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尊重」的生活方式豐盈生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RIE helps adults raise children who are competent, confident, curious, attentive, exploring, cooperative, secure, peaceful, focused, self-initiating, resourceful, involved, inner-directed, aware and interested」.

「RIE幫助父母培養一個充滿競爭力,自信,好奇,注意力強,有探索性,合作性,有安全感,內心平和且專注,有自主性,機智的,有參與性,善於內心主導,善於發現和解決的孩子。

——Magda Gerber, RIE創始人,嬰兒專家

註:RIE是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s的簡寫。

是一個全球性的非盈利性組織,致力於通過教學、支持和指導改善嬰兒看護和教育的質量。

這一組織所奉行的育兒理念被直接稱之為RIE育兒法。

中國哲學家王陽明思想「致良知」,和RIE創始人瑪格達格伯(Magda Gerber)不謀而合,每個人包括嬰兒都有他的天性和自然發展潛力,我們要做不是灌輸什麼、而是這個生命從內向外自然發展,成為他自己。

——邢子凱,米來未來創始人

前天聽了邢老師有關RIE育兒法的分享後,思考很多,梳理出來,紀念自己的成長。

RIE教學理念提出和孩子互動的3R,覺察(Reflect)、尊重(Respect)、回應(Respond),這3R不只應用於和孩子的互動,在和任何人的溝通中,這一原則都是一脈相承。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中寫道「刺激與回應之間有一段空間,幸福就在那裡」,柯維在《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中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也引入了弗蘭克的這一理論「在刺激與回應之間, 人有選擇的自由。

」聽了邢老師的課,豁然開朗,「覺察、尊重」正是在「孩子的行為」和「我們做出回應」之間的空間中要做的事情。


覺察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覺察自己的言行;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發展、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溫潤有力量的兩個詞卻是一生的功課。

今天主要來說說「尊重」。

一步步在系統學習育兒理論課程,發現幾乎所有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基礎之一都是對孩子的尊重。

說起「尊重」,人人都會說,那是小時候每個父母和學校給孩子灌輸的禮儀規則呀。

現在在我看來我接受到可能只是尊重的最膚淺的要義吧,稱得上「禮貌」還不能算「尊重」。

在正面管教中,尊重包括尊重環境、尊重自己、尊重孩子,本文僅說說如何尊重孩子。

一、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發展

兩歲的孩子發脾氣或者不願意同他人分享玩具;幼兒園的孩子怎麼也坐不住;8歲的孩子喜歡在走廊里跑來跑去;前青春期的孩子說「我討厭你」等,我們妄自給孩子貼標籤、懲罰孩子,是因為東西太亂,因為太吵太鬧,因為太自私,因為累了就發脾氣,因為太衝動——總之,因為他們太「孩子」,可是,這是他們這個年齡段自然會做的事情呀。

孩子即使受到責罵和懲罰並不會提早成熟,也不可能跳過必經的發展階段。

如果在孩子沒有完成發育之前,就期望他們具備成年人的思考和行動能力,就是在威脅他們的情感安全,破壞他們信任你的能力和願望。

出於對你的愛,你的寶貝會努力聽從你的勸告,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或者去體會其他孩子的感受;可是,當他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感到困惑和氣餒,因為他在試圖做一件他的發育能力所不及的事。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因為他無法按照你的要求去完成這件事。

從嬰幼兒階段到青少年時期,試圖滿足父母的期望,卻又沒有能力完成,是孩子們經常經歷的體驗。

在孩子們的大腦和肌肉沒有發育完好之前,從杯子裡喝水、用勺子吃飯、穿鞋子這些行為都是難以完成的。

但是,如果家長們根據孩子的表現來評價或者取笑孩子,在沒能做好的時候給他貼上「懶蟲」「能力發育不好」「害羞」等標籤,孩子就會感到非常的沮喪。

他對那些事有興趣、他也夠聰明,只是還沒有準備好去做那些事罷了。

青少年經歷著自己的成長階段。

他們需要大家尊重和體諒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走向成熟的時間表。

很多父母會用一種嚴苛的態度對待他們看到的十幾歲孩子所做的「愚蠢判斷」。

然而,判斷力是孩子們有待增強的一種能力。

年輕人的大腦需要機會變得成熟才能做出良好的判斷。

教育的目的也並不是培養服從的能力,而是培養孩子自己具有良好的判斷力。

他們需要練習,也需要家長們的耐心,包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走過的彎路。

二、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和學習方式

孩子除了具有獨特的發育時間表之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學習方式。

孩子們天性迥異,你會發現,有的個性天生比較容易相處,有的則比較富有挑戰性,箇中的原因很複雜。

例如,你喜歡閱讀、園藝或者做一些安靜的事情,但是你的孩子喜歡朋友們在一起熱鬧、聽音樂、高校和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那你也許應該學會欣賞孩子這種自我表達的方式。

無論哪種情況,用尊重的心態對待孩子真實的需要。

接納他本來的樣子,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作為父母,給他無條件的愛,對他有信心永遠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與獨立的個體一樣,我們的孩子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最佳學習訴求。

一個人學習方式的偏好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顯現,如果能夠足夠仔細地觀察,就可以發現屬於他的最佳學習方式。

有些孩子是聽覺型學習者,另外一些喜歡通過圖畫和表格來學習。

對很多孩子來說,一起討論或者把所學的知識教給別人,會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但是仍然有另外一些孩子,他們是通過製作模型、作畫或者表演來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所有的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也都是可以去嘗試的。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跟他嘗試各種不同的互動模式,然後協助孩子找到最適當的方法。

除了學校里慣用的學習方法外,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學習方法。

三、尊重孩子的需要,讓他做自己



電影《死亡詩社》中有個悲劇就尼爾的父親逼迫他放棄自己的興趣,走父親給他安排的路,最後反叛無果,自殺。

我看到尼爾的父親和學校的校長「因為自身想要閃亮而加諸學生身上的自我形象塑造」,不是孩子們沒有自由思考、興趣、愛好,而是父母的摧殘和扼殺。

父母替孩子們做事,一方面限制了孩子們練習決策和做事的機會,妨礙了腦力和體力的鍛鍊,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抗拒和衝突。

缺乏這些磨鍊的就會,孩子們很難把自己看成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有能力和本事的人。

美國詩人卡里·紀伯倫有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與大家共勉。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卡里·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四、尊重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因為恐嚇或傷心大哭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給孩子說「別哭了,你再哭媽媽就生氣了,就不理你了......」孩子會會因為大人說的話停止哭泣,可他痛苦、傷心的情緒就沒有釋放出來。

事實是,孩子在哭的時候,觸及了我們的感受,孩子的行為不端讓我們憂慮、擔憂,我們本能地生氣和煩惱,就會對孩子說那樣的話或懲罰,如果我們足夠真實,我們會發現那只不過在放縱我們自己的情緒而已,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沒有管理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男孩會因為哭泣而被嘲笑,但他們用打人或摔碎東西來取代哭泣時,又會遭到譴責。

如果孩子因為有情緒而被處罰,又因為表達了情緒而受到更大的處罰,那麼就很難從傷痛中恢復。

給孩子機會,讓他把情緒安全的流淌出來,相信安慰、擁抱和珍視並不會讓男孩變得懦弱,相反會使他們在情感上更加堅強。

我們不能接納孩子情緒是因為從小我們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接納,要尊重孩子的情緒,也請先尊重自己情緒,誠實地接納自己。

精通情緒又是我們的另一課題。


讓自己慢下來,讓尊重成為一種人生態度、人生方式,每天花點時間反省自己的育兒目標,記住與孩子互動的意願和初衷,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有一種全然參與自己生活的感覺,長大之後就能成為一個有信心、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的人。

育兒這件事真不是那麼容易的,越來越有這樣的感覺,育兒先育己,倒逼自己成長,再惠及家人。

感恩我的家人,我愛你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