩子,降低孩子出事的機率。

甚至,在出門前就可以進行干預。

臨行前,告知孩子你們的日程安排,對特殊活動著重說明,並探討有關的注意事項。

比如要去朋友的新居派對,你可以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哪些人,自己需要注意的言行舉止有哪些。

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計劃性,也讓孩子對於之後的活動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在即將進入某個特定場所前,父母還有必要做些準備工作——清楚地告訴孩子有關的行為準則。

這需要爸爸媽媽做到——簡、明、要、說

:建議三條為佳。

要求過多,別說孩子,恐怕連家長自己都記不住。

:指出你希望孩子做到的具體行為。

避免籠統地說:寶寶,等下要乖乖的哦!

:使用正面詞彙表達你所期待的行為。

對孩子說「你需要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效果更好哦。

:記得說完之後讓孩子重複一遍你的要求。

比如,在你帶著孩子去商場之前,可以這麼和孩子說:

1.緊跟在媽媽身邊,握住媽媽的手。

2.把東西放進購物車之前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

3.需要什麼跟媽媽好好說,到處亂指或是哭鬧沒用。

場內引導

在進入了公共場合之後,爸爸媽媽需要進行場內引導。

你可以這樣做:

嚴防死守

在進入公共場合之後,可別只顧著刷手機聊天,尤其是在人多雜亂的環境。

比如許多遊樂區,標明了低齡兒童需要家長全程看護,但仍然有的家長不以為然,隨意離開或者低頭看手機。

孩子尚且年幼,有許多不可預測的行為。

家長如果未能密切關注,及時介入,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可能會追悔莫及;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行為不當,家長未能觀察事情始末,及時干預,容易造成各種衝突矛盾

敏銳觀察

除了看護,別忘了做個敏銳的觀察者。

當孩子問題初現時,採取妥善的行動來防止問題升級

你可以試著平和地提醒孩子注意他們的行為。

比如聽音樂會的時候,如果孩子突然大聲說話。

你可以輕聲耳語說,「噓,聽音樂會要保持安靜。

暫時離開

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沒有停止,甚至升級,你可以選擇帶著孩子暫時離開。

就如凱特王妃所做的那樣,找一個安靜人少的角落溝通,比如車上,休息室。

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中,大聲嚴厲地指責孩子,那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並讓彼此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

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腦熱,和別人起衝突,這樣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受到驚嚇,孩子也無法從這一事件中得到任何成長。

永遠記住,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如何應對問題

轉移注意

對於孩子而言,言語說教有時候難免蒼白無力,吸引和轉移注意力才是大救星

巧用玩具和遊戲,能在公共場合預防孩子因為無所事事而產生問題行為。

除了平板和手機這類電子保姆,你還可以利用一些別的小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既能夠玩得愉快又不過於喧鬧擾民。

比如你可以帶上紙和彩筆,讓孩子塗塗畫畫;也可以帶上孩子喜愛的繪本玩具。

你還可以和孩子玩自創的小遊戲,比如編故事,數數字等等。

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行為的日常培養、臨行前的預防工作、場內的恰當引導缺一不可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