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與家庭雙贏職場媽媽,給你3點早期育兒建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你有帶娃,身邊少不了有寶媽朋友。
一坐下來肯定是交流孩子話題。
朋友多是年齡相仿,聽的是同齡寶媽之間的經驗。
是否可以聽聽這方面的前輩專家來講講她們當年的早教心得呢?畢竟吃的鹽都比咱吃的米多嘛。
正巧,昨天下午逮到這個機會。
一身小黑裙,配上紫羅蘭主色調的圍巾,一頭短髮外透著幹練。
她正是這次圓桌分享會的主講人——林碧瑩老師。
她是汕頭人,曾是廣西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
2003年之前在外省跑動,之後才回到汕頭開闢市場,屬於事業有成的女性。
事業之餘,家庭也和睦幸福。
目前她兒子在中山大學讀書,開朗外向,打桌球一級棒。
從胎教開始她就特別用心,孩子出生後前3年幾乎全職在家裡陪孩子,育兒路上從來沒有打罵過孩子,特別順暢地度過了兒子青春期的階段,親子關係非常融洽。
兒童教育並非她現在的主業,因為大學讀師範專業,加上為了高質量育兒,早些年特地在武漢大學參加兒童早期教育的學習,又被四川電視台邀請錄製了教子有方的節目(據說是帶動了四川省那時候早教機構的火熱),在這方面比較有發言權。
所以來聽這趟分享真是撿大便宜了!
下面我分享三個收穫點給你。
01
林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存在的一個誤區是,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家裡只管吃飽穿暖就行。
然而,出生頭3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等孩子上幼兒園時,那時候即使學校能管得著,但大多都3周歲,已經錯過開發大腦的第一個黃金期。
恰恰那麼一段重要時間,孩子會在家裡度過,要變成什麼樣子,和父母的關係如何,是能被大人塑造出來的。
要對家庭教育全情投入,特別是0到6歲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如果能花心思,基本上後面的時段不用打理孩子的學習。
她的兒子正是不用過問學習的那種類型,林老師認為歸功於對早期教育的重視。
什麼叫重視呢?主要從3點做起——
-
一定要花時間陪伴
-
抓住敏感期進行教育
-
除了智力開發還要關注餵養
在花時間陪伴這點,她認為到6歲之前的這段時間,父母儘量最好每天有時間陪伴,哪怕30分鐘都行。
當年她都是把《藍貓淘氣3000問》整一套買下來,每晚講一兩個故事。
到後來,兒子已經不滿足這樣的標準,於是越講越多,以致於每天下班之後筋疲力盡,還要繼續講得口乾舌燥。
還好,堅持了下來。
那時候,她會想到什麼就給孩子說什麼。
故事也是在孩子不會說話前就開始講。
這樣不怕寶寶聽不懂嗎?
她舉了一個例子,說當年去桂林的火車上,跟孩子說,到桂林之後不要經常打電話漫遊到汕頭。
那孩子當時還不滿2歲,好奇地問媽媽說:「什麼叫漫遊啊?「換是別的家長,一般就不解釋了。
她卻很耐心地回應孩子需求,跟孩子通俗地解釋說:」在汕頭打電話到汕頭,就不用漫遊,要是到桂林或其它地方打電話到汕頭,就需要漫遊「。
孩子回頭這麼跟姥姥去解釋什麼叫漫遊。
因為有問必得到答案,兒子懂得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來中班了,經常「考」老師:「老師,你知道雨是怎麼形成的嗎?」
在早教中,抓住敏感期進行會事半功倍,孩子某段時間可能對某一樣東西非常著迷,那麼家長藉機教育,發展想像力、專注力、認知力之類的,而且可以抓住各種機會。
林老師以前踩單車拉兒子時會問:「你看看從學校到家這段路能找到多少個圓形?」晚上一起散步,她就會問:「彎彎的月亮像什麼?」
但每個孩子的敏感期不同,需要家長的注意觀察,留心細節。
比方說,某段時間,孩子開始喜歡就生活中見到各種字問你,這個是到了認字的敏感期,可以加大識字的力度。
對孩子的早期發展關注,不僅指早教智力上的開發,還包括對於餵養方面的關注。
腸胃吸收不好,營養吸收不夠,就像突然沒有肥料不足一樣,再怎麼給花給草澆水,再怎麼曬太陽,長勢定然不如人意。
在調理脾胃這塊,可以採用食療的方式。
02
在育兒過程中,很重要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情緒」。
當孩子看著像無理取鬧而大哭時,你會如何讓他停下來?
如果父母直接「大吼大叫」,本身已經違反了規則,先把情緒放出來搗亂。
當孩子個別行為不符合要求或期待時,有的家長一般會慣用鎮壓的手段,並表示出相當的憤怒,甚至將怒氣都灑在孩子身上,用打罵來發泄。
林老師不贊成,她身體力行,從來沒打罵過兒子;如果孩子有情緒,她會先接納,然後疏導。
但這樣不怕孩子對規則沒有敬畏感嗎?
原來,作為母親,她平時在孩子面前總是笑容可掬,友善開朗。
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好的規則,她會立刻變臉,把臉拉下來,一旦不笑,孩子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收斂。
兒子曾回家說,班裡哪個同學做錯事,被父母打得很背部儘是紅印,這樣,兒子是從側面了解到犯規之後可能的後果,心裡也會敬畏規則的。
在情緒管理方面,現場朱俊峰老師補充了一點,他認為,家長不要胡亂對孩子大吼大叫,拉不回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不能讓孩子覺得,家長用情緒在表達「因為孩子你不好,所以我特別惱火」。
如果建立了這樣一個邏輯,孩子習慣了「是因為別人不好,所以我有情緒」的信念,把情緒出現的原因歸結於外界,從而不想去管理好個人的情緒。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和情緒做朋友,首先要讓他明白情緒是人對事物的認知和信念不同,導致情緒的好與壞。
人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解鈴還須繫鈴人。
03
分享中,林老師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父親發現,孩子上幼兒園後會咬小朋友的手臂,經常被其他家長投訴。
每次都是跟小朋友聊得好好的,也沒吵也沒鬧,就一口咬下去,令他頭疼不已。
怎麼回事呢?
原來,孩子並沒有惡意,問題是出在家長身上。
那這個孩子長得胖乎乎肉嘟嘟的,父親在家裡跟他玩時,每次覺得好可愛,就會假裝咬他一口。
這孩子不經意間學了,平時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玩嗨了,就用咬來表達高興。
大人能掌握力度,小孩子掌握不了,一下口就重了。
你看,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得成為什麼樣的人。
林老師說,有段時間每次進門,兒子就拿了拖鞋和睡衣送到她面前。
她愣是沒想過有教孩子做這樣的事。
後來發現,自己對母親也是這麼做的,於是兒子悄悄地學了。
她還說,她和先生都是書蟲,家裡什麼不多,唯書堆滿了各個角落。
果不其然,她兒子也喜歡看書。
從來沒有強迫過兒子看書,但不知不覺中就跟他們一樣了。
有的家長念念叨叨半天,要孩子靜下心來做作業看書,可是自己卻拿杯茶在客廳看電視。
孩子會怎麼想?能專心寫作業嗎?
當然,現代人育兒的難點不是電視,而是手機和微信。
同理,手機不可能不用,但起碼在陪伴孩子時,不要讓他看到你一直在摸手機。
要玩也等到孩子睡著的時候才拿出來。
與其追逐,不如成為榜樣。
在老師身上,我是看到了這點。
她的那種樂觀開朗,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絕對可以給她兒子帶去影響 。
所以我也常常想,為什麼每個月願意花200在購書上,至於家裡都是書書書,為什麼在這一個安逸的小城裡面願意折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在這裡,找到答案。
我是希望兒子們也能在書籍的海洋中泛舟,得到心靈和精神的滋潤,解決內心的困惑,父母不能伴你們一生,但書可以;我也希望兒子們在飛速變化的時代里,不要囿於小圈子,而是敢於突破,發現生命中更多的可能,父母不能時時給你們激勵,改變的內驅力要靠你們自己製造。
這次分享,歸結起來是3句話:
-
不要將孩子的教育全部押寶在學校上,特別是學齡前這段黃金期
-
在育兒中,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不打不罵是可以做到的
-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得成為那樣的人
「重視兒童教育,培養好關係社會未來的下一代,就是在造福社會。
」在分享的最後,林老師特別把兒童教育提升到這個高度。
講真,今天分享中的觀點,在各路書籍上都看過,都懂,都知道,但是來了還是收穫滿滿。
因為瑣碎的日子會磨掉已知的觀點,在關鍵時刻可能忘記。
而一次面對面交流,是在大腦深處將重要的觀點」加粗」、「置頂」,加深重要觀點在大腦里的烙印,有烙印才會好好踐行。
另外,林老師豐富職場的經歷也吸引了我,從她的言談舉止中能沐浴到陽光般的正能量。
特別感謝新智諮詢的朱俊峰老師,上次參加活動時,我只是輕描淡寫:「您這兒常見青春期少年的父母課程,有沒有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分享會?」沒想到老師記住了,在無意間發現朋友中有這樣的人才,馬上邀請她過來分享,而且還是公益性質的。
有意思是到場的其他聆聽者。
6個人當中,有1位是奶奶,另外5位都是年輕的二寶父母(其中一個是台灣早教品牌幼兒園的園長,一個是寶爸)。
每個人都有特別的故事。
期待下次再會!
- End -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
你可以為了孩子去死,卻控制不了發脾氣?
1自從開始跟媽媽們分享我的育兒心得以來,我收到過無數苦惱家長的留言和來信,常常是先提出孩子有什麼樣的問題,然後說:「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還是沒有效果,請問我該怎麼辦?」而孩子的這些問題往往是...
科學育兒第3期專家在線早教內容互動爆點
各位親愛的科學育兒粉絲們,我們的公益大課堂已經連續開展三周了。我們收集了粑粑麻麻們最關心的問題,然後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為大家免費授課。上周日我們邀請了青島知名早教中心的呂老師講課。為大家帶來精彩...
戰勝入園分離焦慮——讓孩子愛上幼兒園,父母必須知道的事(收藏)
又到了一年孩子入托的日子,不知有多少為爸媽和孩子都會經歷著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一定會有很多不適,做父母的一定要正確處理分離焦慮,接納孩子的不適應帶來的情緒,引...
戰勝入園分離焦慮——讓孩子愛上幼兒園,父母必須知道的事(收藏)
又到了一年孩子入托的日子,不知有多少為爸媽和孩子都會經歷著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一定會有很多不適,做父母的一定要正確處理分離焦慮,接納孩子的不適應帶來的情緒,引...