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以前就該教會孩子的禮貌禮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禮儀禮貌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

使用敬語讓孩子的談吐更優美

在孩子的言語禮儀的發展過程中,父母經常會遇到兩個問題:

孩子不愛叫人怎麼辦?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做家長的必須正確引導孩子——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這次表現得還不錯,則要及時稱讚孩子所做的事,比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

」甚至,可以給孩子一點小獎勵。

孩子說髒話怎麼辦?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在語言建立的敏感期。

遇到孩子說髒話的情況,媽媽可以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媽媽的訓斥反而是對孩子說髒話行為的一個強化。

或者,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其他文雅有禮的字。

當孩子逐漸用規範語言替代髒話後,媽媽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的正確行為。

重要的餐桌禮儀,讓孩子變成小紳士/小淑女

應把重點放在基本原則上,不要強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如果連大人都做不到吃飯時不講話、不玩手機、不看電視的話,那就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到,這是不現實的。

在不影響孩子進餐的基礎上,餐桌禮儀是可以有彈性的。

首先,教孩子正確的坐姿,不要歪著、側著坐。

其次,得讓孩子明白,飯桌不是玩耍的地方,而且,不能影響別人吃飯。

最後,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喜歡的食物。

較好的做法是:故意給他一種他不愛吃的東西,引導他正確說出:「不,謝謝。

」讓他明白吵鬧是不禮貌的行為。

孩子的專注力時間有限,許多孩子不喜歡長時間安靜地坐著,可以在孩子進餐完畢,但大人還沒有吃完的情況下允許孩子離席去玩點別的。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

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譁等。

等餐時,可以先帶他們四處走走,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公共場合不要撒潑吵鬧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首先,外出前家長需要先告訴孩子,要去哪裡幹什麼,讓孩子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並說好規則。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奔跑吵鬧,可問孩子:「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帶他回家。

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學會自我控制,否則不能再出門。

不過,孩子總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到了外面,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

這時,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影響最大的

單純憑愛是無法教育和影響小孩的,父母的潛移默化形成了對孩子禮儀教育的根本。

父母都鼓勵教育孩子學禮儀,其實,禮儀更應該從父母學起、做起。

話不多說,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跟小顧天天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餐桌禮儀不可忽視,6個月起就要開始培養

寶寶吃飯之初,父母更關注寶寶吃了多少,吃的什麼?而往往忽略怎麼吃?其實從寶寶小的時候就開始關注他怎麼吃,是培養寶寶良好餐桌禮儀的起點。餐桌禮儀是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餐桌禮儀是對別人的尊...

知書達禮——孩子禮儀教育點滴

「見面打招呼,臨別說再見,得到幫助說謝謝,做了不恰當的事說對不起……舉止得當,彬彬有禮。」誰都想自己孩子有禮貌懂禮儀,可是,怎樣培養一個有禮貌懂禮儀的孩子。俗話說的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

餐桌上的教養,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吃飯,是人們每天都要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實際上包括了許多細節,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孩子真正的社交,就在每天的餐桌上

(點擊播放按鈕即可收聽主播姜天虹朗讀音頻)在孩子小的時候,最能體現孩子社交的行為就是吃飯。在孩子吃飯這個問題上,中國家長比較看重飯菜質量和吃進去的數量,所以比較喜歡餵飯什麼的,孩子沒有自主權;而...

吃飯時別這樣!不然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

很多父母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在飯桌上詢問孩子的成績,斥責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絮叨一堆道理。結果就破壞了大家的好食慾和溫馨和諧的氛圍,既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不利於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