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良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國從去年開始已經實行二孩政策,一個家庭可以生兩個寶寶。

儘管這樣,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包括智力和性格)也是極為關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聰明、行為又好,是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孩子從母腹來到人間,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與訓練。

(當然是在先天素質和年齡規律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那麼,怎樣培養兒童的好行為、避免形成不良行為呢?
之所以我們給不良習慣冠以引號,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某些所謂不良習慣正是孩子心理發育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了解這些,是為了使我們做父母的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要注意「不良習慣」的第一次出現,早糾正,好處多。

您希望寶寶健康、聰明、懂事,可寶寶卻不愛吃蔬菜、任性、打人、要別人東西……讓您感到既著急又無奈。

給大家介紹幾個小方法,讓您輕鬆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你見過有這樣的「不良習慣」的孩子嗎?一,拓拓不吃花椰菜,媽媽每天嘮叨也無濟於事;二,天天每每下樓梯前都要在樓梯上玩半個多小時,媽媽再三說有急事也白搭;三,月月簡直就是家裡的小公主,只要是她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要得到,晚一點她就不依不饒;四,笑笑最近總是喜歡欺負其他小朋友,不是搶別人的玩具,就是把人家推倒在地;五,琪琪可粘媽媽了,早上哭鬧著不讓上班,媽媽回家後無論走到哪,她都會像個小影子一樣跟著,甚至連上廁所也不放過。

給孩子的「不良習慣」把把脈。

孩子存在四種基本心理需要。

一,需要父母的愛護和關懷;二,需要被關注,被重視;三,需要得到別人的讚賞;四,需要在家裡有地位。

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會採用不適當的行為來補嘗。

做家長的應該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不良孩子,順應孩子的心理需求,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在「不良習慣」出現時採用及時有效的方法去糾正,這正是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應該學習的。

比如要批評時,應該說:「我不喜歡你把鞋子脫在沙發上」(不良習慣),而不要說:「我不喜歡你」(不良孩子)。

孩子容易出現的一些「不良習慣」 。

一,厭食、偏食;二,喜歡打人、咬人;三,任性、愛發脾氣;四,喜歡要別人的東西;五,愛粘人。

孩子厭食的可能原因與對策。

未能及時添加輔食;飲食習慣不良;維生素B、微量元素鋅缺乏 ;疾病原因 ;精神因素。

有些寶寶非常樂於接受新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可也有些寶寶都1歲多了,還是以吃奶為主,不肯好好吃飯,也有的寶寶可能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食物表現出厭惡反感。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 嬰兒時期未能及時添加輔食:在嬰兒輔食添加的關鍵時期,沒有給寶寶適宜的鍛鍊,使寶寶的咀嚼能力落後於同齡兒童。

現在又急於添加輔食,使寶寶一時無法適應。

推薦文章:適時給寶寶添加輔食非常重要;
二、 飲食習慣不良:寶寶挑食、偏食,或餐前零食過多。

或是在寶寶添加斷奶食品期間,發現寶寶愛吃的食物就一任多吃,使之產生厭煩;也可能是在寶寶不想吃的時候強給硬塞,使寶寶產生逆反;
三、 維生素B、微量元素鋅缺乏: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缺乏可引起寶寶味覺功能和胃粘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寶寶沒有食慾和消化能力減弱;四、 疾病原因:營養性貧血、佝僂症、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炎等都可引起厭食;五、 精神因素:當寶寶過度緊張、焦慮、驚嚇、缺乏愛撫時都可引起厭食,如剛剛入托、入園,心理一時無法適應;六、 其他因素:夏季酷暑,寶寶苦夏;過於興奮,活動過度等。

了解了這些可能引起寶寶厭食的原因,爸爸、媽媽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寶寶來調整。

孩子偏食的可能原因與對策。

原因:一,照顧者本身有偏食情形;二,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三,不愉快的進食經驗;四,過度矯正或強迫進食。

改善偏食的8個法寶:一,家長以身作則樹立良好進食榜樣;二,以故事、兒歌等形式讓孩子知道吃各種食物營養均衡的好處;三,平時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零食;四,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備;五,定下用餐時間,時間到立刻收起來;六創造愉快的進餐氣氛;七,注意營養和色香搭配,增加食物吸引力;八,偏食時適當額外補充營養素。

偏食、挑食使孩子攝入的營養不全面,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造成幼兒偏食原因大致可分為:

1、照顧者本身就有偏食的情形。

有的父母自身存在偏食、挑食的習慣,家中從來不買也不吃某種食物,認為芹菜、蘿蔔有異味,豆製品不好吃,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也不喜歡吃這些食物。

2、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

因父母對營養的認識,造成孩子只吃雙親自認為的食物,久而久之便容易造成孩子偏食的現象。

或者由於家長對獨苗苗的寵愛、寶貝,進餐時,孩子喜歡吃的任他吃,不喜歡吃的任由他丟棄,就怕孩子不肯吃,吃得少,久而久之養成了偏食、挑食的習慣;;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偏食、挑食非但不教育還喜滋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門檻精、派頭大,喜歡吃價格貴的巧克力、蝦、蟹,就是不要吃青菜、蘿蔔、豆漿,這也助長了孩子的偏食、挑食。

3、不愉快的進食經驗。

例如:被熱湯燙到、被魚刺梗住、口味太重、菜色單調等,也會影響幼兒對食物的印象,進而造成孩子拒吃或害怕的心理。

4、過度矯正或強迫進食

過分糾正孩子的偏食習慣,可能帶給孩子壓力,反而會增加幼兒對此類食物的厭惡。

所以,板起臉孔,讓他沒有一絲喘息機會地什麼都吃的做法,只會造成反效果罷了。

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咬人呢?

案例:兜兜最近特別的喜歡打人、咬人,說不上什麼時候就給媽媽來上兩拳,或者用小手拍打,媽媽手臂都讓他咬破了,媽媽真犯愁:打他吧,他好像不太明白事理,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原因分析:一,沒有明確的他人與物體之分;二,無意識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三,大人對孩子磕碰後的習慣做法;四,孩子受挫發泄;五,模仿周圍的人;六,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七,吸引別人注意。

1、在嬰兒時期,孩子分不清人和物的區別,在他的理解中,打人、咬人與打某一個物體沒有明確的區別,他認為咬人、打人就象咬玩具、摔玩具一樣不會感覺疼,所以會在高興時或發脾氣時咬人、打人。

這種對他人與物體的認識需要慢慢的發展

2、當孩子發生無意識咬人、打人時,有的成人覺得很好玩,故意地引發、挑逗孩子,使孩子感到很有,並認為打人是正確的事,從而助長了這種不良行為。

使無意識的動作變為有意識的習慣。


3、
在孩子慢慢長大時,常常會有磕磕碰碰,為了哄孩子,有的家長會敲打碰到孩子的桌椅,無意中教會孩子用打、敲、跺等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

4、受挫發泄,比如想玩奶奶的眼鏡,想打開媽媽化妝品盒子等,不讓做,或者想要柜子上的餅乾筒拿不到等,無法完成,很不高興,就藉助自己的牙,他並不能預見後果。


5、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

孩子會把自己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6、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7、咬了打了別人,大人會來找他,和他說話,他感到被注意(即使受"批評"也比沒有人注意好),很"高興"。

怎樣對待孩子的打人、咬人?

一、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認為孩子有人格問題;二、對無意識的咬人、打人不做鼓勵或縱容的表示,可用眼神來制止;三、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

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四
、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注意疏導,擁抱,語言勸慰,轉移注意力,儘量正面教育;五、成人要避免體罰孩子或以打逗樂,避免孩子的錯誤模仿;六、家長要多帶孩子戶外活動,多讓孩子與小朋友玩耍接觸幫助其積累交往經驗,建立安全感;七、當孩子已形成習慣後要態度明朗地制止,告訴孩子自己不喜歡他這種行為;八、可講解玩具敲敲船的多種用途。

寶寶愛發脾氣為哪般?(一)

案例1

媽媽帶青青參加同學聚會,面對熱情的叔叔阿姨,青青卻一副警惕的樣子,怎麼逗都不說不笑,還沒完沒了催媽媽回家,媽媽覺得很掃興,對青青說:「你不能乖一點麼?」因為這一句話,青青頓時大哭起來,使勁用腳跺地,並用小拳頭捶媽媽,誰也哄不住。

愛心提示:

第一,寶寶愛在哪裡發脾氣?在公眾場合里(商場、餐廳、影院、超市);

第二,為什麼?因為人多、嘈雜或陌生的環境最容易讓寶寶產生心理壓力;

第三,發脾氣帶給寶寶什麼?其實是寶寶排解壓力的方式。

寶寶愛發脾氣為哪般?(二)

案例2

翔翔近來脾氣特別大。

媽媽教用勺吃飯,翔翔用不好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愛乾淨乾脆自己來喂,可翔翔卻扭頭不吃,還伸手去碗裡抓飯菜,媽媽制止,翔翔把眼前的盤子、碗全胡嚕到地下,氣得媽媽直瞪眼。

愛心提示

第一, 寶寶愛在什麼時候發脾氣?一是身體上不舒適,如餓、渴、累、病時;二是精神上不愉快,如經歷挫折、批評、冷落時,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因無法明確自我表達而得不到他人理解時,想自立但受能力限制時。

第二,發脾氣帶給寶寶什麼?寶寶用發脾氣來發泄心裡的憤怒、焦慮和困惑,是寶寶的一種成長經歷。

寶寶愛發脾氣為哪般?(三)

案例3

兜兜媽脾氣暴躁,有點不愉快就火冒三丈,一次和爸爸鬧矛盾,媽媽暴跳如雷罵了半小時,兜兜嚇得直哭,媽媽更來氣:「嚎什麼!哭哭啼啼的!」開車碰到擁堵或被超車,媽媽脾氣更大罵不絕口,兜兜也跟著嘴裡冒出:「瞎啦!」「有病啊!」「滾一邊去!」幼兒園裡,兜兜是人人頭疼的小霸王,因為亂發脾氣欺負人,老師經常告狀。

愛心提示:

第一,寶寶愛對什麼人發脾氣?親人尤其是父母往往寶寶發脾氣的對象。

第二,為什麼?有的父母對寶寶的態度冷漠,寶寶心靈受到傷害,怎麼會有好脾性;有的父母對寶寶過分溺愛,寶寶唯我獨尊,成了摸不得的「老虎屁股」;有的父母是火暴脾氣,孩子耳濡目染有樣學樣,漸漸也成了「小炮仗」。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案例

一,全家對東東很嬌寵,所有的事情都讓著他。

如果提的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在地上打滾、哭鬧;爺爺奶奶澆花,他就搶過水壺,弄得到處是水死掉許多花,大人教他勸他他不聽,只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二,彤彤如果想做的事情就沒有人能阻止,即使讓她哭兩個小時也不肯認錯,爸媽非常頭痛,是強行管教?還是隨她的意見?

性格分析

第一,孩子在2~4歲期間,一般會有一個「反抗期」,心理學上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這一時期,一些孩子會出現「反抗」行為,表明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了。

具體表現為大聲哭鬧,不聽話,非常粘人,一定要買某一樣東西,不肯睡覺,等等。

這些任性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反抗行為。

第二、在大人眼裡,所謂的孩子「任性」就是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即孩子的意見與家長不一致。

其實,孩子任性是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外在表現。

幼兒隨生理髮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

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再做出處置決斷。

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

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第三、在商店玩具櫃檯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

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

另外當孩子向家長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時,家長的教育方法很不恰當,不是通過耐心說服教育,而是橫蠻地加以拒絕。

孩子沒有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心愿不能實現,理所當然會任性。

第四、家庭中的成員對待孩子的任性處理方法不一致。

比如,當孩子表現得很任性的時候,奶奶和媽媽可能會出於溺愛孩子而儘量護著孩子,而爺爺爸爸則想糾正孩子這種壞習慣而嚴厲拒絕。

於是,孩子因為有了靠山,往往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怎樣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寶寶發脾氣怎麼辦?

一、儘量保持冷靜:寶寶發脾氣時,父母如果也跟著心煩意亂,很可能招致錯誤的做法,同時,你不穩定的情緒也會助長寶寶鬧下去的勢頭。

記住,無論寶寶怎麼鬧,父母一定要冷靜。

二、轉移注意力:如轉換空間,帶他到外面的草地上走走,或者與他交談他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較快地轉移他的注意焦點。

東東外出時發脾氣又哭又鬧,媽媽不理他,自己故意在旁邊的草叢裡尋尋覓覓,還故作驚訝的說:「啊,草里有小螞蟻,呦,還找到了一隻小蛐蛐…,東東一開始還哭,後來就被媽媽吸引過來了,臉上還帶著眼淚呢,一邊往草叢裡看一邊問媽媽:「小蛐蛐在哪兒呢?

三、冷處理:有時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採取不予理睬的方式也很有效。

父母好像沒有看見(當然心裡是在關心著),還做著自己的事。

待寶寶平靜下來了,再和他講道理。

「你願意吃蘋果還是香蕉?」讓他感到受重視。

但在不能選擇的情況下,就要堅定。

比如吃飯時間到了,對他說:「不玩了,洗手吃飯去」。

四、堅持原則不妥協:一旦寶寶發現,哭鬧能有效地幫助自己達到目的,發脾氣就會變成他要挾父母的手段。

父母對寶寶的要求一定要有原則,該拒絕的就是不答應,必要時還可以採取一些小小的懲罰措施,比如停掉零食,禁止看電視,取消遊玩計劃等,讓寶寶認識到,亂發脾氣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五、適時適度講道理:寶寶也有分析和判斷能力,父母不妨給他講講道理,告訴他亂發脾氣帶來的壞處,鼓勵寶寶培養健康的個性和正確的處事之道。

但要注意,要選擇寶寶心態平穩的時候,因正在發脾氣的寶寶是什麼也聽不進去的。

六、家人教養方式要一致,不能讓孩子有保護傘。

幫寶寶改掉亂發脾氣的不良個性要靠父母的不懈努力,注意以上幾點,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怎樣預防?

第一、防患於未然:給寶寶足夠的關注,了解寶寶的個性,隨時察覺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要求,寶寶就不容易發脾氣。

第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父母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親切平等的態度對待寶寶,理智公正的方式教育寶寶,努力營造和諧友善的家庭氣氛。

第三、注意處理好初發行為,比如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把爸爸的抽屜打開,往外扔東西,要馬上處理,對他講不能這樣做的道理,或者用眼神、搖手、搖頭表示不滿。

孩子為什麼喜歡要別人東西?

案例

妮妮20個月,很願意看其他小朋友玩,可看著看著就伸手把別人的玩具拿過來,再想要走可就難了,好像在她的眼裡,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

其實,有些玩具家裡也有,有時真讓媽媽哭笑不得。

原因分析

一、寶寶愛要別人的東西是由寶寶的年齡特點所致。

寶寶年齡小,不理解「從屬關係」,分不出「你的」、「我的」,不管誰的想要就伸手。

二、對所要的東西特別喜愛,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慾望。

三、由於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給予滿足,致使孩子判別是非的能力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須給他的錯誤認識。

四、由於父母過於嚴格,給孩子的東西太少。

幼教老師對這樣的孩子是這樣分析的:這一年齡組的孩子,好奇心很強,對自己沒有的東西,很容易產生興趣,並想「據為己有」;同樣的東西,放在別人的手裡,就會感覺比自己手裡的好;同時,他對物體所有權的認識很模糊。

怎樣對待孩子要別人的東西?一、1~3歲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父母可以採取轉移法,用其他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掉剛才的要求。

但年齡大些的孩子,他們的記憶時間相對長些,注意力不容易被輕易轉移,這時家長可以用淺顯的話語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使孩子懂得不應隨便要別人的東西。

還可以表揚他熟悉的小朋友不隨便討要別人的東西的做法,以榜樣的作用幫助孩子。

如果孩子聽從了勸阻,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

如果這些方法全都無效,你不妨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隨他怎樣哭鬧,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屈從於他,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後再進行教育;二、幫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別人的東西,培養孩子判斷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哪些是自己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回家。

故事比較容易使孩子理解,你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使孩子知道玩具也有自己的主人,如果離開了自己的主人會非常傷心的;三、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滿足孩子的願望。

假如這樣東西孩子非常喜愛,如果一定不讓他拿走,孩子會非常失望,那麼你可以同玩具的主人商量借走玩一玩,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借走與拿走的區別。

玩完後要讓孩子親自將玩具送還;四、要引導孩子之間相互交換玩具。

用自己心愛的玩具與別人的玩具交換玩,一方面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孩子的情緒。

當然交換了一段時間後還要還給別人,因為別人沒有答應送給他。

孩子粘人是什麼原因?

案例

明明1歲半了,特別粘媽媽,只要媽媽一走開就叫「媽媽,媽媽」;洗臉要媽媽洗,喝水要媽媽餵……只要媽媽在就不要其他人。

不僅如此,他還會吃醋,不讓爸爸碰媽媽,一碰他就會過來把爸爸的手拿開,自己粘在媽媽身上。

寶寶粘人原因分析:一,有的媽媽,忽略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對寶寶過分呵護,一切都包辦代替,使寶寶不善自理,缺乏自信,凡事習慣於依賴媽媽;二,有的媽媽不願意寶寶與生人接觸,甚至經常向寶寶灌輸對外界的負面認識,久而久之,寶寶認為只有在家裡和父母一起才是安全的;三,有的媽媽本身就有嚴重的戀子情結,願意時刻和寶寶粘在一起。

了解粘人寶寶三種類型

A型(迴避型):約占20%

類型特點: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

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B型(安全型):約占70%

類型特點:和母親在一起很愉快,當陌生人進入時,有點警惕但繼續玩,無煩燥不安表現。

當把他留給陌生人時,停止玩並試圖找到母親,有時甚至哭。

當母親回來時,他對母親更親熱。

當再次把他留給陌生人,寶寶很容易被安慰。

C型(反抗型):約占10%

類型特點: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

同母親分離後,感到強烈不安。

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巧妙應對粘人寶寶。

第一,必須讓孩子懂得你是愛他的,雖然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還是愛他的,可以多抱他、親他、對他說; 第二,充分發揮父親的作用,平時讓父親多陪他玩,把粘你一個人變成粘你們兩個人,慢慢他就會和更多的人接近了;第三,多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寶寶和別人接觸,媽媽一定要擺正心態,不要捨不得放手,害怕寶寶離開自己後會有危險。

媽媽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寶寶,導致他不敢和別人接近,只會越來越粘媽媽,那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粘人,而是伴有心理問題的粘人了;第四,向寶寶解說你需要離開的理由,當孩子不冷靜時,你要冷靜。

你要堅定地對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使離開、回來變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走時要微笑、聲音要輕柔;第五,讓寶寶自信+自立。

讓他從小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自己說,自己做,自己想。

當然,寶寶要成長、要獨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家人不斷地鼓勵他、指導他,只是不要代替他;第六,仔細觀察寶寶的粘人是怎麼一種情況,如果是不讓別人抱,只要媽媽抱,而一旦媽媽熱情地擁抱一會以後,寶寶就心滿意足到一邊玩自己的去了,那麼應該恭喜媽媽和寶寶建立了一種非常健康的親子依戀;假如寶寶一刻不停地需要媽媽的關注,對外部其他事物都沒有太大興趣,那就表示這位媽媽的養育方式出現問題了,需要及時調整。

學習做合格的啟蒙老師,培養好習慣的訣竅。

幼兒家教四學會一,學會發現孩子好的和不好的習慣;二,表揚孩子要及時,適度.當孩子有了進步或成績的時候,及時表揚可以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適度就是要恰如其分,既指出孩子取得的進步,又不過分誇大孩子的成績,滿足孩子的虛榮心;三,獎勵孩子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買有意義的東西獎給孩子.作紀念品。

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

這21天是個平均數,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肯定不一樣。

既然這21天是個平均數,那我們用一個月的概念更好記,而且更保險,所以「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

培養習慣的第一月說「重要」是不夠的,應當說是決定性的。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學習做合格的啟蒙老師,幼兒家教六不宜。

幼兒家教六不宜

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改變我們自身的不正確教養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有以下6點提醒爸爸、媽媽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應特別注意。

一,不宜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的要求應符合他的生理、心理成長進程;二,不宜反覆無常:對孩子的要求不宜依大人的情緒而變化,前後應一致; 三,不宜包辦代替:應讓孩子在探索和鍛鍊中成長;四,不宜言行不一: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應做到;五,不宜粗暴體罰:孩子要知道錯在何處,而不是單單要感受皮肉之苦;六,不宜教養方式不統一:為的是使孩子能有明確的是非觀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