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讓你的寶寶成為一個會哭的孩子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公的哥哥是個非常不喜歡孩子哭的人,她女兒小的時候基本沒哭過。

只要娃一哭他就發脾氣,搞的家裡的人都很害怕孩子哭。

現在 ,孩子上二年級了,不太會為人相處人。

經常會為了討好同學而受到老師的批評。

前兩天,偶爾看到了「靜觀育兒」的這篇文章,想拿來和大家分享。

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會哭的孩子,是給他的一種財富!

孩子哭本來是個再常見不過的小事,但照見的,卻是父母自己。

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們多半有以下三種態度。

第一種,孩子一哭鬧,大人們就驚慌失措,各種哄,各種妥協。

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你著急忙慌的哄,可能還看不出什麼問題。

但是,等到孩子1歲半以後,隨著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你的孩子日漸就學會了:哭是種有效手段,可以掌控父母,可以隨心所欲,可以替代其他任何溝通辦法。

許多沒規矩、自我中心的小孩,就是這麼被慣壞的。

這些怕孩子哭的父母,多半對哭有誤解。

他們認為,哭是不好的,會對孩子有損害的。

比如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家就會著急地說:「快哄哄,哭壞了怎麼辦?」

哭,有這麼可怕嗎?不,哭,其實是孩子在說話呀。

你想,一個小小孩,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的各種器官都還那麼脆弱。

除了那一臉的萌態,他們也幾乎沒有任何求生的能力。

所以,小孩子哭鬧太應該了,太正常了。

可以說,孩子不會哭才是不正常的,不對勁的。

特別是1歲以前的小寶寶們,他們還不會說話,哭是他們唯一帶到這個世界的工具和表達方式。

他們可能是餓了,可能是累了,可能是尿了便便了,還可能是被外頭某個陌生的聲音嚇到了。

總之,他們的哭都是在召喚媽媽的回應。

媽媽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抱著孩子溫柔安撫,但不要太焦慮想要制止孩子哭。

他哭,你耐心聽著,憑著你的直覺,去找到讓孩子舒適的方法。

一定記得要靜心。

若是有困難,能獲得親人和愛人的鼎力支持最好不過了。

請外援也好。

不要讓自己孤軍奮戰獨自照顧小寶寶。

實在累了,你還可以找時間偷個懶,出門去逛逛逛,或者買買買。

能夠舒緩你情緒的方式都是可行的。

你過於焦慮、慌張,你的情緒會傳遞給小寶貝。

因為在最早的時候,你和小傢伙就是一體的,融合共生的。

你靜心了,他便也安心了。

你好了,他便也好了。

第二種,孩子一哭鬧,大人就憂心。

憂心啥呢?憂心孩子以後只會哭,沒出息。

這多見2歲以後的大孩子。

他們其實已經會說話了。

甚至詞彙儲備很豐富。

但是,這些明明已經能說會道,為何一遇到事情就只知道哭?

我觀察過很多類似的例子。

答案就在這些父母的教養方式里。

這些孩子多半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父母。

這些父母缺乏對孩子情緒的覺察和接納。

認為孩子有情緒是不好的。

當孩子情緒到來的時候,只會喝止。

於是孩子的情緒就日漸累計,堵塞。

這些淤堵的情緒把孩子給困住了。

只要這些情緒一天不被看見,不被疏通,孩子就會一直過不了這一關。

他們會用自己的行為,反覆去表達,去呈現,去呼喚救援。

譬如,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她一直為兒子愛哭煩惱。

小男孩有時候邊哭還邊可憐兮兮地說:「有話要好好說……嗚嗚嗚……」

這其實是個很無助的小孩。

他清楚知道媽媽對自己的要求。

他也希望去滿足媽媽的要求: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更冷靜一些,更好地運用語言去表達。

可是,顯然,他被情緒的水流淹沒了。

面對一個陷在情緒漩渦里的受困者,你最需要做的不是提要求,而是先把他救上岸來。

這就需要使用到我們常常提到的共情技巧。

第三種,孩子一哭,一些父母體內就會一股無名火騰起,於是以粗暴對待孩子:或者喝止,或者乾脆一頓責打,打乖了再說。

選擇這麼對待哭鬧孩子的父母,小時候多半也是被嫌棄著長大的。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全職媽媽,她在面對孩子哭鬧纏人的時候,容易崩潰。

哄不好了心裡一股無名火就會被勾起。

然後,如同爆發了洪荒之力,她開始失控地沖孩子大吼。

為了避免忍不住打孩子,她經常不得不把孩子放到屋外頭,關上門,好讓自己冷靜下來,也讓孩子的哭聲離自己遠一點。

可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

相反,會讓她和孩子之間的糾纏持續不斷。

媽媽自己也很無助。

問,我到底怎麼了?

我們就來看一看,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個媽媽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們小的時候,都會有各種情緒。

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就會焦慮煩躁。

如果有一個耐心的父母出現,來聽,來看見我們的困境,來給我們一個空間去表達/發泄情緒,來引導我們去分辨和命名這個情緒,這就會幫助我們形成一個內在的空間,有了這個空間,我們就可以去消化和處理各種情緒。

而這個媽媽,她小時候很可能未曾被這麼溫柔對待過。

或者在她幼時,並沒有通過父母的支持和接納,形成一個內在的處理情緒的空間。

相反,她內心住著一個委屈的、憤怒的小孩。

有很多積累的情緒堵塞在那裡。

當孩子哭鬧,其實是在說:媽媽來照顧我吧。

但媽媽自己此時也變成了一個小孩。

她內在的那些情緒,被孩子的情緒激活了。

她沒有空間去處理自己的那些老舊情緒。

這讓她焦躁不安,無暇分身,哪裡還有心力去照顧孩子。

於是,一個早年匱乏的孩子,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匱乏傳遞給了下一代。

身為父母,我們都有責任去了解這種匱乏,並去學習阻止這種匱乏。

也很簡單,這種匱乏的最初起因,也許只是一個小小孩哭鬧的時候,未曾得到溫柔的回應。

孩子的哭不被看到,對他們來說是十分糟糕的體驗 。

一個小小孩,完全依賴父母而活。

如果他渴了餓了,冷了熱了,難過了生氣了,尿了便便了,媽媽都不回應,就等同於在虐待這個小小孩。

當然,絕大多數母親不會這樣做。

但如果母親缺席,或者母親在這個時候缺乏外部支持,情緒一段時間裡都不穩定,單只是任由孩子哭,而不去安撫,經常讓孩子獨自哭個夠,那麼孩子哭累了,哭不動了,最後就不會再哭了。

他內心已然體會到了孤獨、無望。

這是非常非常糟糕的體驗。

孩子哭,就是在表達他的需要。

是他在跟你說話。

一直說卻沒有回應,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滿足。

於是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匱乏的孩子,一個匱乏的成年人。

匱乏就需要找補。

他們會通過討好、取悅大人的方式去找補。

他們可能在人際關係中處處退讓、犧牲自我權益。

他們可能遇到糟糕的另一半,也沒有能力離開,因為糟糕的另一半,喚起了他們早年那熟悉的親子關係味道,他們習慣了在關係里乞討。

他們以為一直死死拽住那個壞媽媽的衣角,最後總能換回壞媽媽的回頭和憐憫。

現實生活中,那些隨意一點甜頭就能拐走的少男少女,就是這樣匱乏的孩子成長來的。

那些情感始終不順、頻遇糟糕對象又遲遲無法離開的人,也是這樣匱乏的孩子成長來的。

還有那些自願選擇跟強姦犯結婚的女人,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根上也是源自匱乏。

糟糕的關係好過沒關係。

糟糕的關係能夠帶給他們很強烈的連結感和刺激。

這比待在匱乏里,守著漫無邊際的孤獨好過多了。

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活在糟糕的關係里。

當這些匱乏的孩子再做了父母,新的問題又會出現了。

如此往復循環。

你真的忍心,讓這種惡性循環,也發生在你的家庭、你的孩子身上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無理取鬧的也許是大人,不是孩子

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嚴格的故事,但卻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的誤區。要從專欄上一位父親的來信講起。來信內容如下: 我曾經看到過國內某「優秀母親」的著作中提到如何應對孩子無理取鬧,其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哭哭哭!就知道哭!該拿「愛哭鬼」怎麼辦?

情景案例文說說21個月了,最近越來越嬌氣了,一刻都離不開我,我拖地洗碗都不要我干,老是讓我陪著他,一離開就要哭。有時候覺得哭挺煩的,既不能打,又不能罵。早上給他換尿褲,一直哭,竭斯底里的那種哭。...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不許哭!這幾個字到底傷害了孩子什麼?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哭,有什麼好哭的!男子漢不能哭的哦,像個女娃娃一樣了。你這麼大了還哭鼻子,不害臊!你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如果你有說過上述這些話,那麼以後千萬別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