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孩子才更成功!你的孩子夠任性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任性這個詞從前是用來形容一個孩子撒潑打滾,胡作非為。

與之相對的則是懂事我們所定義的懂事包括了聽父母的話,不給父母添麻煩,不高興不在外人面前表達。

這時,一切偏離了懂事這些準則的行為就被定義成了「任性」。

但如果孩子一點都不任性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一個「適度任性」的孩子可能並不那麼聽話,但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會受了委屈不吭聲,因為從小有對「自我」的認識,所以長大後更獨立。

雖然小的時候家長更偏愛一個聽話而懂事的孩子,因為這種孩子更好管,但成年後,人們往往對一個獨立有思想的人更加讚賞,因為這種人更容易成功。

任性的孩子更自信

有的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而聽從父母的所有要求,時間久了會下意識認為他人的意見總是最好的,但內心又無法捨棄自己的想法,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自信的體現。

但如果孩子從小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意見,家長也不因為麻煩就予以否決的話,孩子就能在對自己不斷肯定的過程中建立起自信心,而更敢於表達自己,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任性的孩子更安全

現在校園暴力屢屢見諸報端,而且有些孩子受了欺負回家也不敢和家長說。

但較「任性」的孩子就很少被欺負,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樣的孩子懂得說「不」,他們有更為明確的底限。

有些家長不允許親戚的親昵和愛撫,認為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這種時候相對懂事,為了家長的面子委曲求全的孩子其實已經變得不會拒絕了,而「任性」的孩子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更能表達自己的不滿。

無論在校園社交中,還是成年後的社會交往。

如果有人多次觸犯孩子的底限,那麼獨立一些的孩子更可能採取的方式是身體或口頭上的反抗,而不是以委曲求全來解決。

在這一方面,「壞孩子」「壞人」對懂得反抗的人通常會遠遠躲開,轉而去欺負那些只會委曲求全的人。

所以從小「任性」一些,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孩子的人生才會更安全。

怎樣讓孩子任性

很多家長高舉著「愛」的大旗,安排著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切,恨不得給孩子規劃好整個人生,可這哪裡是愛呢?這分明是控制欲作祟。

這對孩子的獨立、堅持等好品格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

美國有實驗證明,受到父母束縛較少的孩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更堅定,中年之後也更容易在某一個領域裡獲得傑出成就。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更合適呢?做好三件事就夠了。

一是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被打斷會潛移默化的給孩子一種 「我的話是不被重視的」的印象,以後在學校也會不敢講話。

同時打斷孩子講話是一種不尊重人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沒有被尊重,在學校只能會受到更多的欺負。

二是不要強制給孩子定目標,有的家長對孩子有固定的期望,比如上清華、當老師等等,而且常常掛在嘴邊,孩子對家長的感情中往往包含著崇拜之情,性格較弱的孩子在家長的期望下就很難講出自己的理想,更不會去實現。

性格較強的孩子則會會和家長針鋒相對的爭吵,不論哪種都不是家長希望的結果。

三是支持孩子的想法,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常常有會有一些小提議,但是家長有時會因為這些想法效率不夠高,太幼稚為由拒絕孩子的提議。

不過換一個角度想,何不讓孩子試一試呢?只有這些小的想法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勇氣去實現自己其他的想法,乃至實現人生理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太乖的孩子長大後變平庸,是不是真的呢?

以前小時候,家長老師都叫我們不准講話,愈不講話的孩子愈乖,對於現在的小孩,我們也會覺得那種幾乎不講話的非常好,可是長大後出了社會,跟從小被教導的卻不一樣,話講得少(不是講不好話或該講話的時候不講...

孩子的行為,你讀懂了嗎?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生氣,摔東西,打人等等。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兒童...

「熊孩子」和「乖孩子」,哪個更會有出息?

身為一個家長,總會不由自主的將別人的孩子拿來比較,周邊也總有那麼幾個乖巧懂事、循規蹈矩,讓父母省心的孩子令人羨慕。而自己的孩子又是調皮搗蛋、活潑愛動型的,在家裡爬高上低、竄上竄下一刻也不得安寧...

孩子愛插話,怎麼辦?

觀媽有話說:這篇文章特別長,讀完起碼要10分鐘。但是——非常值得細讀!這是我目前看過的文章中,說得最明白、寫得最全的「好好說話之兒童版」。心理學家、中國幸福力研究院專家,吳東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