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經:小孩子要守規矩嗎?如何守規矩呢?(真心爸媽原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你的自由,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你的利益,不能凌駕於他人的利益,你的快樂,不能建立於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對規則的破壞,這些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
上一篇《不嬌氣的娃是怎樣煉成的》發出來,小兒開心的班主任老師給我們留言說,我覺得您家倆孩子還很規矩,有時間也介紹介紹這方面的經驗吧。
真是非常感謝小寶老師的提醒,讓孩子在學校內外,都做個守規矩的人,是我們家另一個努力方向。
在學校守規矩,無非上課認真聽講、不和同學交頭接耳、不亂接老師下茬、按時完成作業、上學帶東西不丟三落四、不和同學隨意打鬧、不破壞班級榮譽等等,都是學生的本分;在校外守規矩,無非遵守公共場合行為規範、不損害他人利益、不做規則的破壞者等等,是作為社會人最基本的教養。
如何在這些基本面上,培養孩子做個守規矩的娃?以下是我們家的想法和做法。
1、從小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與培養孩子熱愛閱讀、培養孩子不嬌氣一樣,培養孩子守規矩,也要從孩子很小很小開始。
其實培養孩子任何良好習慣,都應儘早開始,不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孩子從小不知道,長大也未必一定知道,看看比比皆是的不守規矩的大人就明白了。
要從多小開始呢?最遲在孩子一歲之後,會有更多外出活動時,只要在公共場合,大人都應該注意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孩子坐在推車上,會對花花綠綠的東西特別好奇,伸伸小手指指這個、夠夠那個,可能還會趁大人不注意,拿起東西就要努力打開包裝。
這時,大人就該開始告訴孩子,超市裡的東西都是商品,是賣給大家的,我們需要付了錢,才能拿回去吃。
不能像一些不太在意的爸媽媽媽那樣,隨手拿下東西給孩子,「拿著玩吧」,等孩子玩兒夠了,大人再把被孩子蹂躪得不成樣子的商品隨手丟在某個貨架上。
去餐廳吃飯,有的大人為了哄孩子,會給孩子拿個碗,讓孩子拿筷子勺子叮叮咚咚地隨便敲。
更有甚著,前幾天看到一件小事,一位媽媽帶孩子在餐廳吃飯,孩子要小便,大人就從餐廳碗櫃里拿了個碗,讓孩子尿在裡邊,然後毫不在意地把裝尿的碗放到桌子底下。
這些真是糟糕。
一個負責人的大人,應該告訴孩子,餐廳是公共場合,我們應該儘量保持安靜,不要製造噪音吵到別人,如果要大小便,要告訴爸爸媽媽,咱們去衛生間。
這都是極小極小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孩子就會對這些基本的規則形成印象,慢慢知道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如果大人聽之任之甚至有意縱容,那麼孩子三四歲後,他到了公共場合,就可能成為人見人厭的小小破壞狂了。
到孩子上幼兒園、大部分時間在家庭之外活動後,大人就更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了解更多公共場合的規則,孩子能閱讀的,引導他自己看提示,孩子還讀不明白的,大人講給他聽,哪裡提示要保持安靜、不能大聲喧譁、哪裡提示要排隊等候,哪裡提示不能亂丟果皮紙屑等等。
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在公共場合要遵守規則的習慣,而且這些習慣會在他上學之後,繼續有效。
2、隨時告訴娃,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不好的行為
帶娃等電梯,大人要告訴孩子站在門邊,不能正堵住門,要等電梯裡面的人下來之後再上電梯,上了電梯不能拚命按關門按鈕;帶娃坐扶梯,要告訴孩子站在靠右邊的位置,把左邊讓給趕時間需要急行的人。
進出公共場所的大門,要告訴孩子,我們應該儘快通過,不能站在門口堵住門,那樣別人就沒有辦法進出;領孩子走在路上,要告訴孩子,我們要靠右邊走,不能擋住其他人走路。
前幾天在小區里,看到四個年輕人一字排開,占滿整幅四五米寬的路,邊走邊聊,把別人擋在後面渾然不覺,更是覺得早早告訴孩子如何有教養地走路,真是太重要了。
其他諸如看電影時不要邊看邊討論、跟別人說話時要等別人說完再開口、不能隨便打斷別人、不經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和人說話保持禮貌的距離、不能輕易碰觸他人肢體等等,只要生活中碰到,我們都會隨時跟孩子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形成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這樣說,好像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教條,隨時都會對孩子進行說教。
其實這些簡單的小事情,只要在和孩子自然交流時告訴孩子就好了,都是一兩句話的事,完全不需要正兒八經地說教。
現場的實時引導,遠比把孩子叫過來「好好教育教育」有效得多。
真的到需要「好好教育教育」的時候,那些教育,反倒已經不管用了。
3、大人做好示範,不做壞示範
讓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一定要做得到。
大人一邊告訴孩子電影院裡要保持安靜,一邊掏出手機來打電話,一邊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要亂丟垃圾,一邊把空礦泉水瓶子扔出車外,告訴孩子再多的規矩都沒用。
這些年接孩子放學經常見到的場景,讓我們一直耿耿於懷。
孩子學校放學後會有許多興趣班,興趣班放學由一位中年女老師主持。
興趣班多,家長也多,大約有一半的家長,會按照要求,等在學校對面的便道上,另一半的家長,則會站在離學校門口更近的校門兩側和便道下面。
無論冬夏,那位老師都會拿著手持擴音器,一遍一遍地提示校門口等待的家長:「各位站在校門對面和校門兩側的家長朋友,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請您往後退退,把校門口和兩側的位置讓出來給咱們的孩子。
」然而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效果全無。
那些擁在路上、堵在門邊的家長,完全是充耳不聞,連半步都不會往後退。
每見到這個場景,我都會想,那些對這樣的小規則都不能遵守、對一遍一遍耐心提示的老師毫無尊重之意的家長,他們在家裡,會不會跟孩子講要遵守規則、尊重他人呢?他們自己做著這樣的壞示範,會想到對孩子的影響嗎?甚或,如果他們完全不覺得自己是在給孩子做壞示範,會帶出什麼樣的孩子來呢?
4、識別和制止攻擊性、破壞性的「淘氣」的行為
孩子「淘氣」,大人往往不覺得有問題,甚至對男孩子,還常常鼓勵:男孩兒淘點好。
孩子的淘氣行為影響到了別人,一些大人最多輕描淡寫地說:我們這孩子啊,從小就是淘。
其實那些大人眼中的「淘氣」,有相當大一部分,已經是在不守規則、甚至故意破壞規則了。
沒有從小就淘得沒邊的孩子,只有從小被慣壞了的孩子。
比如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動手打大人,如果大人不制止,還覺得很好玩,孩子攻擊別人的行為就得到了鼓勵,在幼兒園、學校,也會更容易莫名其妙攻擊別人;如果孩子從小喜歡在家裡亂翻東西,把媽媽的化妝品、爸爸的抽屜搞得亂七八糟,而大人只是覺得孩子淘氣,不告訴孩子這樣不好,孩子也會得到鼓勵,認為到商場超市亂動東西也沒有關係;如果孩子從小喜歡在家裡亂毀東西,而大人並不制止,孩子稍大點出門去,也會變成一個破壞欲很強的孩子。
孩子的好奇、好動、喜歡探索,都很正常,但好奇、好動、喜歡探索不等於無限制地淘氣,父母應該學會區分,孩子的「淘氣」行為中,哪些是純粹的好奇、探索行為,哪些是攻擊性、破壞性行為,前者應該得到正確的引導,後者,則應該儘早制止。
5、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好的案例
和孩子聊天時,遇到那些不守規則的案例,我們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和他們討論那麼做好不好,為什麼不好。
好多人家會比較注重孩子「懂事」,我們不是特別在意,我們在意的是,孩子要「懂道理」,所以在家裡教育孩子要「懂事」的時候少,教育孩子「懂道理」的時候多。
前兩天孩子說:「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現在有一個『捏捏族』,專門到超市虐待食品,捏碎方便麵、給可樂放氣的。
」咦,還有這樣讓人跌眼鏡的事?我們馬上問孩子:「你們覺得他們這麼做對嗎?」「當然不對了。
」「為什麼你們覺得不對呢?」「超市的東西是要賣給別人的,都被破壞了,別人買到了怎麼辦?」小兒補充說:「他們要是想捏方便麵,可以自己買回來在家裡捏呀,捏多少都沒關係,捏多碎都沒關係,他們想捏成面做餅乾也好啊,只要不影響到別人。
」
大兒已經初一,而且學校也特別注重學生基本教養,會這樣理解很自然,四年級的小兒,能講出這樣的道理,並且能精確地區分出「私權利」(雖然他還不會這麼說),真是讓我們很欣慰。
我們不跟孩子講什麼起跑線、輸贏、優秀、成功,但會跟他們講很多做人基本面的事情,守規則、有教養,是其中很重要的內容。
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你的自由,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你的利益,不能凌駕於他人的利益,你的快樂,不能建立於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對規則的破壞,這些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
歡迎下載「今日頭條」APP,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真心爸媽 。
本文為@真心爸媽 原創,歡迎轉發,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文中圖片為作者的北大師弟潘險峰所畫,經許可使用。
孩子的不良習慣之搶東西
小孩到公共場合會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是個很常見也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們總會覺得別人的東西新鮮又好玩,想占為己有。孩子在家和兄弟姐妹玩時,明明是自己放在一邊的玩具,可看到別人撿起來就又來了興致。可能...
你可能每天都在這樣做,但真的會害了孩子
我家附近有一座高架橋,橋下面是一個大型十字路口。每次經過這個路口,都會看見無視四方車馬闖紅燈的人。或是一群人結隊浩浩蕩蕩橫穿,或是一兩個人瞄準時機百米衝刺。有一次不知道是一位奶奶還是姥姥居然推著...
這麼教訓孩子原來是錯的,80%的人躺槍(建議轉給家長)
出門在外我們總會碰上一兩個「熊孩子」,在電影院大喊大叫,在列車上跑來跑去,在電梯裡亂按樓層……最近,網友@屠龍的胭脂井就在微博里講述了自己遭遇「熊孩子」的經歷,其中的觀點引來眾多網友跟帖討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