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園長:哭鬧不午睡的孩子,內心不被看見的焦慮超出大人想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下面這個故事,來自一位幼兒園園長的分享。

某天中午,幼兒園的教室里,老師們正在忙碌著安排孩子們睡午覺。

所有小朋友一邊嘰嘰喳喳說小話,一邊愉快地配合著老師的指令。

中途,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有事離開了教室。

女老師前腳剛走,一個3歲的小男孩後腳就開始表現出明顯的焦慮。

他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緊緊抓著被子的一角,嘴癟著,眼睛紅著,嘴裡念叨著:XX老師,XX老師……——那是離開教室的女老師的名字。

其他兩位老師太忙了,沒有看到他的狀況。

下一秒他可能就會哇地哭出來。

恰好來班裡巡查的園長,清楚看到了這一幕。

她還知道,這個小男孩是班級上最小的那個孩子,出了名的愛哭。

平時最喜歡那位女老師,因為她聲音甜美,最愛逗孩子玩兒,跟孩子說完話,總會自然而然地去抱一抱孩子,並且說:你真可愛,老師好愛你。

園長這個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憑經驗她知道,如果她去試著跟孩子說,你喜歡的XX老師很快就會回來的,孩子並不能聽懂。

相反,聽到女老師的名字後,只會更加勾起他的情緒波動,說不準,他還會哭得更大聲。

要是園長再說,別哭別哭,你很快就能見到媽媽了呀。

孩子會哭得更厲害。

所以,智慧的園長換了個方式去安撫小男孩。

她幫小男孩躺好,輕輕摸了摸他的小腦袋,然後說:

你乖乖睡覺的樣子真可愛,園長媽媽好愛你!

說完,還親了親小傢伙。

那一瞬間,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小男孩的嘴角不再抽動,焦慮和委屈慢慢不見了,孩子閉上眼睛開始睡覺。

小臉上寫滿了滿足和寧靜。

發生了什麼呢?

園長媽媽開口說話之前,孩子是獨自承受著他的焦慮的。

園長媽媽的一系列安撫行為,以及那句「我愛你」,卻又把孩子帶回到了關係里。

因關係缺失引發的焦慮,只能靠關係去療愈。

這就是這個小故事背後藏著的那個神奇道理。

02

活在關係里,被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看見,並認可,是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養料,能夠幫助孩子建構起牢靠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感覺到關係不牢靠,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就會升高,行為問題自然就來了。

比如,前些天,一位馬上晉升二孩媽媽的朋友,吐槽自己家4歲的大寶最近有些看不懂。

反正媽媽做什麼,他就學什麼。

你下廚房他也要動動廚具。

你搞衛生,他也要摸摸拖把。

你說句話,他也在那兒鸚鵡學舌。

甚至你挺著大肚子走路,他也挺出小肚子走路。

可愛歸可愛吧,總覺得蠻煩。

最讓朋友頭疼的是,大寶的幼兒園老師也跟媽媽反應了一個比較奇怪的情況。

那就是小傢伙最近都不怎麼愛跟其他小朋友玩兒。

相反,他總會膩歪在老師身邊,時不時學著老師的樣子去管理、組織其他小朋友。

完全像個老師的跟屁蟲,或者小助手。

孩子到底在做什麼?

孩子模仿大人本是很常見的行為。

他們正是在反覆的模仿和操練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也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但是,我們能從這個小孩的行為中嗅到焦慮的味道,因為他似乎為了守住跟權威人物的關係,連同跟小朋友遊戲的快樂都放棄了。

沒錯,弟弟/妹妹的即將到來,明顯給了他不安全感。

他也許是在擔心,媽媽會不會有了小寶寶就不愛我了?

他在通過刻意模仿媽媽,去吸引媽媽關注。

他甚至可能以為,這樣媽媽會更愛他。

在幼兒園裡模仿老師,目的也一樣。

你可以認為他是在學習,但事實上,他更可能是在通過模仿老師去引起老師的關注,從而獲得和他人的關係聯結。

所以,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 允許孩子的模仿,回應孩子的模仿。

    比如當孩子模仿掃地,那就說:你真勤快,希望像媽媽一樣做家務啊;當孩子模仿老師,那就說:你真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啊,老師謝謝你……不去把這個事當成個事,這樣就夠了。

  • 專門花時間去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也許只是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都行。

    反正在那個時間裡,拋開手機和雜務,專心聽孩子說的每句話,每句話都給出你的回應,去親親和抱抱孩子,明確表達「我愛你」,眼裡看到的心裡想到的只有他一人。

上面這兩點,並不難做到。

通過把孩子帶回到更牢靠的關係里,去真正安撫到孩子那顆躁動的心,行為問題不用刻意管,自然地就會消失了。

03

美國有這樣一個14歲的少年犯。

也沒有什麼大錯,就是偷盜成癮。

也並不偷什麼值錢物件,就是會時不時趁著街坊鄰居不在家的功夫,就撬開人家的門窗進去,見著什麼看得順眼的就拿什麼。

警察抓他都抓得有些煩了,於是給他找了位心理治療師。

剛好是在聖誕節前夕,心理治療師來到監獄。

治療師問14歲男孩的第一個問題是:

聖誕節就要到了,到時候會有人來監獄看你嗎?

男孩滿不在乎的回答道:

不會的,不會有人關心我的。

心理治療師於是轉而開始聊他的被捕經歷,男孩來勁了,說得眉飛色舞。

治療師很快聽出了門道。

男孩最後一次被抓,是在鄰居家的客廳里。

防盜鈴響了,他並沒有跑。

警察輕易抓住了他。

當警察看到他站在客廳中央的時候,忍不住大喊:天哪,又是他!這個小混蛋!

有人認出來。

就算不認得的,也聽過他的名字,簡直「如雷貫耳」。

過了一會兒,男孩面帶微笑地向治療師坦白:

你懂,這讓一切都值了。

「這」指的是警察們的那些反應。

意思是說,被認出來,被人看見,真的很值。

值得他不惜以身試法。

畢竟,糟糕的關係,好過沒有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強調說,打罵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

因為有些時候,心理上不安、被焦慮困擾的孩子,他們為了尋求跟大人的連結,會不惜反複製造出問題來。

大人一旦去批評孩子,去責罵甚至打孩子,孩子的「計謀」就得逞了。

那怎麼辦才好呢?如上一個例子所給的建議,一方面弱化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方面給出更高質量的陪伴和愛。

因為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04

心理學家們曾經錄製過這麼一些真實的嬰兒觀察片段。

其中,一歲左右的一個孩子,當父母離開,他一動不動,不跟任何他人有目光接觸。

他從一歲退行到5-6個月。

9個月的孩子,他在母親離開後,出現3-4個月小嬰兒的行為,他不爬了,只會左右擺,經常哭。

如果這些孩子的照顧者離開5個月以上,他的損傷是終身的。

這個孩子的嘴唇會有這個吸吮的動作,手指的抓握變得僵硬,這是退行的表現。

對於孩子來說,與父母分離是一個嚴重的事。

正是不經意的一個錄象,改變了人們對母嬰的看法。

母嬰關係的重要性,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行為主義鼻祖華生曾經說,你不要去擁抱孩子,不要碰孩子,這會給孩子不好的習慣,結果他自己的孩子最後都有心理問題。

曾經一度流行過哭聲免疫法,說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把孩子當做小動物去馴養,結果發現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困擾。

被照料,被溫柔地觸碰,是一個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雙重的需要。

正是在和照料者的互動中,孩子藉以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如果沒有人碰這個孩子,他會提防這個世界,難以對他人產生信任感。

跟照顧者建立了好的依戀關係,則能幫助一個孩子更好地去建立和整個世界的關係。

他們可以感覺到其他人的感覺,情商看起來更高,人緣更好,也更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根據情形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總之,他們的人格會更具靈活性。

我們的孩子,就像需要氧氣一樣需要依戀父母。

這種對關係的渴求,從來不會減少。

如果孩子不能通過正常的方式獲得聯繫感,他就會通過疾病、通過行為問題等方式去進行找補。

所以,下次當你遭遇孩子的行為問題,請克制住對孩子的評判,不如先回頭看一看:我和孩子的關係,是不是有問題了?

須知,你的愛與看見,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和治癒良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被咬被撓,是孩子懦弱嗎?

最近有一位孩子的媽媽問我,孩子的幼兒園有幾個小朋友特別愛抓人咬人,自己的孩子被一個小朋友咬過兩次,問我是不是自己孩子太懦弱了,才被人欺負。我問她,孩子在幼兒園上小班、中班、還是大班?,媽媽說9月...

你的孩子是不是正在遭受校園冷暴力

現在或好多幼兒園都存在「冷暴力」,那麼什麼是冷暴力呢?顧名思義,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種,指不是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

一位尚武的幼兒園小朋友

今天是機關幼兒園家長開放日,許多孩子家長都到幼兒園來參觀。正好有一位小朋友新到幼兒園,園長領這他來到班上,交給老師。教室里有許多孩子家長站在邊角,看老師領孩子做遊戲。老師向班上的小朋友介紹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